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陕西省旬阳市。
“真是太让人意外了!”当记者沿着秦巴山区蜿蜒陡峭的山路,来到段家河镇李家庄村村民向斌家时,不禁被眼前的情景给“震”住了:“这哪是印象里的农村、农业和农民!”
院子外的斜坡上,一个挂满葫芦的高大木架像画廊一样让人眼前一亮;院子入口处,两棵浓云似的、有26年树龄的桂花树矗立在那里,仿佛在迎接客人的到来。入院,色彩斑斓形态各异的盆栽,摆满了院墙和院子的角角落落,什么雪松、油松、桂花、银杏、樱桃、蟠桃、无花果,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仿佛来到了一个园林里。
“快到屋子里坐呦。”见记者一副兴致勃勃的样子,向斌招呼道。
走进客厅,一套带货直播设备耀眼地立在大厅一边:“这是搞网络直播的,咱自己的产品,自己带货,效果还不错哩!”向斌,俨然是新时代的一位新农民。
向斌家客厅和卧室的墙上,挂着不少笔力遒劲的书法作品,使得干净整洁的堂屋顿生些许文化气息。“这些都是直播带货时结交的朋友送的,我们不仅是客户关系,更是好朋友。”向斌乐呵呵地介绍。
走出客厅,在树冠茂密的桂花树下,大家呼吸着清新的空气,品咂着向斌煮的新茶,眺望着连绵起伏的远山,不禁感慨万端:“好一幅绝美的田园诗画啊,现在的农村早已今非昔比,让人羡慕和向往啊。”
在旬阳市,向斌的家庭只是广大农村的一个代表和缩影。
近年来,在国内经济下行和疫情肆虐的特殊历史背景下,在我国农村由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转型发展的特殊时刻,农业农村究竟如何擘画,切入点和突破口是什么,已经成为一个当务之急的时代之问。
发展“庭院经济”,通过这个“小切口”,下好乡村振兴“一盘棋”。旬阳市经过不懈探索,已然找到了破解乡村振兴难题的一把“金钥匙”。
“庭院经济”新业态风生水起
生于1969年的向斌,年少时曾在当地一所林业学院林果专业学习,毕业后他在一个乡镇工作了3年,之后觉得这样的状态不是他想要的。于是,他辞掉工作回到了生养他的村里,琢磨着干一番自己想干的事。一来二去,他变魔法似的真的折腾出了一个模样,通过多种营务,他的年收入已达40万元。
其实,前几年,向斌还只是一个会种地的农民。农闲时,他发挥曾在林业学院学习林果专业的特长,在自家庭院里摆弄花花草草,一年到头虽然温饱无虞,但日子过得也很紧巴。
脱贫攻坚期间,包联干部得知他林果专业毕业、爱好园艺且有乡镇干部经历等特点时,反复动员他放开思路,带头发展蟠桃、香橼等适生林果产业,不能将庭院园艺作为消遣娱乐,应该发挥特长将其转换为经济利益,一方面既能改善家庭和乡村环境,另一方面还能带动周边群众增收。
在政策支持和干部鼓励下,截至目前,向斌共栽植蟠桃300余亩、香橼100余亩,庭院里各式特色盆栽盆景琳琅满目。同时,他还开通了网络直播带货,成立了庭院林果园艺培训基地,农闲时节在庭院里组织果农林技培训、开展网络直播带货,晚上与亲邻近友在大树下、盆景间品茗写字,成为远近闻名的林果大户、园艺达人、致富能手,年收入40余万元,其中盆景收入近6万元。
“在旬阳市,像向斌这样通过发展乡村‘庭院+’经济,年收入达到几十万元的现代农民还有很多。”据旬阳市副市长杨居侨介绍,近年来,旬阳市把促进群众回流和持续增收,作为稳定脱贫和乡村振兴的治本之策,在大力发展乡村产业、促进充分就业的同时,把视角和触角聚焦到群众房前屋后堆满农具杂物的空闲地带,引导动员他们进一步整合房前屋后的空余土地、空旷场所、空闲资源,按照“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群众主体、多种经营”的思路,自主发展种植养殖、代加工、餐饮服务、休闲娱乐等各种形式的“庭院经济”。
“通过近十年的探索和持续推进,一批批‘庭院+’的经济模式脱颖而出,遍地开花,使庭院这一‘小天地’得到充分盘活,不仅为家庭增收注入了‘新动力’,也为改善乡村面貌增添了‘新色彩’,走出了一条具有旬阳特色的小而精、散而众的山区乡村振兴和农民增收的‘庭院经济’新模式、新业态。”旬阳市委书记陈红星说。
庭院“方寸地”摇身“致富园”
“2012年,我就开始在村中栽种拐枣树,还与村民签订了回收协议,鼓励他们将闲置的地块利用起来,在门前屋后、耕地周边、道路两旁、河道沿岸栽种拐枣,既保证了他们种出的拐枣有人收,同时拐枣园区除草、施肥、摘果等也为当地的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就近就业岗位。”旬阳天正酿造有限公司负责人南君涛说,为了延长产业链,他还开办了一家加工厂,将收购到的拐枣加工成拐枣醋销售。去年,他以每斤1.8元的价格收购了300多吨鲜拐枣,酿造的优质拐枣醋,还出口到了韩国及哈萨克斯坦。
“现在栽种的都是新品种拐枣树,标准化种植、科学化管理,品质和产量都有了明显提升。”果农赵荣发说,“我在门前屋后种了3亩拐枣,成熟时,合作社统一收购,还有游客过来采摘,销路一点也不愁。现在,一年收入2万多元,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近年来,旬阳市紧紧围绕脱贫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1226”示范建设,专门制定了拐枣产业基地建设奖补办法,对从事拐枣种植的产业大镇、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产业大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给予奖补,通过“合作社+基地+龙头企业+农户”等多种模式大力发展拐枣产业,共建成拐枣万亩镇6个、千亩示范村30个,拐枣种植总面积达40万亩,年产鲜果达8万吨,占全国拐枣产量的80%以上,累计带动8万余户村民受益。
白柳镇白桑园村村民周福涛夫妇长期在外务工,因父母患病不得已回乡照顾父母。父母相继离世后,面临欠下的不少医药费和正在上学的孩子,40多岁的汉子一筹莫展。扶贫包帮干部了解到周福涛的困难后,鼓励他利用房子隔壁的空地发展养牛产业,并帮助他申请到了5万元贴息贷款。有了这笔启动资金,周福涛从一个牛棚、8头待产母牛起步,逐步发展到目前养牛20余头、养鸡50余只,种植西瓜10余亩、莲藕2亩,并通过牛粪置换牛草、种植西瓜和莲藕等方式,形成绿色生态、循环种养的发展模式,年收入二十余万元,成为了远近闻名的致富“牛”人。
“像这种通过提供贴息贷款、派驻科技特派员等支持措施,指导农户将门前屋后闲置的土地资源、杂乱无序的院落空间整理出来,形成以住房为中心、门前屋后发展‘小果园、小菜园、小花园、小养殖场’的发展模式,把庭院‘方寸地’建成‘致富园’,在我市农村占据三分之二的比重,以庭院‘小美’带动乡村‘大美’,呈现出一派安居乐业、幸福祥和的美好乡村景象。”旬阳市市长罗本军说。
农旅融合家园变身景观园
走进位于陕南旬阳市吕河镇冬青村,映入眼帘的是家家户户门前屋后琳琅满目的金黄色果实狮头柑和村民们脸上洋溢的笑容,整洁有序的院落,花果相间的环境,使人心旷神怡、乡情满满。像这样舒适、干净、整洁的农家小院,在旬阳这座山城随处可见。
在段家河镇薛家湾社区,温润的气候环境和肥沃的土壤条件特别适宜樱桃生长,在樱桃园区的带动下,家家户户都栽植樱桃,部分群众利用自家房屋打造樱桃农庄、开发樱桃菜肴、酿造樱桃果酒、举办樱桃节会,为游客提供采摘、美食、休闲、娱乐等为一体的“樱桃”体验,在每年四五月份樱桃成熟季,吸引着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品尝和采摘。
“段家河镇的樱桃产业,年产量达140万斤,年产值300万元左右,带动周边农户增收2万元到30余万元不等。小小的樱桃不仅为当地群众带来红火的经济收益,还有效引导农民积极发展高产、优质、长效的特色产业,打造出了集旅游、采摘为一体的独具段家河特色的樱桃产业体系。”杨居侨说。
近年来,旬阳市按照长效产业全覆盖、发展有后劲的脱贫攻坚战略部署,在城郊周边、江河两岸、集镇四转、庭院“四旁”大力发展特色林果业,同步实施生态改善、基础完善、民居改造、产业配套、乡风文明“六大工程”,精心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庭院环境,鼓励园区业主、周边农户建立微型游客接待中心,为游客提供导购、称重、包装、代送等服务。目前形成了吕河冬青狮头柑、城关两岔河枇杷、段家河薛家湾樱桃等一批“一村一品”特色示范村,这些“花果山”四季有绿色、四季有花果、四季有景观,成为城镇居民周末休闲、采摘购买的“后花园”,年来园采摘游客逾5000人,就地采购林果4万余斤,营收30余万元,辐射带动周边300余户农户发展成为微型游客接待中心,户均年收入4万元以上。
“这种以家庭为单位提供‘采摘体验’的庭院经济,不仅丰富产业园区采购体验服务,还带动了农民增收,形成了大产业与小庭院的相互依托和完美结合。”罗本军说。
构元镇羊山村是旬阳市海拔最高、旅游资源最丰富的村庄。前几年,由于景区尚未充分开发等原因,经济发展落后,群众增收困难。脱贫攻坚以来,羊山村牢牢抓住国家扶贫政策和旬阳市“兴文强旅”战略历史机遇,深度挖掘旅游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村民吕万新、柯成燕、王定基等群众以羊山旅游村和羊山文旅基地为依托,带动多家农户参与闲置农房改造,发展特色民宿、绿色美食、传统文化、农旅康养等产业,培育形成了少年院子、羊山小院、羊山记忆和万阳康养产业园等一批农旅融合的“庭院经济”新业态,日均接待游客200余人,带动周边群众产业、就业80余人。
为全力加快旅游产业发展,旬阳市还加快实施“兴文强旅”战略,出台战略实施的若干奖补政策、特色民宿验收奖补办法等一系列支持政策,鼓励农户依托景区景点发展餐饮住宿、旅游购物、休闲娱乐、户外运动等配套服务。按照“规划先行、环境优先、共建共享、特质特色、引商富民”原则,在22个乡村振兴示范村和景区景点周边,组织发动乡村能人、返乡人员、社会资本流转改造闲置农院、集体建设用地等资源,按照特色民宿的要素和标准开展院落改造,让家园变花园、民房变客房、农区变景区,打造民宿为主、民居为辅的特色住宿,形成一壶茶、一桌饭、一间客房、一份农产品的小院经济产业链,农家院子瞬时变成吸引游客的景观花园。蜀河古镇弘道客栈、李家台尚都茶亭、水泉坪乡村酒吧等一批精品小院相继开业,已成为当地有名的特色民宿和网红打卡点,游客络绎不绝。
前几年受疫情影响,许多能人志士因疫情纷纷返乡,他们大力发展特色种养、垂钓露营、民俗展示、冷链加工等农旅融合产业,仁河口镇的高山千亩平原水泉坪、南羊山的高山草甸、双河镇的稻田养鱼、仙河镇的千亩荷塘已成为宜业宜游的农旅目的地。蜀河八大件、蜀河烧狮子、构元版画、汉调二黄等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极大传承和发扬。
“这种以农业农村为基础、文化旅游为灵魂、促农增收为根本的发展模式,既能保留传统民居风格、传承农耕文化,又能够通多大区域大产业的带动,使许多小庭院小业主成为带领当地村民产业富农、绿色兴农的‘带头人’。”陈红星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