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平利县依托“平利女娲茶”、“平利绞股蓝”两个地理标志产品,大力实施茶饮产业一业率先突破,经过十余年的不断发展壮大。截至目前,全县共有2000余家市场主体,8万余劳动力从事平利绞股蓝、平利女娲茶地理标志产品的种植加工经营活动,全县茶叶和绞股蓝种植面积已达25万亩,年产茶饮产品1.39万吨,年产值实现15.5亿元,基本形成了“人均发展一亩园,户均增收一万元”的产业发展格局。累计带动全县7700余户贫困户、2.4万贫困人口走上脱贫致富的特色产业发展之路。
依托自然禀赋,加大品牌培育力度。平利地处秦岭以南茶产区的中心地带,雨量充沛,气候温和,日照充足,无霜期时间长,土壤有害物质含量低,土壤肥沃,富含硒、钾、钙、锰等微量元素,植被繁茂,空气清新,独特的区域小生态环境十分适宜绿茶和绞股蓝的生长繁育。自古以来当地便养成了人工种植茶叶的优良传统和饮茶品茶的生活习惯,其历史渊源可追溯至汉代,并于唐代就被列为全国八大茶区之一,清乾隆年间平利茶更是被列为贡茶。
县委、县政府依托当地自然资源和人文历史优势,积极开展地理标志产品申报工作。通过不懈努力,2004年“平利绞股蓝”被国家质检总局列入原产地域产品保护范围,2005年获准使用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专用标志。2015年,经国家工商总局批准,“平利女娲茶”正式成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辖区从事相关产业的企业先后获得1个国家驰名商标、20余个省级著名商标和3个省级名牌产品、4个地方特色品牌称号,两个地理标志产品的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
倾力政策扶持,不断壮大产业规模。坚持“生态立县、产业兴县、质量强县”的发展战略,大力发展现代绿色农业产业,每年拿出两千万元以上资金用于“平利绞股蓝”、“平利女娲茶”产业的发展,积极出台茶饮产业发展奖扶办法,从扩大种植面积、加快项目建设、夯实技术保障和加强日常监管等多个方面入手,不断壮大产业规模。截至2019年底,全县共发拥有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6家、市级龙头企业25家,茶饮企业年产值过千万元的有24家、过亿元的有2家。辖区从事相关产业的企业累计有17家获欧盟体系认证,67家取得“三品一标”认证。全县11个乡镇中有10个万亩以上的茶叶基地镇,137个行政村中有55个千亩以上的茶叶专业村。先后建成平利绞股蓝、平利女娲茶两大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区,一个绞股蓝省级知名品牌示范区,4个省级现代农业园区,17个省级标准示范园,两个地理标志产品已成为助推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注重科技研发,实现产业高速发展。积极把科技创新融入主导产业发展,累计建成省级科技示范镇1个,市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1个,平利绞股蓝科技博览馆申报陕西省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通过专家评审。在绞股蓝方面,先后攻克了野生驯化、无性快速繁殖、病虫害防治和科学采收等一系列人工栽培难题,研制出绞股蓝茶、饮料、药品等系列产品。积极与多所重点大学开展校企合作,利用高校的种质研发资源,先后推出了“平利1号”、“平利2号”、“福音“、“秦珑”等绞股蓝新品种。其中“秦珑”绞股蓝全草总皂甙含量高达15.28%,高出普通绞股蓝品种总皂甙含量三倍之多。在女娲茶方面,积极培养基层茶叶技术推广技术人员,成立县茶叶与绞股蓝发展中心,指导全县茶饮产业发展,通过引进龙井43号、中茶108号等优良品种,持续高效推进高产密植连片茶园种植、低效茶园改造、富硒有机云雾茶、毛尖茶技术研发推广等工程。通过不断把科技创新融入产业发展,截至2020年上半年,从事这两个地理标志产品的相关企业累计申请专利已达100余件,两个产品的每千克产品附加值平均增加100元以上。平利女娲茶、平利绞股蓝先后获得“中茶杯”特等奖五次,在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茶博、广交会、杨凌农高会、全省茶叶茶文化博览会等会展上获得金奖30余项,两个地理标志产品的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美誉度不断得到提升,已经形成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企业增效的良好产业发展态势。
依法加强监管,切实提升产品质量。依法开展两个地理标志产品的种植、加工、包装、销售、追溯全过程监管,依法规范茶饮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全面落实地理标志产品的保护利用。坚持标准引领,先后制定发布了《女娲茶标准》、《绞股蓝茶标准》两个省级地方标准综合体20多项技术规程,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适合平利农业发展的标准化生产技术体系。坚持统一管理,先后出台了《平利绞股蓝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使用管理办法》、《平利县统一茶饮产品品牌包装管理办法》,实现了“平利绞股蓝”、“平利女娲茶”商标使用的规范使用。坚持依法监管,每年由县市场监管部门牵头,联合相关部门,定期组织专项抽检和执法检查,严厉打击各类伪造、冒用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违法违规行为。近三年来累计开展各类商标侵权、地理标志标识规范使用等各类知识产权执法检查20余次,累计查处知识产权相关行政执法案件38起,切实维护了两个地理标志产品的市场声誉。
创新工作机制,质量助力脱贫攻坚成为全省典型案例。平利在运用地理标志产品助推产业发展的实践中,创新理念的将地理标志产品融入脱贫攻坚工作中,形成了以茶为媒、以一促二、接二连三的产业复合发展状态,探索了一条“产业+农户”的扶贫模式。以土地租赁、劳务用工、入股分红等形式,把贫困户嵌到地理标志产业链中。这种发展模式一方面满足了两个地理标志产业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另一方面也让农民就近就业、产品就近转化,使贫困户能够通过发展产业实现脱贫致富,同时实现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探索了一条“公司+农户”的扶贫模式。通过把重点企业、农专社、农业园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入产业扶贫工作中,一大批贫困户在能人大户的带动下,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壮大了茶饮产业,到2020年上半年,全县已有200余家从事地理标志产业的公司、农业合作社和1万余户贫困户结成了利益共同体,实现抱团发展。探索了一条“旅游+农户”的扶贫模式。大力开发茶乡风情游,建设硒茶小镇等旅游景点,引导贫困户开发特色乡村旅游土特产,依托茶叶观光园、茶叶博览园和茶楼茶庄,培育了一批乡村驿站和特色农家乐,实现茶旅融合,利用地理标志产业发展带动第三产业发展,实现了相关产业年综合收入近20亿元,10万人围绕茶叶做文章的循环经济发展格局,把“绿水青山”变成了贫困户的“金山银山”。
通过地理标志的成果运用,为平利县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了坚实基础,探索了一条“因茶致富、因茶兴业”的特色致富之路。2019年质量助力脱贫攻坚工作模式被陕西省质量推进委员会评为陕西省质量提升十大典型案例,扶贫工作经验得到中省充分肯定和交流推广。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