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以来,安康市工信系统积极应对疫情冲击和影响,深入落实中省市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两手抓”工作部署,科学安全、分级分类、精准有序推动复工复产,工业企业生产运行呈加速恢复、持续好转的态势。截至3月13日,全市复工规模工业企业671户,复工率达95.3%,工业复工率和复能率为全市三次产业最高。返岗工人3万人,返岗率达40%左右。安康启动复工复产早于全国全省,为工业企业恢复生产、抢占先机、弥补欠账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早”字上用力,全面统筹安排部署
2月8日市政府审时度势召开“两手抓”视频会后,市工信局在继续做好疫情防控的基础上,立即调整工作重心,及时成立了领导小组,制定印发了《工业企业复工复产工作方案》和《企业复工复产联络帮扶工作通知》,提请市政府召开了全市工业和信息化暨县域集中区建设工作视频会,先后对企业复工复产作出了全面安排,确定了工作重点,提出了任务要求,夯实了责任分工,落实责任到县区、到科室、到个人。县级领导带队下沉县区和重点企业现场督促指导,驻企联络员持续跟进提供全面服务,得到了企业一致好评。各县区也立即行动,成立专班、制定方案、抓好落实,形成了强大合力。
在“快”字上用力,推动政策措施落地
以政策快速落实稳企暖企,确定专人梳理汇总中省近期出台的应对疫情系列政策措施,突出精准诠释解读,努力衔接争取相关部门支持,促进政策落地见效。多措并举加大政策宣传,紧急建立“安康工信”微信公众号和企业家微信群,第一时间推送发布各项政策,提高知晓率,力促应享尽享。代市政府起草并提请出台安康市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支持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9条硬核措施,积极牵头抓好落实,帮助企业复工复产。
在“细”字上用力,强化复工要素保障
坚持问题导向,全力破解要素制约,力促企业全面加速复工。一是强化信贷支持。联合市金融办、人行安康中支筛选推动2批次136家疫情防控重点企业事业单位与金融机构对接合作,部分企业已获得贷款支持。携手建行等5家金融机构,探索构建企业复工专项融资保障对接机制,促使企业享受金融优惠政策、降低融资成本。市财信担保公司疫情面前展现国企担当,最大程度压缩审批流程和办理时限,提供担保贷款服务,免收相关费用。二是调剂防护物资。在参与做好全市防护物资保障工作的同时,迅速调配30余万个口罩、500多个额温枪、40吨消毒原液以及若干手套、护目镜等防护物品至企业,并引导华晔等企业转产酒精,鼓励索越户外等企业生产防护服,支持北医大医疗器械等企业新上口罩生产线并于3月9日成功试产,缓解了本地口罩紧缺局面,填补了产业空白。三是抓好要素保障。加强运行监测协调,全力解决水电油气运及人工、运输、资金等问题,创造有利条件,促使未开工企业尽快开工,已开工企业开足马力生产。四是强化信息支撑。以信息化为手段助力企业复工复产,发挥安康智慧治理平台作用,方便企业网上办事。协调移动公司提供复工专项服务,积极推广远程协同办公、线上供需对接、跨域远程协作。五是减轻企业负担。鼓励引导各市属国企、县域工业集中区做好租金减免工作,降低企业运行成本。
在“实”字上用力,构建高效推进机制
探索构建的市县联动、职责清晰、任务明确、灵敏高效的推进机制发挥了积极作用。建立企业复工复产台账,分类梳理存在的困难问题,对共性问题,研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措施;对个性化问题,按照“一企一策”措施办法推动解决。实行日报告制度,坚持复工进展一天一调度,问题清单一天一更新,工作动态一天一汇报,全市情况一天一通报,有效传导了压力,增强了县区紧迫感、执行力。
在“严”字上用力,持续做好疫情防控
把疫情防控达标作为复工前置条件,确保思想认识到位、防控机制到位、检查督促到位、防护物资到位、内部管理到位等“五个到位”。指导县区认真审核资料,现场实地勘验。督促企业制定预案,配备防护物资,做好突发情况应对,做实做细日常健康管理,加强餐厅、宿舍、厂区消杀通风,强化复工人员健康筛查,随时掌握职工健康信息,加大防控知识宣传。通过严格落实疫情防控措施,全市目前未因工业企业复工复产新增确诊病例。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