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安康市人民政府 >走进安康>安康旅游>游记随笔 > 正文内容

    听陕南民歌的美韵

    作者:齐延琨 时间:2008-09-24 16:39 来源:本站原创 字号: 打印

     在安康参加省上的学习会议,利用休息期间和陕南的同志一起交流,谈起了民歌,就遇到了一位能歌善舞的女同志,她叫张朝英。她也是来参加会议的,是岚皋县的一位土生土长的山里人。和她认识,使我对民歌有了一个加深理解和学习的过程。
    在车去岚皋南宫山的路上,为了活跃气氛,这位性格开朗的女士主动提出要和同志们对歌。她先是义务为同志们导游,为我们介绍了岚皋的风土人情和地理地貌。然后由她先唱,同志们来和,拉开了民歌对唱的序幕。
    她首先给大家唱了一首民歌,叫《十爱姐》:
    
    一爱姐儿好人才,十人见了十人爱,好像仙女下凡来。
    二爱姐儿好头发,梳子梳来箆子刮,梳个盘龙插金花。
    三爱姐儿好眉毛,眉毛弯弯一脸笑,说起话来鹦鹉叫。
    四爱姐儿好白脸,胭脂擦了水粉点,八宝耳环坠两边。
    五爱姐儿好白手,十个指头像杨柳,金丝缠了银丝扭。
    六爱姐儿好云裥,云裥四下吊射线,好像月亮成半弯。
    七爱姐儿好衣裳,衣裳四角包麝香,牵坏多少少年郎。
    八爱姐儿好罗裙,罗裙四下掉铜铃,走起路来响阵阵。
    九爱姐儿好小脚,红绸袜子白裹脚,走起路来软软索。
    十爱姐儿不知道……
    
    她唱得很卖力,也很有情调,把山里女儿的那种细腻心情表达出来了,赢来了大伙的掌声,只是唱到最后一句,没有歌词了。她没有能够唱完,笑着解释说:“小时候经常听母亲唱这些,曲调都能记下,但不知道怎么就没有记住歌词。现在唱的这歌词还是昨天晚上从母亲那儿现抄来的,母亲唱了一遍,我记了下来,现在就拿来给大家热蒸现卖了。”
    她说着,自己也笑了。同志们给她的掌声热烈不断,年轻人则高喊:“唱的好,再来一个!再来一个!”
    同志们有这么高地热情,又不断地为她鼓掌,张女士一下子不好意思了,她很激动,看大伙这么热情,也不管定好地对歌规则,就说:“既然同志们这么爱听我们家乡的歌,那我就给大家再唱一首《哭嫁歌》。”
    
    红日落西方哟,耳听外面闹嚷嚷,一吆啰儿嗨吆哎,小女子哎哭嫁妆。
    哭声奴的公哎,奴的公呀公呀哎,胡子白得如棕哎,你养孙子一场空。
    哭声奴的婆哎,奴的婆呀婆呀哎,牙齿黑得如煤哎,你养孙子无下落。
    哭声奴的爹哎,爹爹养女××载,供吃供喝供念书,如今水里捞明月。
    哭声奴的娘哎,娘亲生女尺余长,如今女儿要出嫁、谁娘不给陪嫁妆。
    哭声奴的哥哎,哥待妹妹千般好,为妹费心又操劳;还要哥哥来送我。
    哭声奴的嫂哎,嫂嫂对奴这么好,兄嫂恩情还未报,你要和哥待到老。
    哭声奴的妹哎,从小同吃又同睡,姐姐如今要出嫁,堂上爹娘你孝敬。
    哭声奴的弟哎,你比姐呀小两岁,好弟念书莫贪玩,为爹为娘争口气。
    
    《哭嫁歌》的唱腔不是很复杂,曲调也比较简单,大伙不用记词都能跟着哼下去,可是听着听着,听得人就有些悲伤,越感到曲调和词都有些沉重。
    我查过有关资料,“哭嫁””本是土家族的一种婚嫁习俗,可是在陕南的许多地方,姑娘出嫁时也沿用这种仪式和传统,基本形成了当地的一种风俗。
    “哭嫁”不是真悲,是“喜嫁”,也是哭里带喜的“唱嫁”,只是用特别凄凉的韵调来进行表达和抒发出嫁者的感情,所以叫“哭嫁歌”。“哭”的内容也可以分为三种:一是“哭胞亲”,就是在喜期的先天晚上或迎亲的人未到之前进行。“哭”罢父母,再“哭”兄弟姐妹,通过“哭”,叙述对父母的养育之恩未报;倾诉兄弟姐妹的手足之情难以割舍;拜托兄嫂要孝敬年老的父母带好年少的弟妹等。二是“哭”百客。姑娘出嫁前两天,亲戚朋友就送来被、单、衣、鞋等物品,当地群众叫“添箱”,出嫁者便要逐人“哭”。三是“哭迎亲”,又叫“哭冤家”。这是在迎亲的来了后进行的,也是“哭嫁”的尾声。它是以“哭”、“笑”、“讽骂”的反意来唱的。岚皋的张朝英女士唱的非常好,她虽然没有哭,可唱歌地那种感情投入,那腔调也快把大家唱哭了。
    张女士为我们连续唱了两首,理当轮我们的同志唱了,可是我们这些关中大汉没有一个人一马当先,自告奋勇,都在推来辞去。最后在大伙的促合下,由临潼区的老杨为大伙唱了代表关中特色的秦腔段子,那歌词粗犷诙谐,短短几句,就反映了关中人的习性和风俗习惯。不过他唱的那调子实在是让人不敢恭维,可以说就是在大声地呐喊。先看他的表情:眼睛一闭,肚子一弩,憋口气,嘴一张,没停,就一口气连着喊了下去:
    
    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
    三千万儿女喜气洋洋
    端一碗黏面敦在炕上
    没有放辣子嘟嘟囔囔……
    
    老杨连唱带吼成这样,让我们这些常听秦腔的关中人听了后,一个个都逗得哈哈大笑了。更不知道陕南的朋友听了后,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滋味。反正我听后笑的肚子疼,半天捂着肚子,快岔气了。我悄悄给坐在身旁户县的小张说:“秦腔我确实不敢恭维,没有听过的人会以为是在吵架,会把别人吓着的,不过,我也会唱两句秦腔,还是小的时候同学给教的。”他听我这么一说,就嚷到:“那你给大家唱一下。”我说:“不行,提不上串的。”他说:“不管,玩呢,你唱。”我说:“那样不好。我给你悄声唱两句。”然后附到他耳旁轻声唱:“王朝马汉一声叫,你把老子×咬了。”唱毕,就听他哈哈大笑起来,用手指着我说:“你也会搞这一套。”然后就又笑个不停。我问他:“俗吗?”他还是在笑,问完,我自己也笑了。
    出门在外,高兴一点好,因此,我也给大家来了个搞笑献丑。通过这么一对歌,我的感受大不一样。老杨唱的粗旷的秦腔曲调还有它的内容,怎么可以和陕南民歌的委婉来相比呢?不过,通过在车上这么一对比,让我从中感受到了在这陕南山清水秀的秦巴山区,是有一种清秀明亮的适可感觉。因为有青山秀水间的灵气,才有了陕南人的俊秀,因为有山水的精华传给了这里的人们,才有了他们个个说话地细声软语,那种软语中就有拿腔有调。我非常喜欢听他们说话,更喜欢听她们歌唱。要不南方人说话怎么那么有声有色,唱歌儿也是那么娓娓动听呢?
    其实,民歌是流传于民间的一种口头歌曲,它来源于人民大众,有丰富的生活营养。不断吸收汲取民歌营养,这对一个文学创作者来说,是非常好地事情。是很好的生活素材,也是丰富我们文学创作的很好途径。我们从民歌中汲取大量的营养,对文学创作的提高很有帮助。我们从民歌中学习经验,更可以学到不少东西。我国历来有名的大诗人,大词作家都有这样的生活体验。他们走出家门,深入生活,汲取民间营养。创造出了颇有影响的传世作品,这里我不一一举例。
    从以上收集的民歌分析来看,就有不少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首先学习这些民歌中的写作技巧,比如排比、比喻、对仗、工整等手法都用上了,而且用得恰到好处。再看歌词表达的那些内容,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美德,那歌词里表述的那种感情,那些抒情手法;还有那较好地音乐韵律等,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鉴于此,我每到一处,无论是开会、出差、还是休假在外,无论是与工作有关还是无关,只要是我喜爱地与文学有关与创作有用的,我都有兴趣收集、挖掘,必要时都记在了本本里。
    在陕南,我还通过另外的途径收集到了一些民歌,如情歌对唱形式地有《对歌》:
    
    女:
    山高路长难通天,
    井里水深不行船。
    金井河畔岸儿高,
    哥没开口妹难恋。
    
    男:
    妹儿行路哥走坡,
    心想问妹人太多。
    妹若有意来相好,
    唱支歌儿来还哥。
    
    女:
    唱歌之人识歌者,
    撑船之人识水深。
    采花之人识花路,
    妹今已识哥哥心。
    
    另外还收集有关婚姻悲剧的《不怨爹妈怨媒婆》:
    
    小奴今年一十八,两个红媒到我家。
    红漆椅子绿椅褡,两个媒婆来坐下。
    先装一袋蓝花烟,后倒一杯桂花茶。
    吃罢烟、喝罢茶,四个菜碟来摆下。
    喝的闲酒说闲话,句句说的小奴家。
    又说他家儿郎好,又说他家家当大。
    爹妈一听这些话,就把庚帖给了她。
    忙请先生看日子,定的腊月二十八。
    迎亲人马一大路,花花轿子抬走啦。
    呜啦呜啦是喇叭,哩啦哩啦是唢呐。
    隆咕隆咚是大鼓,嘁哩嚓啦是阳镲。
    来到门口三声炮,奴家心里有点怕。
    稀里糊涂下了轿,拜了天地拜菩萨。
    拜罢爹妈入洞房,奴家两眼望着他。
    背又驼、脸又麻,头上是个光塌塌。
    想睁眼睛先歪嘴,颈上吊个瘿瓜瓜。
    不怨爹妈怨媒婆,骗吃骗喝害奴家。
    
    还有描述夫妻感情的民歌《送夫》:
    
    送夫一里到门西,一对鸳鸯飞千里,一对鸳鸯千里飞,一个东来一个西。
    送夫二里到门东,脚登门坎手捶胸,只说夫妻同到老,谁知夫妻一场空。
    送夫三里到华山,伸手摸郎穿的单,奴的汗衫脱与你,路上不要收苦寒。
    送夫四里到丘田,二人挽手泪涟涟,只说花开有结果,谁知结果不团圆。
    送夫五里土地堂,土地公公土地娘,我与土地拜三拜,保佑我郎早回乡。
    送夫六里荒山坡,包袱雨伞奴背上,路上有人盘问你,就说妹妹送哥哥。
    送夫七里桃花店,桃花店里摆酒宴,多喝酒来少吃面,免得路上受风寒。
    
    另外富有哲理的歌词有《还不用功到几时》:
    
    人大一年多一岁,木大一年多一轮。
    今日过了明日到,还不用功到几时。
    
    《暗中流泪没人知》:
    
    贫穷只因没田地,孤身单影谁相依。
    蜡烛锁在箱底点,暗中流泪没人知。
    
    还有直接出自劳动人民的劳动号子《锄地》:
    
    领:山也高来水也长哟,众:山里娃子孝敬娘哟。
    领:春日多挖一锄地哟,众:秋后粮食推满仓哟。
    领:老娘见了开口笑哟,众:农家屋里亮堂堂哟。
    领:王家姑娘好模样哟,众:走起路来风摆柳哟。
    领:有心娶她多流汗哟,众:莫学浪子挨家串哟。
    
    还有描述现实直视社会现象的《为人十难》:
    
    第一为人没钱难,东拉西借没通关。
    一日三次人讨债,躲躲闪闪在人间。
    第二为人没房难,街头穴洞过夜间。
    人人见我下眼看,疑是叫化把门关。
    第三为人没粮难,半升包谷吃三餐。
    辛苦到头不要紧,肚子咕咕心发酸。
    第四为人没妻难,两脚出门转身关。
    衣衫烂了没人补,晚上睡觉浑身寒。
    第五为人没儿难,孤伶寡宿在人间。
    病在床上无人管,死了没人送上山。
    第六为人做奴难,穿人破衣吃残餐。
    低声下气过日月,千斤重担压在肩。
    第七为人没牛难,布谷一叫心乱烦。
    扛着镢头去挖地,晚上回来身骨酸。
    第八不识字书难,开口求人人没闲。
    只见白纸写黑字,乎捏笔杆重如山。
    第九为人没被难,苇席四季守孤单。
    九冬十月落大雪,双手抱膝泪涟涟。
    第十沿门乞讨唯,走遍百家不够餐。
    朱门未开狗先咬,手拉竹杆没力拦。
    
    陕南民歌的流传是陕南汉中秦岭巴山地区的一大传统民俗,这里自古有传唱民歌、山歌之风俗,民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或一人独唱,或两人对唱。有通山歌(又称茅山歌、放牛歌、姐儿歌)、山歌、小调、号子、仪式歌(迎亲歌、哭嫁歌、拜寿歌、祝酒歌、拳歌、礼宾歌、劝善歌、拜香歌、佛句等)以及盘歌、儿歌等,情趣诙谐,幽默含蓄,曲调委婉舒展,有高腔、平腔之分,感情柔和细腻,多有川楚之风。这些民歌对中国文化有着积极地贡献。
    在陕南的几天时间,我通过业余收集民歌,感到自己这次来陕南的收获确实不小。受到了很多启发。民歌这种优秀的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理应继承发扬光大。可是,无论是政府还是有关部门对它地重视程度都不够。我很后悔自己在这方面的某些欠缺,在过去曾经的时间里没有认真地考虑注意收集这些,只知道埋头写作,不出家门,忽视了生活,忽略了深入生活。前一段时间,来自安康市、紫阳、平利等县的十多位民歌手在西安金花广场进行了民歌演出表演,歌手们边歌边舞,各显身手,现场气氛十分热闹。让习惯了听通俗歌曲的人们,对民歌也刮目相看了。这真是“山歌不唱不开怀,磨儿不推不转来。”
    我相信,对于民歌这样优秀的东西,这种民间美好的优秀传统文化,肯定有它的历史价值和社会意义。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就是靠这些优秀的东西来充实支撑,来证明和提高的。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责任编辑:王玲内容纠错 关闭本页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切换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