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安康市人民政府 >县市区新闻>平利 > 正文内容

    平利:脱贫产业的“破冰之旅”

    六一村产业发展纪实

    作者:邓楷 时间:2020-06-12 08:50 来源:平利县 字号: 打印

      春耕、夏忙、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
      “茶园、蚕桑、药材、烤烟、椴木香菇这些产业我都搞过,不仅没赚到钱,贷款都差点没还上”,回顾产业之路,今年50多岁的王和才叹息不已。过去的六一村,受技术落后、信息闭塞等因素限制,产业发展没有效益,难成规模,搞一批、败一批。
      自脱贫攻坚开展以来,工作队和村“两委”立足自身资源禀赋,确定了“着眼长效,以短养长,长短结合”的产业路子,选定了以魔芋、茶叶、生猪为主的长效产业,结合养鸡、烤烟为辅的短线产业,开始了“破冰之旅”。

      因地制宜,魔芋有“魔力”
      魔芋耐阴喜湿,只要管理得当魔芋种子就能自产,且发展成本低,市场前景广阔,近几年魔芋单价从每斤2元涨到3元,魔芋种更是逼近7元每斤。魔芋有药用价值,其制品美味健康,被称为富硒“魔力食品”。
      六一村的海拔、土质、土壤、温度很适宜种植魔芋,经过论证考察和会商研判,工作队决定试一试,确定了林下种植和玉米等高杆作物套种的发展思路。
      为解决技术难题,工作队积极协调行业部门开办魔芋种植培训班,还建立了产业指导员制度。贫困户郑玉贵家种了12亩魔芋,这些举措帮他解决了很多过去一筹莫展的问题。“以前都是靠天吃饭,进行规范化种植后,产量上来了,效益也好了,空闲的时间我还能在镇上做点零工”,现在,仅魔芋一项每年他就能挣15000元。
      截至目前,六一村累计发展魔芋800余亩,10亩以上的农户达到30余户,户均年增收4000元以上。

      持续发力,茶叶发展初成园
      “人间有仙品,茶为草木珍”,在农村,老百姓互相串门总会说一句“进来喝口水”,“水”即指茶,谁家待客端不出一杯好茶,必会被视作“薄”的。
      早前,因为茶园见效慢,农户积极性不高,六一村的茶园疏于管理、没有规模,一直上不了台面。2015年,产业大户谭建瞅准了村里得天独厚的条件,成立了六一茶叶合作社,先后在龙厂包、关家沟等处建设茶园300亩。按照“政府牵头、支部联帮、企业主导、群众参与”的发展思路,实行大户流转、劳务用工、技术指导、修建加工厂带贫益贫机制和发展方式,领导干部齐上阵,群众根深蒂固的忧患逐渐消除。
      今年3月,工作队又对接县茶叶局,积极争取资金,调运20余万株茶苗、15吨肥料,对历年来已种植的区域实行“补天窗,补漏洞”,有效解决成活率不足的问题。
      “2015年建茶园的时候,我是极力反对的,我家的老茶园好几亩,这么多年都没有卖过钱。但是这两年我家光新建的两亩的茶园都有5000块的收益了,今年村上又免费发放茶苗和肥料,我是越搞越有信心了”,尝到甜头的贫困户李兴奎乐呵呵地说。
      当前,六一村已有高效密植茶园400余亩、旧改茶园200余亩、绞股蓝300亩,茶产业初见规模,初步实现了户均1亩茶的目标,步入产业脱贫的“快车道”。

      六畜兴旺,生态养殖齐绽放
      贫困户何正祥早年长期在外务工,精准扶贫开始后,想要“落叶归根”的他回家贷款从买一只种羊和20只羊仔开始,在农技干部的指导下,在夫妻俩早出晚归精心饲养下,羊群逐渐扩大到200只。
      近些年,通过发动能人、培育大户、组织培训、拓宽销路等途径,逐渐形成了成熟完整的循环发展机制,现全村养猪1500头、羊500只、蜂500桶,越来越多的村民通过生态养殖脱贫致富。
      2019年,生猪“症候”导致村内百来户的300多头猪受到极大影响,市场上猪肉价格成倍增长,猪仔价钱也直线上升,大家都反映养不起猪了。
      针对这种情况,工作队迅速对接村内以生猪养殖为主的凤凰尖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通过投放猪仔、回收猪肉等模式帮助群众渡过难关,并协调其他养殖大户低价出售猪仔,共计补栏1200余头。

      实现突破,绿叶变“金叶”
      “烤烟种植目前扶持力度大,价钱好,见效快,去年种了30亩,今年力争突破100亩”,年初的工作会上,镇纪委书记、工作队长汪军说。
      经过走访摸排,工作队敲定了唐登全和徐昌凡两户。在多次上门动员后,落实了150亩种植规模。为了解决烟农的后顾之忧,工作队帮助协调地块、调运机器、落实“5321”贴息贷款,积极争取项目资金修建产业路、建设烤烟房,还请来烤烟技术员讲解烤烟新政策和技术,并确定了在茶叶园中套种烤烟的模式,成功套种了60亩烤烟。
      “今年烤烟长势很不错,到七月份就能采摘烘烤了,预计收益突破60万元,通过劳务用工等方式可辐射带动群众20余人”,支部书记万孝英介绍道。眼瞅着绿叶就要变“金叶”,大伙儿信心十足.
      六一村能在沟壑纵横的大山中探索一条既能因地制宜,又能带动百姓致富的产业之路,对以传统农耕为主的山区来说,无疑是极大的考验。贫困之冰,非一日之寒,破冰之功,非一春之暖。五月的大地,“春”日正好,雨润苍生。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责任编辑:张子怡内容纠错 关闭本页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切换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