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安康发展>第202406期/调查研究/内容详情

传统焕新彩 文旅增活力 ——关于安康市优秀地方传统文化赋能旅游发展的调研报告

作者:市政协文史学习委员会 民进安康市委员会发布时间:2025-01-22 16:04 来源: 【字体:

  让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同频共振,是推动新时期文旅深度融合的重要举措。近期,市政协文史委和民进安康市委员会,先后赴新疆喀什、塔城、甘肃嘉峪关市、湖北襄阳市以及汉中市,就优秀地方传统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工作进行了考察学习,并在我市5个县(市、区)开展调查研究。
  一、安康文旅融合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市以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和全域旅游示范区两大“国字号”创建为抓手,编制《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出台《加快推进旅游民宿发展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文件,统筹推进文旅融合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果,特别是地方传统文化赋能旅游方面有了一定发展。安康博物馆、宁陕城隍庙、汉阴三沈故居、紫阳北五省会馆等一批文物保护单位已成为文旅参观重点打卡地。石泉县中坝作坊小镇、岚皋县非遗小镇、镇坪县腊味小镇、汉滨区火龙小镇等一批特色文化小镇已打造成以非遗为核心的文旅融合样板。全市建成中省市级非遗工坊50余个,创建柚子茶、漆雕、烙画、版画等一批文旅品牌,培育8条代表性的非遗旅游精品线路,推出《白河水色》《巴人追梦》《汉水长歌》等一批富有地方特色的优秀文旅演艺项目。“汉调二黄”“紫阳民歌”等数字文化资源项目实现了“菜单式”“订单式”服务,汉阴凤堰古梯田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文旅融合效应日益突显。虽然,我市当前文旅融合发展态势强劲,但和所考察及了解的地市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
  二、对比先进旅游城市
  这次所考察的五地市共同的做法:一是建好载体,树立品牌。全力打造“喀什古城”“油画之乡”“长城关城”“汉人老家”“三国古城”,是当地以优秀传统文化为魂,集成化建设文旅基地所在,也是旅游目的地高辨识度的文化符号所在,在旅游市场中,确实发挥了引人的品牌效应。二是丰富内涵,引导消费。在品牌效应的带动下,各地市大力发展“旅游+”模式,使品牌能量充分释放,推动非遗等一批优秀传统文化项目持续走热,进一步激活了市场活力。三是政策支持,助推发展。各地市纷纷出台奖补政策,对业态培育、品牌创建、人才培养等重点工作实施奖补,有力促进了文旅融合的高质量发展。
  相较而言,我市在发展中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现为:对旅游业加快转型升级认识不够、差异化文旅品牌塑造和宣传不够、传统特色文化内涵挖掘不够、地方文化资源转化利用不够、激励措施不够等。
  三、几点建议
  (一)深挖内涵育品牌,厚植文旅发展基础
  主要把握和做好四个方面的基础工作:一是聚焦地域特色,挖掘传统文化资源。以历史、政治、经济、文化为切入点,充分挖掘融巴蜀、荆楚、中原、秦文化等多边文化为一体的汉水文化;以紫阳、平利悠久的种茶历史为线索,溯源安康深厚的茶文化;以当地依水治水的生活理念和逐水而居的生活习俗为脉络,发掘丰富多彩的乡土文化;以湖广迁徙、水库搬迁为史证,展示独树一帜的移民文化;以本土亦水亦旱,旱水兼具的农作模式和重粮兴桑的传统为鉴,再现秦巴山地的农耕文化;以研究、保护、开发红三、四、二十五军,红七十四师和陕南人民抗日第一军革命事迹和遗存的革命文物等为助力,进一步弘扬红色文化。重点开发有形的文化遗存、自然生态和无形的文化积淀,使安康优秀传统文化深入人心,安康文旅融合绽放新彩。二是摸清遗存家底,打造传统文化精品。加强规划发展,摸排整理建卡入档优秀传统文化项目,加强优秀传统文化项目开发利用,努力打造安康传统文化优秀品牌。重点抓好凤堰梯田、秦巴古栈道、汉江古会馆群、乡村历史文化及秦楚长城、历代碑刻、川陕革命文物、“三线”建设遗存、名人故居等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同时建设安康优秀传统文化数据库,对文化文物进行编目分类、数字化处理,为文化文物资料的结构化存储、专业化标注、智慧化展示奠定坚实数据基础。三是完善工作机制,形成联动协作合力。成立安康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协调机构,建立宣传教育长效机制、文化设施和文化服务供给机制,调动各方,共同研究解决融合发展中的疑难问题,论证、指导项目实施,制定工作方案和相关政策,确保保护传承工作正常运转。四是加强学术研究,培养专业人才队伍。建立完善产教融合,构建政府、行业、企业和院校等多主体共建共管共享的人才梯度培养机制。发挥安康学院、安康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及重点职业学校教育优势,开设紧贴我市文化传承、生态旅游实际的专业,解决文旅人才不足问题,为优秀地方传统文化保护传承提供坚实的专业知识和融合发展人才支撑。
  (二)激发活力增动能,增强文旅融合动能
  一是深化开发利用。推进地方传统文化资源与“吃、住、行、游、购、娱”文旅六大要素融合,打造标志性饮食品牌,特色化酒店民宿,故事性旅游线路,知识性、地域化文创产品,以及富有浓郁地方文化的沉浸式体验项目,确保旅游富有文化、彰显文化。推进地方传统文化与市区、县城发展融合,按照保护+恢复、拆违+改造、文化+经营的原则,落实好历史文化街区改造任务,重点抓好东关历史文化街区、石泉汉江古城、宁陕非遗集市等文旅景区品质的提升,突出城市的旅游功能、旅游形象和“精巧、雅致、生态、汉韵”的文化内涵,打造优秀传统文化名城和旅游网红打卡地。推进精品文旅项目深度融合。围绕凤堰梯田、女娲故里、禅宗怀让、巴山盐道、鎏金铜蚕等有影响力的文旅项目。依托紫阳民歌、旬阳民歌、汉调二黄、平利弦子腔等非遗项目,着力开发旅游演艺精品,力争推动1-2个项目“火出圈”,成为经典安康文化名片。二是加强宣传推介。充分运用社交软件、短视频等新媒体平台,向市内外展示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升传统文化遗产知名度;制作优秀传统文化纪录片,通过博物馆、图书馆、阅读吧、科技馆等场所向参观访问者进行展示,让观众身临其境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积极筹备文旅融合推介会,进一步增强安康美誉度,扩大影响力。三是着力传承培育。各县市区教育主管部门要组织地方文化专家走进校园、走进课堂,认真讲好安康故事、讲好民间艺术和传统节庆知识,强化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知,同时在中小学校成立地方传统文化社团,常态化开展文宣活动,并适时举办校园地方文化节,让继承发展优秀地方文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代际相传。
  (三)善做加法强赋能,提高文旅融合效益
  紧盯新效能、新平台、新业态,做实旅游+布局,一是以“旅游+非遗”为关键,在创新中激发新效能。继续拓展发挥镇坪县腊味小镇、汉滨区火龙小镇等文旅融合样板的社会经济效应;常态化开展小场子、小舞台、小班社等非遗文旅活动;加强农耕文化、富硒美食、传统民宿、研学旅游等传统模式;贴心做好茶旅体验、农作体验亲子游等旅游活动;多形式推进地方文艺展演,不断创造出更加富有层次感和深度的旅游体验。二是以“旅游+体育”为重点,在文旅产业中创造新平台。围绕“水”做文章,塑造“汉水之源•水上运动之城”城市形象,加大对安康龙舟文化的发掘改革力度,发展水上竞技性、观赏性体育产业,依托已形成的“安康湖”打造西北水上运动基地,积极举办、承办各类水上赛事项目,推动民俗活动与文化、体育、旅游融合发展。依托安康湖开发水上娱乐中心、水上不夜城等水上娱乐运动体验项目,将水上娱乐运动打造成地方文旅标志性产品。三是以“旅游+数字”为导向,在现代科技中发展新业态。充分借鉴发达地区先进经验,建立市级旅游数字平台,实施安康智慧文化、智能旅游、数字文博、沉浸式文旅等数字化工程,通过数字化手段展现安康文旅路线、人文景观、非遗项目、文物遗迹以及自然生态。积极学习湖州安吉的成功实践,策划创立文旅“数字游民公社”,拓展旅游产业发展新途径,努力构建文旅融合新业态,供给新产品,让更多消费者在“网端”与安康贴心对话,在“云游”便捷体验安康文旅新气象。

  责任编辑:叶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