夜幕降临,漫步在平利县城的月湖两岸,在灯光的照耀下交相辉映,倒影在水中的影子,呈现出悠远的魅力,茶壶雕塑,喷泉跃起,五峰铃声,以女娲为主题的大型壁画,广场奇石上的《平利赋》使艺术与文化进行融合,让人仿佛置身在文化的画卷中。
说起平利的文化,很多人都会想起上世纪八十年代,县文化馆创办了一份油印“刊物”,叫《幼苗》,就是这样一个小“本子”,却培养了一大批文化人,这些人都是从《幼苗》走出来的,成为现在平利文化的中坚力量。
2008年9月27日对于平利文化来说,这是个需要铭记的日子,平利县文化艺术联合会宣告成立。这是县委、县政府对文化事业高度重视的具体体现,创刊了《平利文学》,创刊号就以栏目丰富,内容全面,涵盖老中青三代人的作品,学生作品就占整个版面的近1/2,深受群众好评,手捧着《平利文学》,很多人津津乐道。后来相继组建茶艺、音乐、舞蹈、新闻工作者、作家、摄影等八个协会,吸收各类专兼职人员近千余人,创作弦子腔《吴祥义》被省委组织部指定为英模宣传剧目。随着文化发展的深入,带动了群众的文化生活,景观桥,茶叶一条街,无形中将文化元素注入其中,以县城为中心的文化辐射逐渐影响到周边城市和集镇。
近年来,平利文化事业风生水起,成功举办三届茶之旅文化节,由国家广电总局剧本中心和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共同策划的电影《那一片栀子花》在平利成功拍摄,“西北最美丽乡村”亮相十五届重庆都市旅游节暨第三届城际旅游交易会,平利县弦子腔被文化部收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平利文学》被带到美国、俄罗斯等国家,平利文化馆编排的地方戏受到外界好评,《平利文学》刊发的作品被全国核心刊物转载并在各类征文中获奖,平利诗词学会会员创作的歌曲广为传颂,平利务工青年为旭日阳刚写歌词入围三强,平利农民作家出书,《平利风光》画册出版,县文联组织义写春联、送文化下乡、召开文化座谈会、评刊会、讲座……,平利文化如火如荼地进行。
今年3月,平利县实施文化艺术事业“十大工程”,制订了具体方案,即:拍摄一部电影《那一片栀子花》、一部电视剧、开播平利碎戏、开办《文化平利》电视专题栏目、编辑出版系列文化丛书、打造女娲茶韵综艺节目和精品茶艺节目、制作系列歌碟风光碟、创作一批文艺作品和推出一批文化名人。截至目前电影已完成拍摄,《文化平利》电视专题、系列歌碟风光碟已基本完成,《走在新闻路上》等系列文化丛书的编辑出版已完成近1/3。经过多年的积淀,平利文化正沿着经济发展的“快车道”蓬勃运行,群众的参与热情不断高涨,无论是农家书屋还是文化广场,平利的“文化盛宴”扮靓了城乡群众生活。
随着十七届六中全会“建设文化强国”的确立,平利县把文化写进县第十五次党代会报告,加强文化建设,挖掘女娲文化,打造地域文化品牌,繁荣群众文化,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实施镇、社区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等文化惠民工程。各项文化工作的实施,平利必将迎来文化的春风,在实施产业兴县,推进循环发展中,为建设陕南经济强县增添活力。群众在生产生活中,感受文化魅力,在增强幸福感的同时,收获文化的喜悦,女娲故里劲吹文化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