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安康发展>第202302期/产业振兴/内容详情

做优富硒产业要素组合的十点建议

作者:市政协经济科学委员会发布时间:2023-04-18 10:15 来源: 【字体:

“十四五”期间,市委、市政府把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全产业链推进富硒产业放在首位,制定了发展规划、出台了政策措施、取得了良好开局。为切实推进产业链建设,市政协经科委联合民建安康市委员会,采取市县区联动方式,就“安康富硒产业链建设”进行了深度调研,形成以下意见、建议。

一、完善硒资源基础数据,科学布局硒产业基地。开展硒资源分布详查。前期已查明硒地质构造、地层岩性等基础性地质条件,圈定了富硒土地范围,但硒等单元素采样数量、数据少,不能满足富硒区地质环境评价要求精度,需要开展资源详查,深入了解硒元素成因来源、迁移途径、生态效应、变化趋势及土壤元素构成等,用以指导生产实践。实施物种适配性调查。依托全国国土调查成果数据库,整合我市农业、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水利、林业等相关数据,利用各类政策型调查监测成果,结合乡村振兴进行精细化土地质量调查、评价与硒资源生态环境研究,提供物种适配性依据。推进基础数据库建设。推动建立“硒资源调查评价系统”,建立硒资源溯源体系,深度开展硒产业链全过程检验检测工作,形成硒产业分类、分布图。推动硒资源硒产业有关数据的调查、管理、分析、评估,发挥数据对产业链建设与产业发展的指导、支撑作用,为富硒农业种植、名优特农产品生产、生态产品价值转换核算、土地资源管护等提供科学依据。

二、壮大硒产业市场主体,夯实硒产业发展基础。强化园区建设。积极推动富硒农业园区和食、饮、康、药等大健康硒产业园区建设,完善基础设施,配套相关要素,丰富产业链诸环节载体。培强市场主体。强化投行思维,发挥龙头作用,按照“扶优、扶强、扶大”原则,培育引进发展一批市场潜力大、营销能力强、社会信誉好的、集供应链、产品链、创新链于一体的、技术先进、实力雄厚的“链主”企业,大力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以龙头企业培育、产业联合体创建、航母园区建设为重点,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健全市场主体与农户利益链接机制,逐个制定帮扶措施,推动建设集开发、研发、种植、生产、加工、销售、品牌运营于一体的现代富硒产业集群,努力创建产业特色鲜明、要素高度聚集、设施装备先进、生产方式绿色、一二三产融合的全产业链生态圈。建设人才队伍。塑造企业家精神、培养企业家情怀、锻造企业家品质,切实加大企业家人才及经营管理团队、技术工人队伍、职业农民群体、包装策划宣传、市场营销推介、中介服务人才的批量生产与培养、引进。

三、培植硒产业骨干产品,满足多样化市场需求。围绕“硒+X”战略,突出区域特色和市场化需求,细分硒产业、硒产品类型,着力培植水、茶、芋、粮、油、肉、菌、健、鱼等硒特色产品。以水为例,我市泉水、溪水中硒含量变幅在0-0.141mg/L,平均值达到0.0019 mg/L,多个矿泉水达到国家富硒矿泉水硒含量下限0.010 mg/L以上,是亟待开发的特色、宝贵富硒矿泉水水源,应该进一步加大扶持、加强协调、整合资源、加快开发,培育骨干龙头企业与产业链节点,推动产业联合体打造,形成具有安康特色的硒产业产品供给体系。

四、强化硒产品科技研发,增强硒产业吸聚能力。加强校企合作。加大与中国农科院、中国农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陕西师范大学、中国中医研究院等科研院所的深度合作,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建立创新研发中心、包装设计中心等关联性机构,提升产品科技含量。注重原始创新。全方位实施产业链科研创新计划,建设横向协同、纵向贯通的科技创新智库,着力构筑科技、人才、金融向龙头企业集聚的科技创新制度体系,研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性特色产品,突破一批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加快成果转移转化,以此赢得市场青睐,增强企业竞争能力。强化科技赋能。加大科技投入,健全技术推广体系,支持产业链各类企业引进先进技术、资金资本、高端设备等,开展点对点精准招商,加强省内外产业领域交流合作,加快延链补链强链,培育一批科创领航企业,提升产业发展支撑。

五、建立硒产品质控系统,开发硒产业产品系列。科学制定标准。打破固有的富硒产品质量标准化思维模式,引入康硒、绿硒概念,拓展标准化弹性范围,建立一揽子硒产品质量标准体系,规避、矫正传统意义的、单一的富硒质量标准约束,打开硒产品市场通道。合理实施标准。加强硒基础理论研究与实验、实践,把握硒产品基本特征,建立标准化联席会议制度,积极探讨硒产品质量标准化管理模式,推动标准体系建设与市场监督工作。建立检测体系。充分发挥现有检测机构作用,盘活安康富硒研究院检测设施、设备,强化硒产品质量检测,为硒产业发展开辟新通道、做出新贡献。开发系列产品。面对普通消费群体、中高端群体和严重缺硒的特殊群体分别开发富硒、绿硒、康硒产品,增强产品针对性,提升产业链附加值。

六、打造硒产业延伸项目,拓展硒产业发展空间。目前市县区积极依托自然风光、历史遗迹、标准化基地,大力推进富硒产业与休闲旅游、健康养生等相关产业的深度融合,相继推出了“汉江画廊、茶歌紫阳”“女娲故里、茶香平利”“画里瀛湖、梦中水乡”“硒有岚皋”等精品项目和旅游线路,打造出系列茶旅融合示范基地、开发出多个富硒“安康美食”品牌,初步形成了吃住行游购娱产业融合发展格局。应该以此为起点,积极整合各类资源,紧紧依托产业园区和加工基地,鼓励、扶持、培育、引进市场主体,积极拓展旅游观光、健康养生、研学科普、检测认证、科技创新、影视文化等产业类项目,提高硒产品消费体验,推动硒康养、硒保健、硒药品、硒旅游、硒娱乐、硒实践、硒研究、硒认证、硒标准、硒评价、硒生态等关联产业深度融合,形成产业链项目体系。

七、统筹硒产业包装宣传,扩大硒产品市场影响。推进《条例》落地。将《安康市硒资源保护与利用条例》纳入“八五”普法内容,突出重点群体培训,持续推进宣传贯彻,切实做到依法保护、依法利用、依法管理硒资源。规范产品包装。组织专业团队开展硒产品包装研究、创意设计与生产加工,开展针对性包装推介。树立品牌形象。制定“中国硒谷·生态安康”形象标识,全方位塑造区域品牌,强力打造企业品牌,有组织、有步骤、多手段、全方位广泛宣传,聚全市之力让“中国硒谷”实至名归。政府全域营销。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抖音、视频等,广泛设置硒宣传标识、营造浓厚硒产业氛围,以此扩大“中国硒谷·生态安康”社会影响,强化硒产业软实力打造。企业分区推广。积极推动市场主体强化行业约束、规范品牌形象、营造发展氛围,广泛运用各类载体,多渠道、多途径推动硒科普、硒媒体、硒专题、硒论坛、西博会、硒口号、硒广告、硒影视、硒文艺、硒平台、硒创意的拓展延伸,积极营造广大市民知硒、懂硒社会氛围,让更多的人了解富硒安康、认知富硒产品、消费富硒文化。

八、细化硒产业配套政策,构筑硒产业建设合力。坚定发展信心。推动各级、各部门和社会各界树立产业发展信心、咬住立市之业不放,爬坡过坎、久久为功。加大扶持力度。积极争取中省支持和财政投入,市县(区)财政每年列入专项资金投入产业关键领域,吸引要素资源进入。打开融资通道。尽快研究组建“市级农业发展投资集团公司”的可能与路径,建立多元投资体制,推动社会资本入驻。打造服务平台。积极契合市场主体需求,推动产业社会化服务平台建设,提供要素支持、实现信息共享。推动政策落地。对中省市出台的政策措施进行全面梳理,形成动态目录清单;对企业当前遇到的诸如品牌打造推介、天然气价格影响、食品检测费用、产品技改提升、人才培养引进和产业建设用地等问题政策扶持要精准、能落地。严格考评机制。强化部门协同,推动“六个一”工作模式落实落地;将政策落实纳入部门、县区年度目标考核,强化考核结果运用。

九、深化硒文化研究推广,深耕硒文化创意资源。挖掘文化资源。深入挖掘硒文化资源,推动建设中心城区中国硒谷文化主题公园和中国硒谷博物馆;支持开展餐饮、旅游、康养、医疗、城市形象等文创活动,推动硒文化发掘、培育、创新、发展,持续提升“中国硒谷”影响力。实施文化赋能。统一硒产业宣传方案,积极筹办全国性康养产业论坛,宣传造势、扩大影响。推动文化创新。一方面整合传统资源,突出大媒体、大品牌影响,宣传推介区域文化;另一方面利用好现代资源,开展文化传播、构建,营造区域文化魅力,聚集人气、扩大影响。

十、优化硒产业发展环境,提升硒产业发展能力。加快交通建设。进一步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国省干道和产业园区、旅游景区专线道路、旅游标识、旅游公厕、公共停车场及绿化、亮化。实施环境工程。结合乡村振兴战略推进,按照“环境生态化、居住文明化、餐饮本地化、管理规范化、服务标准化”要求,推动乡村旅游产品、接待服务提档升级,加快推进民宿建设,打造精品旅游酒店、提高安康旅游品质。提升配套服务。突出重点区域、行业,明确发展优势、重点,引进融合高端健康服务、康复疗养、休闲度假、绿色人居一体化生态康养等项目,不断完善设施、功能,增强全产业吸聚能力,努力打造模式多样、业态复合、特色鲜明的安康富硒产业链形态,推动安康富硒产业链又好又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