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巴山脉绵延千里,横亘在我国版图中部。这里是我国贫困程度最深的地区之一,陕西56个贫困县中有29个地处这片山区。
美丽乡村星罗棋布,生态产业方兴未艾。往事越千年,山乡沧桑巨变。面对“留还是走”的选择题、“护绿兴业”的思考题、“如何发展”的问答题,陕南秦巴山区蹚出了一条守望绿色家园的小康之路。
搬离穷窝 做好去留选择题
4月22日拍摄的陕西平利县老县镇锦屏社区(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邵瑞 摄
在有1346户搬迁群众的锦屏社区,放眼望去,20多栋居民楼鳞次栉比,学校、社区工厂一应俱全。几年前,这里还是荒滩一片。
陕西汉阴县涧池镇紫云南郡社区居民在社区附近的农业园区大棚内管护南瓜(7月24日摄)。 新华社记者 邵瑞 摄
“借袋还耳”、园区就业、集体分红……柞水将全县6944户产业扶持户镶嵌在产业链中,户均增收5000余元,小木耳终成大产业。
4月23日拍摄的陕西平利县长安镇高峰村的茶园美景(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邵瑞 摄
路子找对了,沉睡的青山就能变成金山。
从平利县长安镇双杨村盘山而上,绕过30多道弯,眼前豁然开朗。茄子、黄瓜、西红柿种在平缓的山坡上。监控蔬菜生长的摄像头架于一旁,消费者打开手机,即使远在天边,也能通过公众号将这云端农场的景致尽收眼前。
荒坡变农场,美景云上观。双杨云端种植合作社负责人韩义过去在北京做厨师,如今回乡创业。“以往大家朝山外走,现在贫困户回来搞种植,在网上打销路。给县里供应都不够,还得上规模!”
高山蔬菜、精品茶园、富硒粮油……平利每年投入3000万元支持绿色优势产业,确保有发展能力的贫困户家家有增收产业、人人有技术指导。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5年来平利累计减贫5.8万人,贫困发生率降至1.2%。双杨村的一面笑脸墙,定格了群众脱贫的喜悦。
美丽经济 回复“因山而富”问答题
靠山吃山,汉江支流乾佑河畔的柞水县朱家湾人最明白。但谈何容易?石里刨食,要先砍一片树林,放火一烧才能起肥。太陡的耕地上不去,刨个坑才有落脚处。
村民刘启文的媳妇王贤凤看不到头。打结婚起,夫妻俩就出门打工,但2001年的一场事故让丈夫瘫痪在床。最困难时她去工地搬砖,工头见女人太苦,常常多支个一二十元。可每次一领工资,她就得先给亲戚还债。
在王贤凤离家的日子里,朱家湾悄然发生改变。退耕还林启动后,郁郁葱葱重现,溪水从碗口粗渐成盆口粗。靠山吃山换了“吃法”:村里请来专业团队整体规划,县里投资4000万元发展乡村旅游。
靠着政府担保的5万元贷款,王贤凤回村了。从6张餐桌起步,她的“奉贤农家”声名渐起。“一到旺季就忙不过来,去年挣了4万多块!”说话间一批游客到店,她抄起炒瓢,顺手扔进几颗火红的辣椒。
山重水复的朱家湾,现有农家乐、高端民宿200余家,600多位村民吃上“旅游饭”。漫步村中,绿水环绕、炊烟袅袅,民居外墙上挂着的玉米串,透出一份富足安康。
游客在陕西石泉县城老街游览(5月2日摄)。 新华社记者 邵瑞 摄
陕西汉阴县涧池镇紫云南郡社区居民在社区工厂内制作藤条椅(7月24日摄)。 新华社记者 邵瑞 摄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