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词:
您当前的位置:安康市人民政府 >部门动态 > 正文内容

教育脱贫引领安康教育跑出“加速度”

作者:毛军 时间:2020-06-19 09:25 来源:安康市教体局 【字体:

  2020年6月9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聚焦我市平利县老县九年制学校,介绍了当地政府、学校帮助辍学学生张永玖返校安心上学的故事,由此展示我国开展教育扶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壮举和成效。
  张永玖是平利县老县九年制学校初三年级学生,其家庭属于建档立卡贫困户,居住离校较远的山村,交通条件差。2019年5月底,张永玖不愿意继续到校上学,辍学在家。针对这一实际情况,平利县根据“双线七长”控辍保学责任制要求,按照“师长+脱贫攻坚总队长”和“一联三包”工作机制,立即启动了对张永玖同学的复学劝返工作。联挂贫困村的县级领导、联校的教育主管部门领导和股室、镇村干部、学校领导和教师先后多次入户走访,与张永玖及其家长谈心谈话。经过一个暑假的思想动员和疏导劝返,张永玖于2019年秋季开学如期返校上课。为了能让张永玖在学校安心上学,学校在兑现落实国家规定的每年1250元贫困寄宿生生活补助外,还通过社会捐助等途径,每年为张永玖提供800至1000元的助学金。通过不断改善寄宿生饮食条件和住宿条件,解决家长的后顾之忧。学校领导、班主任每月对张永玖进行一次谈心谈话,随时掌握其思想动向和学习状况,及时向家长反馈张永玖在校情况。学科教师随时跟踪学习情况,答疑解惑,鼓励激励,不断提升学习信心。张永玖所在的班级还落实了一名综合素质优秀的学生对张永玖实施结对帮扶,持续给予帮助和辅导,真正实现“生活有保障,学习有辅导,精神有依靠”。
  张永玖返学只是安康市教育脱贫攻坚久久为功,兑现“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庄严承诺的一个缩影。
  教育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安康市教体系统以教育脱贫攻坚工作统领工作全局,围绕“义务教育有保障”根本任务,对标“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目标,强基固本,守正创新,全面完成了脱贫攻坚各项任务,跑出了安康教育发展的“加速度”。

坚守底线,不让一个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辍学

  “不让一个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辍学,这是教育脱贫工作的底线,更是党赋予我们的一项光荣的政治任务。”市教体局党委书记、局长邹成燕多次对全市教体系统提出要求:“必须坚守底线,从严从实,坚决完成!”
  2016年来,市教体局提请市委、市政府先后4次召开教育脱贫工作相关会议,重点安排控辍保学工作,制定印发一系列制度性文件,加强政策指导,建章立制,落实各级各部门依法控辍职责,并把控辍保学作为县区政府暨党政领导干部履行教育职责评价的重要指标。2019年脱贫摘帽的关键时期,市长赵俊民向各县区长发送专项“提醒函”,督促落实县区人民政府控辍保学的主体责任。市教体局建立领导联县包抓控辍保学工作机制,运用“四不两直”工作法,分时段、有步骤地开展拉网式排查和暗访督查,建立辍学问题线索监督举报制度,向学生、家长和社会公布举报电话,进一步密切联系群众,发挥群众监督的力量。各县区按照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管理体制,落实“七长”责任,认真执行辍学报告、台账销号、月报季评、责任督学等“十项制度”,对辍学学生分类施策,强力开展劝返工作。
  2019年,全市92251名建档立卡家庭义务教育学龄人口,除身体原因不具备学习条件外,无1人失学辍学,所有建档立卡户全部达到义务教育有保障标准。

精准资助,不让一个孩子因贫失学

  “精准资助就像及时雨,有效地缓解了我家的经济压力,让我能够不再担忧、安心学习。从前认为考大学可能只是一种机械的任务,但现在我明白了,这已成为我的一种责任。只有考上大学才能改变命运,彻底解决家中的困境,这也是回报国家、感恩精准资助和那些给予我关心爱护的人们最好的方式。”石泉县江南中学高三年级的学生冯龙汇充满深情的说。冯龙汇家住石泉县饶峰镇新场村二组。家中祖父母年迈,父亲靠在县城打零工贴补家用,还要拉扯姊妹两人上学。面对这样的困境,冯龙汇曾一度产生放弃学业的念头。国家对贫困生的各项资助政策,再次燃起了冯龙汇学习和生活的希望。在享受了“两免一补”政策,顺利完成初中学业后,冯龙汇选择了继续上高中,并享受了三年国家免学费和每年2500元助学金政策。
  学生资助重在精准。市级教育、扶贫、民政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安康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实施细则》,充分利用中省学生资助信息平台和市县扶贫数据一体化机制,让“信息多跑路、学生少跑腿”,精准认定全市11.06万名建档立卡、1.57万名城乡低保、93名特困救助供养、307名孤儿、2653名残疾学生,为落实各类资助政策提供准确依据。实行以建档立卡、城乡低保等特困学生为重点,各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统筹兼顾的预算分配机制,及时足额拨付资助资金,做到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全市教体系统进一步健全资助工作体系,加强信息化应用,规范评审、发放过程管理,加大宣传力度,全面落实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国家资助政策,2016年以来,共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74.98万人次、10.68亿元,做到了资助政策全覆盖,兑现了党和政府“不让一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庄严承诺。

优先发展,让孩子上好学

  盛夏时节,紫阳县洄水镇小河村希望小学校园内书声琅琅。2018年11月,投资155万元的小河村希望小学建成投入使用。崭新明亮的教室、干净整洁的教师宿舍和完善的教学设备让人眼前一亮。小河村原有一所三级三班不足60名学生的教学点,办学条件落后,校舍面积狭小,教学质量不高,四年级以上的孩子只能到十几公里以外的镇中心小学就读。新校舍的落成,让孩子们有了更安全健康、条件齐备的学习场所,学习的劲头也更足了。“现在村里的学生和城里的学生一样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希望通过教育扶贫让更多的孩子走出大山。”小河村希望小学校长黄孝利感慨说。
  “教育扶贫不仅要保障孩子有学上,还保证孩子能上好学。”市教体局党委委员、市政府教育总督学武大明盘点了安康市扩大教育资源供给的一组数据。据统计,2016年以来,我市实施学前教育行动计划、义务教育全面改薄、县城以上学校建设、普通高中改造计划、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等938个建设项目,完成投资24.2亿元,新建、改扩建校舍127万平米、运动场地91.5万平米,办学条件得到显著改善。全面落实普惠共享政策,足额拨付13年免费教育资金20.32亿元,学前一年到高中阶段的学生全部免费入学,支出农村义务教育营养膳食补助资金7.5亿元,受益学生92.27万人次。通过高层次人才引进、安置公费师范生、特岗教师招录、事业单位招考等方式,补充教师5181人,城乡义务教育学校之间教师校长交流轮岗6235人,农村学校教师缺编问题得到有效缓解。积极推进国培计划、省培项目和三区人才支持计划,培训教师6.54万人次,广大农村学校教师业务能力得到显著提升。落实乡村教师生活补助资金2.3亿元,全面解决特岗教师待遇问题,稳定了乡村教师队伍。

立德树人,让教育成就更多美好人生

  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最有效的手段。本着这一信念,多年来,安康市把坚持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扩大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两个出口,让更多的孩子走出大山,改变命运,带领家庭奔向富裕。
  “再过一个月,我就可以拿到初级技能等级证书,和广东一个大企业签订用工合同,每月工资不低于3000元,可以让我的弟弟妹妹到条件更好的学校就读。”来自旬阳县铜钱关镇黄泥坪村的建档立卡户村民王文芳在参加精准脱贫培训时如是说道。“精准扶贫技能培训班”是旬阳县教育体育局响应国家精准扶贫号召,为帮助建档立卡户早日脱贫、彻底脱贫,专门开办的培训班。培训技术后,经县教体科技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考评合格,颁发初级技能等级证,并由政府牵头,和用工单位签订用工协议,实现就业,顺利脱贫。
  据统计,2016年以来,安康市有7.32万名学子考入普通高校,平均录取率接近80%。与此同时,安康市加快适应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的中职专业建设,推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中职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保持在96%以上。充分发挥县级职教中心技能培训主阵地作用,与人社、扶贫等部门配合,推广“龙头企业+基地培训+定向输出+就业安置”的订单定向培训模式,打造了“紫阳修脚”“旬阳建工”“汉阴烹饪”等技能品牌。2016年以来,培训农村劳动力19.48万人次,把更多的贫困人口培养成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进入新时代,安康教育在脱贫攻坚的统领下,全市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98.6%,普惠性幼儿园占比达83.56%,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达100%,高中毛入学率达86.8%,超额完成教育“十三五”规划目标。全市10个县区全部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评估认定,有8个县区通过省级“双高双普”县认定,5个县区通过省级教育强县认定,还建成省级示范园21所、省级示范高中5所、省级素质教育暨质量提升优秀学校6所。站在新起点,安康教育正用“加速度”奔跑在发展优质均衡教育的路上,向着办人民满意教育的目标不断奋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责任编辑:张骞内容纠错 关闭本页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切换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