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安康发展>第202406期/调查研究/内容详情

“两山”理念新实践 生态渔业促振兴 ——岚皋县生态活水鱼产业发展与思考

作者:王仁康发布时间:2025-01-22 16:04 来源: 【字体:

  2020年4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安康市考察调研时提出“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科学论断,为我们创新践行“两山”理念指明了前进方向和根本路径。岚皋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来陕来安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坚定生态立县、旅游强县、硒业兴县、开放活县战略,综合落实长江“十年禁渔”的政策要求,积极实施全市生态渔业倍增计划,统筹渔业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转变渔业发展方式,优化调整产业结构,推动生态活水鱼产业高效、绿色、循环发展,走出了一条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新路子。
  一、发展措施及成效
  (一)资源禀赋强基础,优良环境助发展。活水鱼是运用山水自然落差、引用河沟流水养殖的生态鱼,对水质、水温等环境条件极为敏感,其自然分布具有较强的地域局限性,是典型的资源禀赋型产业。岚皋地处秦巴腹地和全国第二大富硒资源带,境内最高海拔2641米,有大小河沟646条,年均径流量达21.5亿立方米,是全省河流密度较大、水资源富集且天然富硒的地区。高海拔山区的优质水资源以其清澈、纯净、温度适中、富硒富锶等特性,为培育壮大生态活水鱼产业提供了极佳环境,特别是通过“人放天养”的方式,既保护了水资源,又增加了经济收入;既有效降低了养殖成本,又能确保鱼类独特品质。同时,《陕西省“十四五”渔业高质量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围绕“一山两水三区域”打造陕西绿色特色渔业,为我县发展壮大活水鱼产业提供了政策支持。加之,岚皋具有与川陕鄂渝四省市毗邻的区位优势,能够便捷对接西安、成都、重庆、武汉等特大城市和近3亿人口的消费大市场,为渔业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政策扶持强动力,规模养殖初成型。我国是世界第一水产养殖大国,自1989年起,水产品产量始终保持世界首位,其中淡水养殖占比过半,据全国渔业统计公报显示,2023年实现产值8177.92亿元,并呈持续增长态势。近年来,岚皋县结合市场规律,积极抢抓渔业发展机遇,始终坚持生态优先、规划引领、以奖代补、示范带动,以完善渔业布局为重点、以优化品类结构为抓手、以强化政策扶持为保障,基本确立了“杂交鲟鱼”重点品类、“生态活水”养殖方式的渔业发展方向,致力打造“中国鲟鱼之乡”金字招牌。目前,全县生态活水鱼产业累计完成投资5亿元,发展设施养殖面积7.13万平方米,创建国家级水产品健康养殖示范场3个,建成省级水产原种场1个,培育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个、市级航母型渔业园区1个、市级渔业园区2个、县级园区4个,发展规模化水产养殖公司12家、富硒生态渔业专业化养殖合作社8家,逐步走向规模化、标准化,产品销往西安、兰州、重庆等中心城市。其中,绿水生态农业公司生产的杂交鲟鱼成功入驻西安盒马鲜生,占西安杂交鲟鱼80%以上市场份额,初步形成“育产销”一体化产业发展格局。
  (三)科技创新强赋能,产研融合抓推进。坚持以科技创新推动活水鱼产业转型升级,引导县内企业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安康学院、西南大学淡水鱼类资源生殖与发育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四川省水产学校等院校科研机构,建立长期稳定的技术合作关系,先后完成多鳞白甲鱼基因组测序、性别控制技术研究、人工繁育及种苗培育技术研究、富硒饲料研发等重要课题,获得国家专利两项,省市级科技成果奖各一项,水质调控、疾病防治、优质种苗培育等关键技术不断突破。引入数字化、智能化等现代科技手段,创新循环水养殖、生态养殖等养殖模式,推动健康养殖与生态养殖示范场建设,资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提高,环境风险有效降低,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
  (四)创新模式强带动,合作经营快迈进。坚持把发展生态渔业作为助农增收和壮大村集体经济的有效途径,创新“企业+村集体+村民”等联农带农机制,构建“企业主体带动、集体经济参与、群众入股分红、产业提质增效”的渔业发展模式。在多渠道保障资金安全的基础上,累计对23个村集体下达衔接资金2700万元,助力企业发展、提升村集体收益、拓宽群众增收渠道。同时,围绕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采取配套供水工程、完善基础设施、跟进技术服务、签订保障协议等措施,支持引导群众在建设“和美庭院”、发展庭院经济等方面参与“活水鱼养殖”,先后带动1300余户群众与鱼结缘、因鱼增收,不仅有效盘活了农户闲散资金,还极大激发群众生产生活积极性,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能。
  (五)品牌培育强质量,提质增效谋长远。统筹生态活水鱼产业高质量发展和水生态环境保护,实行“以水养鱼、以鱼净水”等生态养殖模式,全面推行环保养殖技术,开展养殖水域水质监测评价,境内断面水质常年保持国家Ⅱ类水标准以上。依托优质水资源和生态活水鱼品种,制定出台行业、技术、管理等规范,引导企业积极开展标准化生产、品牌化创建,着力打造品质好、知名度高、溢价效益强的核心区域品牌。目前,全县水产养殖面积达到1.87万亩,年产水产品7000余吨,渔业经济总产值超3亿元,建成“繁育一体化”生态活水鱼产品体系,成功培育“南宫鱼”“岚翠湖”“汉岚”“鱼痴”等系列特色品牌,其中“汉岚”“鱼痴”品牌获得省级著名商标并通过有机认证。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岚皋生态活水鱼产业的发展虽进行了大量有益探索,并取得了积极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亟待破解的问题。一是资源优势挖潜不够,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不强。主要是县域众多河流和丰富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不够,生态活水鱼产业仅在岚河、大道河、洞河等少部分水域发展,尚未形成统筹利用、梯次开发、循环发展的格局。在“原生态、富硒水、流动活水”等高品质、高价值的渔业品牌塑造上,还缺乏知名度和影响力;在供需市场评估、生产成本控制、产品捆绑营销上,还存在不成体系、不够精准等问题。同时,全国渔业市场竞争激烈,以及东南亚出口市场低迷、产品回流等因素影响,导致市场供求关系不稳定,产品价格波动比较大,抵御风险能力较弱。二是产业链条尚不健全,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目前,县内还没有从事生态活水鱼精深加工的经营主体,“产加销”链条还不完善,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作机制不健全,集群效应有待提升。企业自身也缺乏高素质技术人才和专业化管理团队,科研投入能力有限,现代化管理水平不高,进一步做精做特、做大做强面临不少挑战。三是产业融合度较低,产品附加值有待提高。现有的生态活水鱼大都采用“养殖+销售”模式,产品同质化严重、附加值较低,企业生产经营效益不高。渔业产业与生态旅游、休闲度假、文化创意等产业深度融合不够,在餐饮美食、富硒富锶、健康养生、食品药品等高附加值产品开发上有待提升。四是生态约束趋紧,规模养殖存在瓶颈制约。受生态红线、用地审批等政策限制,大区域养殖制约明显,急需进一步探索创新发展模式,统筹好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有机统一。
  三、下一步思路举措
  当前,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可持续发展要求,岚皋县生态活水鱼产业要坚持创新驱动、融合发展,强化规划引领、政策扶持,不断健全产业链条、放大集群效应,实现高质量发展。一是做好资源保护,促进绿色循环发展。生态活水鱼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优质的水资源支撑,必须树牢生态环保意识,充分考虑自然生态、河流水域、区域协调、环境承载等综合因素,强调“保护优先、科学利用、有序开发”,通过推广生态养殖模式,完善科学规划和管理机制,维护水体安全和生态平衡,确保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共赢。二是强化规划引领,系统谋划推进。坚持以打造“中国鲟鱼之乡”为抓手,全面摸清适生区、重点发展区等区域、水域现状,按照“制规划、可持续,育龙头、兴园区,抓示范、强品牌”思路,加快修订完善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园区建设系统规划、滩涂养殖具体规划,统筹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用地、用林等指标,有序推进生态活水鱼产业的适度规模化发展。三是突出“三化”建设,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聚焦富硒产业标准化、数字化、品牌化建设,积极搭建院校科研机构与渔业企业的长期合作研发平台,支持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引进和培育优良品种,抓好产品标准化、打造品牌化、产业数字化,切实增强市场竞争力。进一步优化养殖技术、规范经营管理,提高水质监测、远程操控等时效性、精准度。加强县域冷链物流体系建设,提高渔产品的保鲜度和安全性。四是促进产业融合,提升综合效益。注重农文旅商融合,加快推动渔产业与旅游业等的融合,积极发展休闲垂钓、渔业观光、鱼宴美食等业态,延伸产业链条。全面提升渔产品在食品药品、文化创意等领域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满足多元化市场需求,实现“一业带多业”的良性互动。五是加大政策扶持,推动全面发展。突出富硒“芋、渔、水”等重点产业,进一步梳理规范支持产业发展的激励扶持政策,强化项目资金支持和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力度,构建富硒产业“产加销”一体化发展模式,开辟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新赛道。
  (作者系中共岚皋县委副书记、岚皋县县长)
  责任编辑:谭勇 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