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探索拓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让森林资源转化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动能,让森林资源优势转化为群众稳定增收的产业优势,宁陕县政协围绕森林价值转换专题组织进行专题调研。
一、森林资源价值转换初步成效
宁陕全境处于秦岭区域,是国家主体功能区和南水北调、引汉济渭工程重要水源地。近年来,全县上下牢记“国之大者”,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积极探索森林资源价值转换模式和路径,实现了从传统发展模式向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的再出发。
(一)筑牢生态屏障,转换条件日趋成熟。县委把“生态立县”作为发展路径,把“厚植生态本底”作为重点任务,把“生态环保”列入十件大事,严格落实《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秦岭国家公园总体规划》,严格执行产业准入清单,建立县、镇、村三级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日常网格化信息化监管平台,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两山”基地创建。深化生态保护修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累计恢复生态植绿面积35万平方米、人工造林32万亩、森林封育50万亩,搬迁生态功能区群众6500余户。2023年1月至11月,全县空气优良天数为330天,优良率为98.8%,PM2.5均值为22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2.48,综合指数排名位列全市第二。
(二)坚持绿色发展,产业基础不断牢固。坚持生态旅游一业引领,开发森林生态旅游项目38个,建成了悠然山、上坝河、秦岭峡谷乐园等核心景区。《发展生态产业释放全国森林第一县生态价值》入选2023年全国绿色发展典型案例,并在第六届中国森林康养产业发展大会上向全国推介。先后认证“宁陕香菇、宁陕天麻、宁陕猪苓”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创建了2个省级品牌,培育了2个绿色产品和8个“无公害”产品品牌。
(三)积极创新实践,价值释放实现突破。全面落实“双碳”战略,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转换路径,成立了宁陕县两山生态资源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首个5万亩“双储林场”国家储备林建设项目获得省林业局批复,可研报告通过专家评审。2022年完成秦岭区域首例、西北地区第一例林业碳汇交易额100万元,2023年5月与南泥湾实业投资有限公司、陕西延长石油售电公司签订林业碳汇项目2个,交易额600万元。在全省率先开展林权抵押、公益林预收益抵押、林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和林地三权分置试点,宁陕县在第二届碳中和国际论坛会议上作交流发言。
二、存在困难与面临挑战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有效转换”,全县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还在起步阶段,森林资源价值转换“难度量、难抵押、难交易、难变现”的问题依然突出。
(一)价值转换认识不深。部分干部群众对森林资源在主动挖掘和创造性劳动下转化为经济发展巨大优势资源的思想解放程度不够,对森林资源转换的发展前景、路径模式、实现机制等认识还不清晰明了,对交易政策、交易方式、交易程序等了解不多,缺乏养生休闲、医疗康体、调适机能和互动参与的生活习惯和消费观念。
(二)森林资源利用不够。宁陕61.88%的国土面积被划入生态红线,严格保护与合理开发矛盾多、难度大。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合作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小规模经营模式与现代林农产业发展矛盾不断凸显,制约了森林经济规模化发展、集约化经营,全县林地综合利用率不足50%。
(三)森林康养推进不快。全县森林康养产业项目规划、产品策划、宣传营销、管理服务等较为滞后,资金投入不足,配套服务设施不完善。“旅游+康养”融合度还不够,森林疗养师、康养师、咨询师等森林康养产业专业人才队伍缺乏,森林康养基地建设和特色康养产品开发还任重道远。
(四)产品聚集效益不优。森林生态产品多而不精、杂而不纯,市场主体规模小、科技支撑弱、竞争力不强,产地交易市场、储藏设施等市场调节硬件不足,产业园科学管护水平低,产业链壁垒有待打通。产品研发技术力量薄弱,精深加工滞后,林农产品多以原料形式流向外地市场,没有获得应有的规模效益和品牌溢价。
(五)保障机制体系不全。目前,全省在森林资源价值转换机制方面出台的相关政策措施或探索的成功经验不多,生态系统差异化服务支持政策还不完善,生态补偿政策体系和跨地区横向生态补偿的长效机制还比较薄弱。森林资源价值转换交易体系还需创新,生态产品价值未纳入国民经济统计核算体系,GEP核算精细化、动态化程度不足。
三、路径探索与对策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森林是集水库、粮库、钱库、碳库于一身的大宝库。探索森林资源价值转换路径方法,建成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促进县域经济绿色高质量发展,努力让宁陕因林而美、产业因林而兴、群众因林而富。
(一)加强生态治理,筑牢发展基础。一是坚决当好秦岭“生态卫士”。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和资源利用上线,持续开展生态修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二是优化生态产品空间布局。学习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程,全面开展零星农用地、建设用地资源整理和腾挪。编制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专项规划。三是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抢抓秦岭国家公园建设机遇,争取生态保护补偿项目,支持村集体经济组织参与公园内的产业经营,为村民提供工作岗位和股份分红,共享生态产品价值转换成果。
(二)发挥资源优势,用好政策红利。宁陕森林覆盖率96.24%,居全国第一,有森林面积530万亩,人均达76亩,是全国的32倍。县域版图面积大、人口密度小、距离西安近、生态环境好,发展生态旅游、森林康养产业具有广阔的空间和巨大的市场增量。要用足用活国家、省市有关支持政策,打造一批森林资源价值转换示范基地,加速释放森林资源蕴含的巨大经济价值。
(三)树牢经营理念,做优转换平台。一是拓展交流平台。按照“政府+国企+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做大做强宁陕县“两山”生态资源资产经营管理公司。建立开放共享的生态产品信息云平台,通过多种形式的商贸活动,推进生态产品供给方与需求方、资源方与投资方的高效对接。二是创新经营方式。充分发挥集体林地“三权分置”功能和整体效用,规范林地流转交易行为和抵押担保、贷款融资等权能,积极推进集体经营、合作经营、委托经营等集体林经营方式创新。
(四)完善工作机制,健全保障体系。一是健全评估核算机制。建立森林资源资产全面调查、动态监测、统一评价制度,开展森林生态产品价值评估核算,编制森林生态产品目录清单和可交易目录清单。二是健全管理协调机制。成立森林资源价值转换领导机构,健全议事协调机制、分级管理机制,探索建立国土空间规划和森林资源价值转换统筹协调、高效联动的运行机制。三是健全人才培养机制。深化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合作,打造全国森林康养师、自然教育师培训实践基地,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形成“下派、外引、内育”人才保障体系。
(五)探索转换路径,激活森林价值。一是不断增加林业碳汇价值。经测算,全县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年总价值130.54亿元,固碳释氧功能价值44.3亿元,林业碳汇年交易价值约为1.1亿元。要加速推进双储林场等储备林项目建设,鼓励和支持“企业+村集体”“国有林场+合作社+农户”合作开发林业碳汇项目。探索建立面向国内国外的森林碳库,实现森林碳汇产品价值最大化。二是加快森林康养产业发展。宁陕境内气候温暖湿润,年平均气温12.3度,人群聚集地负氧离子含量高达3.5万个,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保持在350天以上,森林康养产业发展前景广阔、优势得天独厚。要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为主、市场化运作等多种形式,探索公建公营、公建民营、民建民营、建养补助等康养发展模式,建成一批森林康养基地。三是促进林农产品溢价增值。宁陕中药材资源丰富,名贵品种多,要以生态种养产业为主链,健全完善“药菌果畜”产业链,推动形成适度种养、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复合高效循环林农产业体系。加快建立健全产业地方标准体系,以标准化降成本、扩规模、提品质。四是探索特色产品碳积分赋能。通过低碳减排技术的应用,争取将农林特产、食品、矿泉水、工艺品等产品贴上“碳标签”,引入电商、碳普惠商城系统、“生鲜掌柜”等销售平台进行“碳标签”产品销售,消费者购买产品获得碳积分;与供应商、超市、餐饮、景区等结成低碳联盟,为消费者提供商品折扣、积分兑换等增值服务,提高产品供给能力,打好“森林牌”实现“林业兴”,带动“生态好”推动“旅游强”,助力“乡村美”实现“百姓富”。
(作者陈述勇系宁陕县政协党组书记、主席,张龙虎系宁陕县政协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