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安康市人民政府 >县市区新闻>石泉 > 正文内容

    千帆竞发显风流——石泉县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纪实

    作者:李德政 赵仁东 时间:2005-02-17 15:03 来源:安康日报 字号: 打印



      刚刚过去的2004年,是石泉经济发展不平凡的一年。全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7.59亿元,保持了GDP两位数增长,经济再生能力、宏观调控能力及抗御自然的灾害能力明显增强,从而实现了大灾过后大恢复,大灾过后大发展的目标。
      坚持城镇带动
      县委、县政府围绕打造陕南山水名城,建设山水园林城市的目标,牢固树立“经营城市、以城带乡”的理念,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运用市场运作手段,盘活城镇资产,加快城市改造和拉大城市骨架,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提供载体。针对资金难题,县上采取土地收储挂牌拍卖、土地置换、干群集捐资等形式筹资,先行注入重点市政工程启动,在形成破旧立新态势的同时,加大招商宣传和组织协助相关部门争取项目支持,以此聚集大量社会和项目资金,从而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形成社会各界关心参与、各级组织重视支持的良好氛围,真正形成了“人民地市人民建,建好城市为人民”的局面。近年来,按照总体规划布局,县自投资金千余万元,先后撬动了各类城市改造建设资金近4亿元。对县城顺利实施了“大手术”与“大整容”。如今,过去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北环路已变动宽阔亮丽的商贸大道:随着北辰森林公园绿化和环山公路的建成,昔日县城北坡的荒山秃岭变成了市民休闲娱乐的城市园林;按照“拆、改、建、美、管”综合改造思路,高起点、高标准实施的总投资达1.7亿元的向阳大街综合改造工程,使市政配套设施严重老化破败,影响市容环境和市民生活的向阳大街成为陕南第一条县城管线全部地埋的大街,成为石泉县城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结合喜河水电站县城防护工程建设,按照提高防洪能力、改善群众居住条件、满足县城未来旅游业发展要求,规划总投资近2亿元的滨江大道工程正式开工,当地脏、乱、差、湿的旧貌将一去不返,成为人居商贸环境极佳的开发区。再加上中心广场、新体育场、县影剧院、人民广场、桃园小区、西单农贸市场、金桥市场、法院审判大楼、气象大楼、迎宾路综合市场等一批市政工程的相继竣工和实施,一个不求最大、但求最美、不求最全、但求最精,不求最现代化、但求人居环境最佳的生态名城日渐显现出来。仅去年一年,由本县乡村迁入城区定居的人口就达210户1100多人,还有30多户、120多位宁陕居民来石泉县城购房居住。随着县城硬件的改善和扩容,地区一年间新开门店、新增民营全业占到全县半数以上,还带动促进了6户国有集体企业的顺利改制。在加快县城建设的同时,以建明星集镇为取向的池河、饶峰、两河、后柳、喜河、熨斗、迎丰等小集镇建设步伐也相继加快,从高山下迁集镇的人口逐渐增多。
      实施产业推动
      靠产业富民是石泉农业的一大亮点。一年来,通过在示范带核心区开展科技承包、抓点示范,发展了一批优质高效农作物和产业大户,建成了蚕桑、畜牧、中药材三大基地和观光农业示范园、设施农业示范园两大园区,传统优势产业蚕桑通过在品种改良提效和延长产业链条增值上狠下功夫,年新建桑园和品种桑改良均在万亩以上,推广方格蔟近百万斤,年发种6万张,产茧2000吨,实现产值4000万元以上,人均蚕桑产值稳居西北地区之首。与此同时,研制开发出蚕丝被、蚕沙枕、雄蚕酒、玉蚕冻干胶囊、桑枝食用菌等新产品,形成了集制种、养蚕、烘茧、缫丝及新产品开发为一体的产业化格局。畜牧产业着力抓好规模经营,龙头企业池河农科园万头养猪场迅速发展壮大,“基地+农户”生产模式取得成功,全县发展畜牧养殖专业村52个,培植养殖大户3100户,畜牧产值占到农业产值四成以上。中药材产业围绕基地建设,在扶持龙头企业黄姜皂素厂和长源化工厂搞好生产经营、稳定黄姜生产面积的基础上,新发展金银花1400亩,板蓝根、柴胡、白木等中药材近千亩。与西安大唐制药公司等制药企业签订了中药材开发加工和建立GAP种植基地战略合作协议,同澳大利亚澳盛集团签订了总投资5000万元的“中药材多功能提取协议项目”。以设施农业和高效农业为重点,组织科技人员深入一线领办、创办科技示范园,带动农民大力发展高效示范农业,共发展蔬菜2.3万亩,建各类大棚1000多亩,其中西瓜亩产值达4000元以上,草莓亩产值高达2万余元,出现了瓜菜向汉阴、西乡等周边县市“倒流”现象,取得了明显经济效益。为确保产业能够迅速壮大和持续经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组织农民相继成立了草莓、西瓜、生猪三个协会。烤烟、茶果等后续特色产业也取得了近年来最好的收益。全县农民人均收入增幅首次超过城镇。
      狠抓项目拉动
      县委、县政府认真把握国家宏观调控的产业导向,按照“储备一批、开工一批、建设一批”的思路,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有针对性地加大项目策划包装和争取引进力度,有力地促进了县域经济发展。近年来累计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亿多元,相当于此前近十年的总和。其中喜河水电站大坝主体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完成投资3.2亿多元,完成库区移民搬迁1200人;在做好喜河电站援建工作的同时,按照“干支流并举,开发与保护并重”的思路,积极推进汉江支流开发,在池河流域新规划了5座电站,总投资1.3亿元,总装机1.5万千瓦,通过招商引资引进浙江客商开发建设的总投资3200万元、总装机4000千瓦的万家宝水电站顺利开工,目前已完成投资1020万元;云雾山鬼谷岭风景区环线道路顺利建成,鬼谷岭森林公园经国家林业局批准为国家森林公园易地扶贫开发、疾控中心大楼等重点项目建设、通达工程、石茶公路改造和喜熨路、后合路、曾溪路三座大桥等项目顺利竣工。上述项目的加快实施,连同此前石紫三级公路、石两二级路、安石二级路改造等工程的完工,有效的改善了该县的基础设施条件,凸现出周边大中城市的“半日经济圈”优势,为全县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增强了动力和活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责任编辑:王玲内容纠错 关闭本页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切换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