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安康市科协在开展农村科普工作中,把富硒食品开发宣传与促进农村产业化发展、帮助农民增加收入紧密结合起来,针对安康的自然特点和潜在优势,围绕市政府确定的富硒资源开发和特色产业,着力发展和规范农村种养殖专业技术协会,已初步凸现出一批能够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形成一定富硒产业规模,带动农民致富的先进典型,为全市促进农民增收趟出了一条路子。
以富硒食品为载体,着力培育发展农村绿色产业协会。在全市各级科协组织的引导和大力扶持下,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我市以种植业和养殖业等富硒食品为主的农村专业技术协会迅速发展,成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一支重要力量。据统计,全市目前共发展农技协416个,其中种养稙和食品加工业协会305个。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共推广应用农业新品种75个,实用新技术14项,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班共3750期,受培训农民近40万人次,发放科技资料48.5万份,开展科技咨询143次,参加咨询的农民群众12万人次,为农民引进农业生产资料4.3万吨,牵线搭桥为农民销售农产品150万吨。
我市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发展,已初步形成了三种类型:一是技术协作型。会员主要是农户和专业户,他们围绕自我服务和自我发展,共同切磋技艺,交流技术,互通信息。二是技术服务型,会员主要是专业户、农民技术人员和科技人员,有比较固定的活动场所和活动范围,开展技术开发、技术服务、技术咨询、技术培训等,具有经常性、常年性等特点,在自我服务的同时,为广大农民服务,如汉滨区大同柑橘协会等;三是技术经济实体型,会员固定,活动经常,实施生产、销售、加工一条龙服务,拥有一定的技术、资金等资源,形成规模生产,参与市场流通和竞争,如汉滨区食用菌协会、平利县八仙腊肉协会、汉阴县利民养猪协会、旬阳县中药材协会等。这类协会数量较少,但示范、引导、组织的作用最显著。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