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安康发展>第202502期/调查研究/内容详情

建设紧密型城乡教育共同体调研报告

作者:陈伦富发布时间:2025-05-15 17:41 来源: 【字体:

  紧密型城乡教育共同体建设是市委、市政府聚焦安康教育发展的深层次问题,着眼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上好学”现实需要,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由市政协副主席陈伦富带队,组织部分市政协委员和市教体局、白河县有关方面成立了考察调研组。调研组先后到白河县调研紧密型城乡教育共同体建设改革试点工作情况,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有关州、市考察学习集团化办学情况,为提升全市紧密型城乡教育共同体(以下简称教共体)建设质效寻计问策。
  一、全市教育改革工作推进情况
  (一)全市集团化办学改革探索情况
  自2018年启动集团化办学改革探索以来,全市组建教育集团122个、覆盖学校411所。其中,义务教育阶段组建各类教育集团100个、覆盖学校362所,覆盖学校数占比达到71%。通过核心校+新建校、核心校+薄弱校、城镇校+乡村校,推动城乡、区域、学校间办学差距进一步缩小,教育集团化办学改革有力推动了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辐射带动了一批学校教育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得到了家长和社会的普遍认可,学校教育工作社会满意度连年位居全省第一方阵,为全面推进教共体改革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白河县教共体改革试点工作情况
  市委市政府决定在白河县开展加快建设教共体试点工作。白河县坚持高站位谋划、高标准推进、高效能统筹、高投入保障,着力推动体系重构、机制重塑、资源重组,探索构建了“管理共进、资源共享、师资共用、文化共融、考核共评”的共同体建设路径,有力促进全县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办学水平实现整体提升。
  1.打破校际界限,建立管理共进机制。坚持重构办学体系、重设组织架构、重塑管理机制,将全县58所义务教育学校组建成9个教共体,实行人财物统管、责权利一体的“一家人”办学模式。建立统一的法人治理结构,由核心校校长担任教共体总校长并兼任成员校法定代表人,对教共体管理负总责;成员校执行校长担任教共体副校长,接受总校校长的统一领导和管理。成立县教共体党委,指导各教共体分别成立党总支,统一制定《教共体运行管理办法》和教师交流等相关配套制度,全面厘清教共体各组织机构及其负责人的工作职责,构建了权责明晰、条块统一、扁平管理、运转高效的管理体系。
  2.打破门户壁垒,建立资源共享机制。统筹经费使用管理,建立统一财务管理制度。将教共体全部公用经费统一预算到核心校,由教共体党政联席会议集体研究资金使用,重点解决教共体补短强弱、教育科研、师资培训、课程研发等方面的支出。统筹优化资源配置,在教共体内统筹使用、合理调配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对图书馆(室)、文体场馆、实验仪器、实践基地和信息设备等实行共建共用。统筹共享教研成果,建立学科资源共享机制,共研共享校本课程教材、教研课题、教学设计、优质课件等。通过探索构建资源共管共享共用新模式,着力推动教育资源配置最优化、利用最大化。
  3.打破岗编藩篱,建立师资共用机制。坚持统一编制管理和职称评聘,以教共体为单位核定教职工编制和专技岗位职称职数。建立师资培训定向对接制度,健全完善教师双向流动机制和相关激励政策措施。2024年春季学期首批轮岗31人、走教18人、跟岗学习14人,有效缓解了部分成员校教师短缺、薄弱学科教学质量提升等问题。坚持教学同频共振、互促共进,一体协同抓责任、抓标准、抓激励、抓评估,整体提升教育教学管理水平。投入420余万元全覆盖建设交互式在线教学系统,教共体各校师生在线同步听课、实时互动交流,实现了县镇村三级学校同处一张网、齐上一堂课、共享一名师,有效提升整体教学质量。
  4.打破狭隘思维,建立文化共融机制。坚持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教共体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抓手,既倡导“一校一品”,又相互取长补短,深化融合互促,培育塑造教共体文化品牌。深度挖掘“三苦”精神内涵,传承弘扬兴学重教等优秀传统,逐步把地域文化与校园文化相融合,培育形成独有的文化元素。初步培育了城关初中教共体“知行”文化、城关小学教共体“养正”文化、城关镇中心小学教共体“金扣子美德储蓄”等一批特色文化品牌,推动形成“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生动局面,进一步增强了教共体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5.打破固有模式,建立考核共评机制。按照“考核共评、奖惩相宜”的原则,建立双线考核制度和多维考核体系,切实加强对教共体学校、校长和教师的考核评价。坚持激励与约束并重,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将考核结果与职级晋升、岗位聘任、绩效工资、评先评优等相挂钩,对考核优秀的教共体、校长和教师予以激励奖励,对教学质量、管理水平连续下滑的学校校长进行调整处理,倒逼责任落实、工作落实。
  二、教共体建设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一。校长和教师队伍对试点改革工作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到位、不一致。改革后,核心校校长工作量明显增加,少数成员校校长工作积极性受到影响,个别教师对师资融合共用的认同感还不强。
  (二)改革成效不显。白河县教共体试点工作按照既定部署有序推进,改革红利尚未充分释放,改革成果还未全面评估,也缺乏行之有效的改革成效评估认定机制。
  (三)政策支持不强。执行落实有关改革的政策措施还需发力,资金保障、交流轮岗、教师岗位设置、教师学科不配套等问题均需下大力气破解,市级层面缺乏指导支持的政策措施。
  (四)总结推广不足。安康教育改革和白河教共体建设经验做法总结不够,对外宣传形式单一、力度不强、效果不佳。社会和家长对教共体建设的认可度、满意度、知晓度不高。
  三、新疆集团化办学的经验做法
  (一)坚持党建引领。学校切实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高度重视党建工作,学校党组织书记当好领航人,充分发挥学校党组织和党员教师的作用,引领带动广大教师扎根学校、服务基层。伊宁市第二十三中学及分校设立书记领航工作室和名师工作室,推动教学改革创新和教育质量提高。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城东实验中学围绕党支部标准化创建,以“和合”文化为理念,将党建活动融入教育教学。克拉玛依第二小学党支部以“四为四心”实现“党建引领发展,业务深度融合”。
  (二)彰显思政特色。学校高度重视思政教育,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将忠心向党、民族团结、军垦文化、石油精神等特色主题融入教育教学。伊宁二十三中提出“用胡杨精神育人、为兴疆固边服务”的育人理念。石河子总场一小以“军垦文化”为主线,提出“种子博物馆”、微缩“军垦文化小广场”等教学理念。克拉玛依二小教师全员参与“三进两联一交友”和民族团结联谊活动。新源县扬新中学充分发挥教育名家效应营造良好育人氛围。昌吉九中按照“一校一品”思路,从“教育+”层面提出“飞行一品”,努力办好有高度、有温度、有精度、有力度的教育。
  (三)强化改革创新。昌吉市将若干个办学条件、师资队伍、发展水平相对接近的学校或处于不同水平层次的学校组建为教育集团,2023年评估结果显示家长对集团化办学改革成效满意度为91.76%。克拉玛依市全市统筹划分5个学校发展共同体,实行理事会运作,赋予理事会对共同体内的师资交流和资源调配等方面管理权限。石河子市细化核心校和成员校的年度绩效考核,把集团内所有成员校的教育质量提升和差异系数缩小作为重要考核标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新源县整合全县各级各类学校、幼儿园,组建兴新、润新、育新、扬新、树新五大教育集团,形成优质教育资源共融、共建、共享的教育发展新格局。
  四、推进教共体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根据安康教育改革工作实际,结合外出考察的经验启示,对全市推开紧密型城乡教育共同体建设,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完善制度建设,优化改革顶层设计。一是组建工作专班。由市级领导牵头,市委改革办、市教体局等有关单位组成市教共体建设工作专班,持续加大对试点县教共体建设指导力度,科学设置定量定性指标,确保全市教共体改革蹄疾步稳。二是完善工作机制。健全党委总揽全局、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协作推进的教共体建设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领导作用,实现改革中“破”与“立”的有效衔接。三是压实主体责任。坚持把教共体建设作为对县区党委政府和县级领导干部履行教育优先发展职责评价考核的重要内容,进一步压紧压实工作责任。四是实现权责统一。完善教共体党政联席会议制度,进一步理顺总校长和执行校长管理权责,提升民主决策能力,形成齐抓共管机制。五是强化队伍培养。健全完善校长队伍培养机制,适度增加核心校教学管理岗位,建立一支勇于担当、善于创新,适应新时代教育发展要求的校长队伍。
  (二)坚持综合施策,强化改革工作保障。一是加强资金保障。建立资金稳定投入保障机制,市县两级财政每年预算一定数额的教共体改革专项经费,全力支持保障教共体建设。二是强化政策支持。市人社、教育等部门要指导县上制定有关人事编制、绩效考核和交流轮岗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并从市级层面予以支持。三是实行职级改革。全面实施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严格落实改革相关政策,激发校长工作积极性。四是优化学校布局。针对镇村人口减少、生源下降的发展趋势,进一步优化中小学校布局,加快实施农村小规模学校标准化建设,避免“空壳校”盲目重复建设、“袖珍校”挤占教师资源等问题。五是强化监督管理。全面落实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强化教育部门对县域内教师的调配权、招录权和评价权,统一归口管理教师招聘、编制核定、岗位职级和职称评聘。编制、人社等部门加强监督支持。
  (三)持续巩固提升,深化改革成果运用。一是强化运行监测。市县教育部门要加强教共体制度运行监测,及时收集汇总学生、家长、教师等方面反馈的意见建议,优化完善教共体各项工作制度,确保推进措施可操作。二是打造特色品牌。着力在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师核心素养、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发挥校园文化育人等方面深度挖掘培育,形成特色品牌,确保典型经验可复制。三是实行容错纠错。鼓励各县(市、区)积极探索,对在推进改革中因缺乏经验、先行先试出现的失误和偏差,实行容错纠错,确保深化改革可持续。四是评估改革成效。由市教育质量评估监测中心牵头,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成立专业评估团队,量化评估细则,及时对试点县改革工作进行评估,确保工作成效可定性。五是推广改革成果。总结提炼白河县改革试点工作经验,在全市纵深推进改革成果。积极向中省宣传安康改革经验做法,确保改革成果可推广。
  (作者系市政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
  责任编辑:冯以军 杨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