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旬阳市以树立新风尚、培育新农民、建设新家园为目标,深入推进文明村镇建设,外显形象,内提品质,促使农村基层从“一处美”到“一片美”,从“外在好”到“内涵好”,形成诚信治理、勤劳节俭、互助友善、崇德孝仁的良好生态。
立德教化树立新风尚
组织群众“修约立规”。把修订村规民约作为文明村镇建设最根本的制度保障,以有效遏制大操大办、铺张浪费、人情攀比为重点,把红白事宜操办类型、人情往来数额等纳入具体约定内容,确保村规民约成为群众普遍认同的约束准则。制定《旬阳市城乡群众操办红白事宜规范标准》,明确“八个严控”“七项管理措施”,仅限操办婚嫁、建房、丧葬三类红白事宜,目前全市“一约四会”覆盖率达100%,农村红白事场次和人情份子开支减少了三分之一,减轻了群众人情和经济负担。
文明实践“全员行动”。坚持全员参与、全域志愿,按照“五有”标准建成镇文明实践所21个、村文明实践站309个,组建镇村志愿服务队伍334支,注册登记志愿者1.67万名,实现全域覆盖。围绕文明实践五项任务,开设“农民夜校”“乡村大喇叭”,组建群众自乐班、文艺社团,面向群众广泛开展政策理论宣讲,传授种养技能,培育职业农民1875名,为民代办服务事项2.6万件次,志愿服务时长达31.8万小时,促使农村基层成为文明实践的广阔舞台。
道德评议“明辨是非”。持续深化“群众说、乡贤论、榜上亮”道德评议活动,在村级党组织的领导下,推选“乡能贤达”“两代一委”等组成道德评议委员会,针对身边的好人好事开展群众说事,引导人们见贤思齐;针对存在的歪风邪气、后进典型开展乡贤论理,引导群众分清善恶美丑;对评议出的不文明、不道德的人和事,妥善曝光,进行帮教转化。全市共推选道德评议委员6376名,开展道德评议1120场次,参与人数4.2万人次,实现好坏大家评、先进大家学、落后大家帮生动局面。
敦德育人培育新农民
推选典型“评优树模”。坚持道德引领,加大道德模范、身边好人、最美人物评选表彰力度,推出“凡人善举”“草根英雄”,引导群众看着学照着做,发挥先进典型示范带动作用。出台《旬阳市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待遇保障实施细则》,设立30万元道德模范关爱基金,保障道德典型充分享受政治待遇、物质奖励和社会礼遇。全市先后涌现各级各类道德典型257名,其中全国4名、省级14名,形成崇尚模范、争当先进的浓厚氛围。
广泛开设“道德讲堂”。突出“四德”教育,在镇、村(社区)、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广泛设立“道德讲堂”,规范读习语、学模范、讲道德、诵经典、谈感悟、送吉祥“六步流程”,坚持“一村一季一讲”,让身边人讲身边事,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全市组建宣讲队伍330支,开展道德讲堂1100余场次,在广大农村形成向上向善、向好向美价值取向。
深入开展“星级评定”。制定“十星级文明户”评选办法,修订“十星”评定标准,规范报星、评星、审星、定星、授星操作程序,坚持一年一评,实行动态管理,引导群众守星、护星、爱星。全市12.07万户主动参与星级评选,推选“十星户”9.2万户、评定“星级文明标兵”户2522户,农户参评率达95%以上,深受群众欢迎。
尚德靓化建设新家园
培育践行“主流价值”。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深入推进核心价值观“六进两融入”,实行“清单制”管理,明确具体事项34项,夯实责任单位18个,建设核心价值主题场所26个,建成核心价值观示范点54个,制作播发“核心价值”“讲文明树新风”等公益广告文化墙(文化景观)540面,设立宣传专栏327个,让广大群众在潜移默化中获得精神滋养。
持续创建“文明村镇”。出台《旬阳市文明单位文明镇文明村(社区)文明校园创建管理暂行办法》,明确文明镇文明村(社区)创建标准和指标测评体系,定期复验,动态管理,扩大数量,提升质量。全市共涌现出各级文明镇21个、文明村155个、文明社区35个、文明家庭57户,其中“国字号”文明镇村4个,形成了梯次争创、齐抓共管工作格局。
合力建设“五美庭院”。坚持“四清四进八到位”标准,落实“消除破烂、打扫庭院、室内整洁、清厕净圈、村容美观”二十字要求,常态化全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通过实地参观、现场打分、集中评议等形式,经过“比、看、讲、赛、评”等环节,命名了一批“五美庭院”,选树了一批干净整洁村庄,不断擦亮文明村镇建设“成色”,持续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