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亿资金投下去,一批新村崛起来!过去三年来,紫阳县坚持以扶贫开发为抓手,强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农民人均纯收入由最初的2286元快速上升到现在的3800元,年均递增20%以上,昔日黑咕隆咚的农家小院,今朝都白墙黛瓦熠熠生辉。寒冬时节,驱车茶乡大地,真是移步换景、新风扑面,别致新颖的板石民居、绕山越岭的乡村公路、蓬勃兴旺的富硒产业、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俯首皆拾,随处可见!
兴产业 家道殷实笑颜开
先兴产业后建家园,具体推进过程中,紫阳县坚持把“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大兴富硒特色支柱业、大力培育强村大户”放在首位。上山、进湾、到边通盘规划,倾其人力、物力、财力跟帮扶持,县级领导抓点、县直部门包村、乡镇干部包组联户狠抓,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年接着一年拼命干。
按照“低山茶叶蚕桑、中山魔芋柑桔、高山木本药材”的立体农业发展模式和“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总体要求,积极培育特色主导产业。现已形成了以茶叶、魔芋、柑桔、药材、蔬菜为支柱的产业集群。任河流域畜牧业、汉江两岸茶产业、江北川道蚕桑业,板块经济日异凸显,大户强村不断涌现。全县来自农业产业的直接收入已占到农民总收入的54%以上。
通过采取土地、山林流转方式,积极发挥优势资源,不断汇集生产要素,全县累计投资2660多万元,新建茶园4328亩、魔芋8000亩、中药材3500亩、蔬菜大棚377个、蚕室990间,培育养殖大户420户,养猪3.9万头。目前,已有13个村成为茶叶专业村,有10个村成为魔芋专业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8年的2286元上升到今年的3800元,以年均递增20%的速度快速递增,新农村示范村的农民人均纯收入普遍高于全县增长水平。
建家园 窗明几净环境好
紫阳县毛坝镇竹山村,过去不仅是全县、全市的特困村,也是全省最穷的村庄。可是现在已经彻底变美变富了,20多公里的进村水泥公路横贯全村,150多幢板石特色民居依山傍路而建,搞运输的、开商店的、办茶厂的、兴养殖的……一家挨着一家。全村人均纯收入已从五年前的800元提升到了现在的3200元。村里不仅通了电、水,近期还通了移动电话和调频广播。
修路、改水、改厕、改电、建沼气……兴家建园的热潮同时在更多的村庄逐浪涌起。特别是修路,广大群众的热情可是高了,有的村为了修路人均筹资高达2700元。走路不湿鞋,农民乐开怀。一路通路路通,一招变招招变。路不仅让山高坡陡、穷乡僻壤的农村货畅其流、财路大开、出行方便,而且也让广大农民文明起来、自豪起来、自信起来、开放起来!
据统计,三年来全县累计投入了1.15亿元资金用于新农村示范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其中:新修村级公路184公里,农电改造132杆公里,新建便民桥73座,饮水工程31处,河堤30公里,水窖360口,改造基本农田1272亩,兴建沼气500口,安排灾民建房588户,维修房屋2517户。
为进一步促进新农村建设健康有序发展,该县还充分尊重群众意愿,高度浓缩民风民俗和文化底蕴,统一设计了紫阳板石特色民居图集供广大农户选用,倾力打造独具紫阳特色的新农村。1200多幢板石别墅沿江、沿拔地而起,已成茶乡一道靓丽的景观。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