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安康市人民政府 >县市区新闻>白河 > 正文内容

    白河:激活发展潜力 蓄能乡村振兴

    ——白河县村集体经济超前完成“消薄”攻坚行动

    作者:佚名 时间:2022-08-12 08:30 来源:安康日报 字号: 打印

      “地无百亩平,土无三寸厚”的白河,曾是深度贫困县,村集体经济薄弱。如今,全县农村集体经济实现“空壳村”清零,2021年,113个村(社区)年经营收益均达到5万元以上,总收益 756.54 万元,分红 423.32 万元,受益农户 14273 户48324 人,白河县集体经济“消薄”攻坚行动超前完成。
      近年来,白河县坚持问题导向,发挥政策靶向作用,持续深化“三变”改革,盘活资源要素,聚集各方力量,走出一条具有白河辨识度的村集体“消薄”攻坚和共同富裕之路。

      壮大特色产业,变“单打独斗”为“合作共赢”
      “有的村产业发展得好,但资金不足,有的村产业滞后,但资金闲置。”针对各村经济发展不平衡,白河县探索出了“一个中心、两方指导、三层圈子”对财政扶持资金进行跨村、跨镇投入的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新模式。
      正值夏季茶园管护的最佳时期,白河县双丰镇紧抓时节不放松,积极组织当地群众开展茶园的除草、施肥、修剪等管护工作,进一步提升茶园管护水平。双丰镇共建茶园6291亩,年产茶叶60吨,年产值500余万元。近年来,双丰镇以孔城村党支部为主导,与君临农林综合开发有限公司组建产业联盟,指导孔城村、闫家社区、五星村扩大茶叶产业规模,通过相互促进,提供茶叶种植加工技术,实现园区规范化管理,产品统一品牌包装,畅通市场销售渠道,共同做大做强茶产业。
      据白河县君临农林综合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唐尚林介绍,今年采春茶时期,每天有30多位村民在茶园采茶,茶厂通过土地流转、劳务用工、产品回购等有效茶叶产业途径惠及镇内1000余人。同时,以茶兴业,围绕茶叶休闲采摘体验活动,发展一批采摘园、农事体验园、农家乐、民宿、特色农产品展销、田园乐吧等休闲游产业,推动闫家社区女儿寨观光旅游业发展,将茶产业打造成为带动群众增收的“绿色银行”。
      君临农林综合开发有限公司的茶产业发展,是在“三联”机制带动下,双丰镇集体经济发展特色产业促农致富的一个缩影。2021年以来,该镇在孔城村、五星村、闫家村开展“三联共建”试点工作,以支部联建为核心、以产业联盟为路径、以资源联享为目的,优化基层组织设置、优化产业组织形式、优化资源配置方式,逐步形成“茶叶、生猪、蜂蜜、肉牛养殖”为主的市场主体,有效激发基层党建活力、推动集体经济不断壮大、促进人民群众致富增收。
      独木不成林,一花不成春。双丰镇3个村在盘活资源的基础上,各村因地制宜,统筹资金资源实现抱团发展,使村集体收入更加多元化。如今,产业发展给当地村民带来了“红利”,走出了一条增收致富的新路子。

      盘活资产资源,变“资源基础”为“经济优势”
      夏日清晨,走进白河县仓上镇东庄村种植养殖经济示范园,一群黑猪在饲养员的“指挥”下,追逐嬉戏着向山上“开拔”,看见了生人,便“哄”一下钻进林地深处。
      东庄村是仓上镇一个后山村。以前,村内的几家市场主体都缺少规模和发展后劲,而村集体经济更是“空白”。柜里无米巧妇愁,家底儿空办事难,历届村干部为此事伤透了脑筋。
      如何让集体的“腰杆”挺起来?东庄村在镇党委政府和帮扶单位的支持下,根据村内山高林茂适宜特色种植养殖的自然条件,找到了一条适合该村实际的发展途径。2021年,东庄村把黄姜、黑猪定为“一村一品,一村一业”两大产业基柱,以“支部+集体经济+公司+农户”的股份合作模式,兴办村级集体企业,让“大家”的家底厚起来。
      “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去年成立了种植养殖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建起了可饲养1000头猪的圈舍厂房,春季先引进500头。现在采取的是订单‘代养’形式,按照协议,每头猪回收后有500元收益,村集体毛收入就有25万元,减去人工、饲料等各项成本费用,其余都是公司的资金积累!”东庄村第一书记李玉兴介绍说。
      再看山坡上层层叠叠的黄姜产业园,黄姜长势喜人,去年年底,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种下的黄姜,绿叶已经爬满竿架。村支书王兴堂指着生长旺盛的黄姜园告诉我们,一年之前,该区域还是杂草丛生、无人问津的闲置荒地,为了让耕地不再撂荒,开始土地流转集中种植,通过台面重构、田块归并、边角地整治的方式,把零散的、低效的、废弃的地块整理起来,共整治耕地470亩,在政策的支持和引导下,发展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350亩,黄姜238亩。
      从无到有,从“空”到“实”,从艰难起步到初见成效,东庄村通过自主经营的集体经济模式,围绕“因地制宜,产业强村”目标,用足用好政策扶持,充分调动积极有利因素,以干克难,把昔日荒山坡变成了“聚宝盆”,为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好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推动创新融合,变“输血增收”为“造血发展”
      太和村2组安置点旁菜园里,南瓜、丝瓜花开正艳,西红柿或红或绿挂满枝头,豇豆、黄瓜、茄子也不示弱,探出头来要一比高下。然而,最引人注目的却是菜地边,一排排“党支部为我划块田”的绿色标识牌,在明媚的阳光里显得格外醒目。
      “你可别小看它,这片菜园可是我的宝贝,我们一家四口一年四季的蔬菜都来自这里。”麻虎镇太和村易地搬迁户霍永久自豪地说。依据分配方案,菜园一人户分配30平方米,二至三人户分配50平方米,四人户及以上分配80平方米,3年内免租金,3年后搬迁户按照每年1元/平方米的标准向村集体经济组织缴纳租赁费。
      为确保易地搬迁集中安置户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太和村利用苏陕扶贫做项目资金,以村党支部为引领,村集体经济组织作为建设单位,在集中安置点附近流转土地10亩,建设“一户一园一舍”、生产服务用房项目,作为村集体资产,返租给有种植养殖需求的易地搬迁户,不仅解决了80余户易地搬迁户吃菜、养殖等难题,更为村集体带来每年1.6万元的经济收益。
      “现在,我还租赁了一套圈舍,养了两头小猪,吃肉基本不成问题,每年只用缴纳100元租赁费,很划算,很满意。”霍永久接着说。
      太和村推行的“村党支部管理、农户自主经营”管理模式,不仅满足了搬迁群众种菜、养殖的需求,降低了搬迁群众生活成本,打消了搬迁群众生产发展的后顾之忧,使群众搬迁后的归属感得到大幅提升,而且通过收取租金的方式,推动村级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同时村“两委”利用集体经济组织的收益反哺支持搬迁群众发展生产、从事社区管理服务(公益岗)、再就业等,变“输血”为“造血”,拓宽搬迁群众的增收渠道,进一步增强群众的创收能力。目前,太和村2组安置点建设菜园3000余平方米,共划分为62块,供62户搬迁户种菜使用,建设圈舍24套。

      发挥乘法效应,变“资源潜力”为“致富动力”
      冷水镇三院村,一排排郁郁葱葱的核桃树映入眼帘,枝繁叶茂,盘根错节的枝丫上挂着一串串嫩绿的核桃,林间,声声蝉鸣不绝于耳,仿佛在向来人分享丰收的喜悦。惠民实业有限公司的核桃产业发展初具规模时,由于基地的水、电、路等配套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不够完善,制约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
      如何破解瓶颈短板?三院村将集体资金注入惠民实业有限公司,完成了2公里道路建设,通过以工代赈试点项目的实施进一步提升了园区的基础设施条件,有效激发惠民实业有限公司发展产业的积极性,同时带动周边群众增收。
      近年来,白河县抓住国家以工代赈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衔接乡村振兴试点工作机遇,充分发挥以工代赈项目“乘法”效应,通过探索“农村产业发展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劳务报酬发放+就业技能培训+资产折股量化分红”赈济模式,多渠道带动农村劳动力就近就业增收,壮大了村集体经济,有力推动了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乡村振兴战略打下坚实基础。
      据介绍,该县以工代赈项目的实施使得天宝省级农业现代园区、惠民实业有限公司等2个项目区基础设施得到提升,同时有效激发了群众自主发展的内生动力。
      风正时济,自当破浪扬帆;任重道远,还需策马扬鞭。7月11日至12日,全市2022年农村集体经济“销薄”攻坚行动第二次调度会在白河县召开,会上,白河县荣获全市“销薄”攻坚行动重点任务综合排名第一的好成绩。在白河县,村级集体经济这块“蛋糕”正在做大,农村生产设施不断完善,村容村貌有了质的提升,广大村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越来越强。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责任编辑:安政网内容纠错 关闭本页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切换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