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国家正在开展新一轮开发区审核公告目录修订工作,对省级以下开发区明确提出了升级和认定为省级以上开发区的要求。陕西也将出台《陕西省县域工业园区提升行动方案》,拟对县域工业园区开展分级分类管理。基于以上形势,市委党校和市工信局组成联合调研组,对我市工业园区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了深度调研,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基本情况
截至目前,全市共有11家省级重点建设县域工业集中区,并依托其创建省级示范县域工业集中区8个(汉滨、旬阳、汉阴、紫阳、岚皋、平利、石泉、高新),省级特色专业园区5个(汉滨、石泉、平利、旬阳、汉阴),数量均居全省前列。11个园区规划工业用地总面积61.1平方千米,已建成25.02平方千米,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51亿元,各园区累计建成标准化厂房534.8万平方米,其中2024年新建标准化厂房15.05万平方米,累计达到534.82万平方米。汉滨五里工业集中区、旬阳高新区在省级县域工业集中区考核位居前列。石泉园区预制菜、旬阳园区功能新材料产业集群成功列入全省首批9个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安康市新材料产业园选址确定,园区规划通过省级技术审查,总规通过市政府批复,拟近期环评审查通过后提请开展省级预认定。
二、存在问题
(一)发展水平不高。整体而言,我市园区量小质弱,提质升级任重道远。一是规模普遍较小。全市县域工业集中区平均产值规模仅占全省工业园区平均产值的54%,11个县域工业集中区工业产值过50亿仅2个,4个园区产值不足10亿元,与全省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按照新的产业园区评级标准,我市园区将全部评入C、D两个档次,没有A、B档次的园区,向上争取政策和资金支持处于劣势。二是入园项目质量不高。部分园区新入园项目重“量”不重“质”,大多是轻资产方式入驻的劳动密集型和传统制造企业,入园大项目、带动性龙头项目不多;项目前置综合评价和退出机制不完善,不利于低产低效项目“二次开发”和“腾笼换鸟”。
(二)整体布局不优。一是错位特色不够。大部分园区规划错位发展不够,特色首位产业不突出,存在“捡进篮子都是菜”的现象。如整合前19个县域工业集中区中有12个以农副食品加工作为主导产业,优化整合后的11个县域工业集中区中仍有8个以农副食品加工为主导产业,且产业层次普遍较低,多以原材料粗加工为主。部分园区还存在产业规划贪大求全、项目产品跟风克隆、厂房与产业匹配度不高等现象。二是规划执行不够。部分园区在实际工作中不是按照规划布局项目,而是根据重点项目调整规划,在实际操作中出现“规划跟着项目走”“重企业、轻产业”、追求短期效益等现象,入园项目散乱不成体系,无法形成高效产业链协作,规划执行缺乏刚性。
(三)要素保障不足。一是土地资源紧缺。我市立地条件较差,尤其是适合建设园区的高质量工业用地更是稀缺。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实施后,本轮规划期内,我市除汉滨区、旬阳市外,其余月河川道县区建设用地指标大多在2000余亩,山区县不足1000亩,岚皋县、紫阳县、白河县等工业园区几乎没有收储的可开发利用土地。二是建设资金短缺。园区建设资金渠道单一,多以财政投入为主,吸引社会资本投资措施不多,力度不够。企业以中小微企业为主,入园项目大多为轻资产入驻,普遍缺乏有效抵押资产,银行放贷意愿不强,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依然突出。三是支持力度较弱。我市多年来每年用于工业发展的市级专项资金仅有1500-2000万元左右,用于园区发展的资金总盘子仅有500万元左右,市级对标准化厂房建设的配套奖补资金仅为10-20元/平方米,远低于西安、汉中等地市100元/平方米的奖励标准。
(四)基础设施滞后。受限于地方财政,导致大多数园区基础配套不足,公共设施落后,加之大多数县区采用“一区多园”发展模式,客观上增加了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配套成本。设施建设与园区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不匹配。一是污水处理设施不足。目前除汉阴、汉滨、宁陕等园区建设自有污水处理设施外,其他园区均依托城镇污水处理厂。伴随园区不断发展壮大,入驻企业数量和生产类型不断增加,继续依托城镇污水处理厂,势必不能满足处理要求。二是固废处置设施短板明显。暂无园区建立工业固废集中处理设施,工业固体废物在贮存、运输、处置过程中存在环境安全风险。三是其它设施配套不完善。旬阳、镇坪、岚皋、紫阳等大部分园区不通天然气长输管网或天然气尚未入园,双回路电力、安全环保在线监测设施也不尽完善,住宿餐饮、创业辅导等生活设施及生产性服务设施普遍不足,大部分园区生活配套、生产性服务软环境欠账较大。
(五)管理效能不高。一是机制不够完善。除5个省级以上开发区和汉滨五里工业集中区外,其余园区管理力量较为薄弱。绝大部分园区环保安全管理机构不健全,人员兼职居多。二是管理机制不顺。园区管委会与镇、部门之间职责分工和边界不明确,存在错位、越位、失位现象。我市原有各工业园区虽已按照省市“一县一区”原则实施优化整合,但岚皋县、镇坪县、宁陕县、白河县相关园区仍未实施实质化整合,建设和运营管理机制尚未理顺。三是平台公司作用发挥不够。虽然各县(市、区)均成立了国有园区平台公司,除五个省级经开区(高新区)、汉滨区五里工业集中区等园区之外,其余园区平台公司大多仅承担着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开发职能,投融资、产业运营和综合服务职能发挥不足。四是发展效益不高。部分园区内土地(厂房)配置效率不高,土地(厂房)闲置和建设用地(厂房)紧缺现象同时存在,亩均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对策与建议
(一)壮大园区规模,提升产出效益。一是壮大专业园区。依托县域产业园区三年提升行动计划,加快实施特色产业园区培育工程。以专业化程度较高、中小微企业聚集多的县域工业集中区为重点,催生市场主体、培育规上企业,努力培育一批产值过100亿元的特色专业园区和产值过100亿元的县域特色产业集群。二是提升亩均效益。推进“亩均论英雄”综合改革向纵深发展,大力推行工业项目用地“标准地+承诺制”出让,扎实开展园区低效土地(厂房)和非正常生产企业的摸底和“腾笼换鸟”,通过政策引导、市场倒逼、创新引领,支持园区向存量要空间、以质量求发展,着力推动资源向高产高效领域集中。确保园区亩均产值年均提升2个百分点以上。三是严格项目准入。严把园区项目准入关口,将投资强度、单位面积产出、综合容积率等指标纳入工业项目土地(厂房)出让前置要求,引导企业向“效益好、贡献大,占地少、能耗低”的方向发展。
(二)突出规划引领,彰显发展特色。一是突出错位协同。牢固树立全市“一盘棋”思想,突出“转、改、带”,引导各园区在功能定位、要素整合、产业布局等方面进一步优化提升,形成集中区之间优势互补、错位协同、特色鲜明的协调发展格局。二是坚持链群结合。坚持宜链则链、宜群则群、链群结合,支持“以园带链”分区域分类打造特色专业园区和特色产业集群,扎实推进省级特色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创新,科学确定园区特色主导产业,尤其要突出与市级8条重点产业链融合衔接,快推进各县域各园区间优势产业融合集聚、园区主导产业与上下游相关产业和配套产业融合集聚,打破同质性、塑造独特性。三是加快建成合规化工园区。加快安康高新区新型材料循环产业园化工片区规划编制和建设实施,并通过省级化工园区认定,储备涉化类产业发展空间。
(三)持续加大投入,提升承载能力。一是多方争取资金。力争每个园区均成立并持续做大园区发展基金规模,规范有序推广EPC、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EOD等政府与社会资本多种合作建设融资模式,积极构建园区投融资平台,探索运用资产证券化方式融资,支持“打捆”整合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加大对上争取扶持力度,促进园区投资主体多元化。二是建优基础设施。大力建设标准化厂房并提升利用效率,做好厂房动态储备,每个园区至少动态储备标准化厂房3万平方米以上,确保招引项目随时“拎包入驻”。全面提升供水、污水、雨水、电力、通信、燃气、道路、消防、防汛、环卫等基础配套设施。三是完善功能配套。逐步完善住宿餐饮、娱乐休闲、停车充电、幼儿托育、医疗卫生等园区生活性配套设施和研发设计、检验检测、现代物流、电子商务、金融法律、创新孵化生产性服务机构,加快基础性、提升类产业园向标准化产业园区迈进,全面提升园区综合承载能力。
(四)加强要素保障,招引企业入园。一是倾斜配置要素。整合现有各级支持政策,引导资金、人才、土地等资源要素向园区聚集和倾斜,进一步强化跟踪服务、倾力纾困解难,为入园企业和项目建设提供全过程、全生命周期的服务保障,全面降低园区生产要素成本。二是打造孵化平台。快实现双创基地、标准化创业中心、众创空间等各类孵化器在园区全覆盖,力争2025年底各园区建成15家以上省级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基地,构建“园区+孵化”新格局。三是狠抓企业入园。坚持“项目为王”,立足实际,聚焦重点,建立项目准入条件与负面清单,重点聚焦园区链群延链补链关键环节,持续深入开展产业链定向招商、清单式目标招商、小分队靶向招商,力争每年招引100户投资千万元以上的“含金量”“含绿量”“含新量”高的优质制造业项目入园。加快培育和引进创新能力强、对产业发展具有引领带动作用的骨干龙头企业,形成“引进一个、带动一批”的集聚效应。
(五)坚持创新驱动,优化营商环境。一是加强科技创新。依托园区现有国家和省级研发机构、双创平台等,积极融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大力建设院士工作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和科技示范基地,加快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具有安康特色的园区科技创新体系,全面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鼓励园区及企业积极参与各类工业品标准制定,开展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行动”,打造一批具有较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产品品牌、企业品牌和县域特色产业品牌。二是提升管理效能。按照“政企分开、政资分开”原则,创新推进“管委会+公司”的运作模式,进一步优化完善园区管理和服务职能。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支持园区大胆探索创新,减少环节、优化流程、压缩时限、提高效率。三是建设智慧园区。加快推进园区人才、信息、资金、数据等各类要素的链接,将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资源整合到园区服务体系内,加快推进智慧园区建设,实现对园区重点项目、企业、工作领域全覆盖监管,为园区内企业提供更优质高效的服务。
(调研组成员:廖世阳系中共安康市委党校统战理论教研室主任、副教授,王东系市工信局规划投资科科长,李敬系中共安康市委党校经济管理教研室副教授,王薇薇系中共安康市委党校统战理论教研室讲师)
责任编辑:吴远兴 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