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安康发展>第202006期/实践探索/内容详情

关于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的实践

作者:魏 君发布时间:2021-01-13 00:00 来源:安康发展 【字体: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十九大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虽然二者侧重点不同,但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那么,如何找到契合点,通过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双轮驱动”,推动城乡融合均衡发展,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近年来,岚皋县在推进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上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实践,走出了一条互促共生、融合发展的新路子。

  一、做法与成效

  (一)突出全域谋划,聚力补齐城乡基础设施短板。坚持“规划引领、合理布局、统筹谋划、补齐短板”的思路,围绕进城落户、扎根农村、返乡回流三大群体,系统推进城镇村规划、建设、管理三个关键,统筹财政投入、争取支持、社会参与三大建设资金渠道,分期分批推进建设,基础设施短板对标有效补齐,城乡面貌焕然一新。聚力打造“县城会客厅”。科学编制《岚皋县县城总体规划(2018-2035)》,相继建成了“一河两岸”健身步道、新能源充电桩、巴山珍稀植物园等一大批重点市政建设项目,新增了黄家河坝、柑竹坝、罗景坪、西窑四大组团,形成了“一心两轴两区”(即:城市综合服务中心,城市综合服务发展轴、城市生态旅游发展轴,老城综合服务片区、六口现代工业园区)中心城区发展格局。聚力培育“宜居新集镇”。坚持推进城镇总体规划、区域性控制规划、土地利用、人口布局、移民搬迁、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专项规划有机衔接、多规合一,编制完成12个重点集镇规划,累计建成34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2.4万人进城入镇,通过抓搬迁强配套,实施了覆盖所有镇的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和堰官、石官、石横等5条县乡干道升级改造,打通了县域发展交通“大动脉”,集镇基础设施加快完善,集镇骨架不断拉大,发展布局日趋合理,承载功能不断完善,民主副中心建设成效明显,南宫山镇荣获国家级卫生镇,四季镇成为全省首批旅游特色名镇,城镇化率由2015年的40.9%提高到45.5%。聚力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抢抓脱贫攻坚政策机遇,按照安置点建设规划、基础公共配套规划、产业就业规划“三规合一”的原则,编制了38个村庄规划,累计整合投入扶贫资金32.8亿元,实施脱贫攻坚项目1070个,新建改造农村公路1314公里,实现所有行政村通水泥路;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206处,一举解决了13.97万农村人口安全饮水问题;新建改造村级卫生室116个,所有村卫生室全部达到国家标准;改造农村中低压线路989杆/公里,实现所有农户抄表到户、同网同价。经过几年持续投入,农村基础条件彻底改善,为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做强园区承载,构建三产融合发展产业体系。坚持抓园区强承载,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形成区域性特色产业,着力构建“三产融合、联动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不断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由2015年的19943元缩小至16578元。农业推进“百园提升工程”,按照“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将农村碎片化的土地资源进行整合,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融合,累计培育县级以上农业园区159个、市级以上产业龙头企业11个,魔芋、茶叶种植面积分别达到9.8万亩、8万亩,打造了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1个(蒋家关村魔芋),建成了宏大、佐龙、榨溪三个千亩猕猴桃产业示范带,实现所有行政村县级以上农业园区全覆盖,形成了以魔芋、茶叶为主导,以猕猴桃、中药材、林下经济等特色增收项目为补充的农业发展格局,产业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为二产三产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原材料和高质量的旅游产品。工业聚力建园区促聚集谋转型。按照靠近城镇、靠近搬迁社区、靠近农业园区的“三靠”原则,建成10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形成了六口、水围城、蔺河、苦桃湾、民主、飞地“工业六园”,工业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引进了毛绒玩具文创产业、富硒食饮品、呼叫产业和电子原件加工等一大批就业带动型企业,既做到了与农业的产销衔接,又带动了大量农村群众稳定就业增收,实现了工业反哺农村、带动乡村振兴。三产聚力发展乡村旅游聚人气扩消费。大力推行全域旅游“十大工程”,培育了2家集乡愁体验、特色美食、休闲养生于一体的精品民宿,打造了休闲四季、锦绣花里、魅力佐龙、画中横溪等一大批乡村旅游品牌,推动农业园区变景区、农副产品变旅游商品,并定期组织开展长街宴、丰收节、采摘节等旅游促销活动,实现了以乡村旅游引领城乡融合发展。特别是四季镇天坪村通过“一业”牵引、“一股”活源、“一委”推进模式,打造了全省首个非遗文旅小镇“巴山样子·杨家院子”,建立了乡愁馆、美食一条街等特色旅游区,成为全国首批乡村旅游重点村和全国生态文化村。

  (三)强化改革创新,持续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坚持把深化改革作为激发县域发展活力的关键所在,在全省率先开展并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134个,发放股权证4.8万份,建立了“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了制度基石。深入推进教育卫生体制改革,坚持教育投入增长始终保持在7%以上,每年都实施了一大批的中小学校新建或改(扩)建校舍工程,中小学校信息化建设全面普及,全县普惠性幼儿园占比达到88%,通过合理调配县域教育教学资源,城区“大班额”问题逐步破解。持续推进健康岚皋建设,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不断提升,“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坚持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突破口,在全县全面开展“爱我岚皋·清洁城乡”行动,采取“抓点示范、以点带面”,梯次推进“三改一建一清”(改厨、改厕、改圈、建庭院经济、清理垃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试点,成功打造市级美丽宜居示范村4个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4个。坚持把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作为推动搬迁群众市民化的重要举措,围绕“事事有人管、就业有门路”,聚力推进以党建“红色”引领、两业“金色”增收、三方协同“橙色”管理、“4+x”“绿色”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睦邻之家”工作模式,打造“睦邻之家”试点社区3个、“五新”社区19个,创建省市级“和谐社区·幸福家园”2个。坚持把群众就近就业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核心要义,实施“稳定万人就业”工程,围绕12个集镇和34个搬迁安置点配备了45个新社区工厂,分项建立了全县劳动力资源数据库,分类实施就业帮扶,定期组织职业技能培训,推动农村群众就地转化为产业工人,加速了新型城镇化发展进程。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农村“空心村”现象日益凸显。随着城镇化步伐加快,特别是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安置之后,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全县各村常住人口平均减少了21.4%,其中有劳动能力的人仅占38%,劳动力资源流失严重,造成了大量土地林地资源闲置,亟待进一步整合利用。

  二是村庄建设规划亟需加快编制。近年来,岚皋在城乡规划建设方面投入很大、成效明显,但仍不能满足现实需求,特别是在村庄规划方面,全县136个行政村(社区)只完成了38个村的详规编制,超过70%的村庄还处于原始农村空间状态,布局缺乏条理。

  三是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大。虽然城乡差距在快速缩小,但发展不平衡、融合不充分问题仍然存在,农村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程度还偏低,工业对农业带动还不大,工农互促局面还未形成,人口、资本流动渠道和方向还相对单一,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四是乡村文化建设仍需进一步增强。乡土文化是农村社会长期发展中逐步沉淀下来的社会情怀,能够有效凝聚民心、维护稳定、促进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在代表着现代文明的城市化的强势冲击下,传统乡土文化在逐渐走向消亡,甚至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灭绝,乡村文化建设亟需加强。

  三、对策与建议

  (一)坚持规划引领,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一体化规划建设是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先导和基础,必须把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作为重点,根据现有人口集聚规模、发展空间、资源和产业状况,加快编制国土空间规划,全力构建城乡一体的空间格局。特别是针对规划薄弱的人口相对集中区和景区周边村,要按照“各具形态、各具特色”的原则,采取乡村建设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等多规合一的方式,加快推进村庄规划编制,科学确定建设任务,彰显各村的优势与特色。

  (二)坚持产业为要,构建城乡一体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产业是农村兴旺的基础,也是新型城镇化的动力所在,必须久久为功、持续用力。一是持续走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农业发展之路,用城镇化、工业化理念对农村产业进行改造升级,持续推进“农业百园提升工程”,突出闲置资源利用、市场主体带动、壮大主导产业,加快催生一批新园区,提档升级一批现有园区。二是聚焦“工业六园”承载促提升,全力抓好园区建设、招商、配套和管理,千方百计延链、补链、强链,促进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三是把乡村振兴与全域旅游发展结合起来,突出抓好一批特色旅游村建设,让更多乡村社区变景区、农业园区变休闲农庄、农特产品变旅游商品,切实提升美丽乡村发展水平。

  (三)坚持以人为本,持续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无论是新型城镇化还是乡村振兴战略,都要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一是坚持以市民化为核心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培育乡村振兴内生动力,不断提升政府提供公共资源和公共产品的能力和水平,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二是持续用力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坚持以乐业促安居,切实解决好搬迁群众增收和融入问题,确保“事事有人管,就业有出路”。三是围绕公共卫生领域短板,加强镇村公共卫生能力建设,加快构建和完善城镇村一体的公共卫生防控体制和机制。持续推进全域教育资源整合,优化城区教育资源布局,切实解决“农村弱、城区挤”等突出问题。四是坚持城乡协同治理,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近城镇化和城镇要素资源流向农村产业,实现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协调发展。

  (四)坚持文化为魂,着力留住乡村“乡愁”记忆。城乡融合发展既要对传统乡村文化进行深度传承和发扬,也要对外来文化、城市文化进行吸收和借鉴,实现推陈出新。一是持续用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县动员、全民参与,深化“爱我岚皋·清洁城乡”活动,强化公民责任,注重习惯养成,建立实用管用的长效机制。二是坚持抓点示范,通过改造、修缮、提升等措施,统一传统建筑风格、色彩,巧用“三清一改”后的废砖旧瓦、石磙石磨、农耕器具等“老物件”,保留住独特的乡土味道和乡村风貌,留住农村情怀与乡思乡愁,全力打造一批“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乡村旅游点。三是结合新民风建设,深入挖掘县域传统文化和各村民俗文化资源,全面释放杜氏家规、周氏武学馆、禁赌碑等乡风文明、民俗文化、非遗文化的潜力。四是持续发挥“爱心超市”“道德银行”的作用,健全完善村规民约,在潜移默化中改变陈规旧习,实现以家风带乡风树新风。

  (作者单位:岚皋县人民政府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