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3年度陕西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紫阳县(紫阳民歌)

    作者:佚名 时间:2021-12-22 12:41 来源:安康旅游 字号: 打印

      日前,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印发《关于命名2021-2023年度“陕西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通知》,我市紫阳县(紫阳民歌)、汉阴县(书法)、汉阴县涧池镇(家训文化)、旬阳县构元镇(构元版画)入选为2021-2023年度“陕西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紫阳县(紫阳民歌)
      “燕子飞过九重崖,望见乖姐好人才”(《燕子飞过九重崖》唱词)。“三山两河一座城,水光潋滟百媚生”。歌乡紫阳是那样的妖娆和迷人,专家学者认为紫阳民歌是“陕南民歌中最具代表性的曲种”。2006年被国务院列入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7年“紫阳民歌剧”被纳入国家戏曲剧种。
      近年来,紫阳县紧紧围绕“文旅兴县”战略,依托紫阳民歌文化底蕴和广泛的群众文化基础,持续加大公共文化及旅游服务投入,扎实推进文旅融合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国家公共文化体系服务示范区创建,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的文化支撑。

      优化机制环境,培育民歌沃土
      紫阳县始终把紫阳民歌作为珍贵的民间文化遗产,积极采取多项措施进行传承保护和开发利用。一是保障资金投入。县委、县政府将紫阳民歌纳入文化惠民项目。每年县财政预算1000万元用于文旅融合,500万元用于文化产业发展。二是加强阵地建设。先后建成县文化馆新馆、茶陶馆、游客中心和县民歌研究中心、民歌文化公司等场馆设施;建成214个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和9个分馆,形成了县、镇、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体系。三是完善体制机制。先后出台《紫阳县加快文化繁荣发展推动文旅兴县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完善了民歌保护机制。鼓励文艺人才创编紫阳民歌,制作紫阳民歌MV10首,完成21集《秦巴深处传妙音》微视频的拍摄制作,建立了200余名民歌手音视频资源库,搜集整理民歌剧作品20余部。实现了紫阳民歌文化公司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高度统一,增强了公司综合实力。四是有效实施保护。三年来,投入30余万元扶持民歌社团20个,命名民歌大院10个;培养民歌传承人56人,建设民歌传承基地5个,民歌演唱队达到了每村一支。累计开展“茶歌茶舞”“民歌大赛”等大型系列群文活动150余场次,参与群众超过85万人次。

      依托资源优势,打造民歌品牌
      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一是抓普及,提质量。持续实施民歌“四进”活动,参与人数达十余万人次。编写新教材,制作新光碟。组织专家开展“民歌大讲堂”19期,培训1700余人次。二是抓品牌,树形象。实施“文旅兴县”战略,开展“春品茶、夏亲水、秋问道、冬养生”四季文旅活动,以歌为媒带动茶产业、富硒特色食品及文化旅游产业,助力全县12万茶农顺利脱贫,实现紫阳民歌助力旅游、助农增收的良好效果。举办了“山之茶”西安紫阳民歌音乐会,创编了紫阳民歌实景剧《清明已煮紫阳茶》等专场演出,分别得到新华社、人民网等60余家媒体竞相报道。三是抓研学,求实效。举办紫阳民歌创新发展交流研讨活动10余次,邀请省市专家及本县专业人员新编排紫阳民歌15首;编撰民歌剧书籍两本。四是抓特色,求创新。改编制作紫阳广场舞曲20余首,推送《送饭调》参加首届全国民间舞蹈汇演获得金奖;每年举办广场舞培训4期,开展广场舞大赛和茶歌茶舞展演活动5届;实施茶歌+文化推广活动,茶歌培训14次;开启紫阳民歌数字化传播方式,将民歌文化进行线上线下播放,受到广泛好评。

      擦亮茶歌名片,加大推介力度
      茶香飘五洲,民歌扬四海。紫阳县每年在景区景点免费为游客提供演出服务,三年来共演出300余场,接待游客6万余人,形成了“汉江画廊·茶歌紫阳”文化旅游外宣品牌,实现了民歌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双赢”局面。组织专业团队赴北京、杭州、南京、延安等地开展对外交流活动50余场次。选派歌手参加“中国西北音乐节”等各类赛事活动,先后荣获一等奖、最佳歌手等优异成绩。2019年中央民族乐团《国风绕梁》端午节专场音乐会和2020年中央民族乐团60周年网络展播均将紫阳民歌《郎在对门唱山歌》搬上了演出舞台。

      拓展创建成果,助力乡村振兴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未来三年,紫阳县将实施“包装推介、传承保护、品牌打造、人才培养、政策保障”五大工程,以民歌文化为龙头,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助力乡村振兴。
      青山不墨千年画,绿水无丝万古琴。日月多长歌多长,唱支山歌给党听。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责任编辑:邹亚康内容纠错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