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时节,步入平利县“百里生态经济长廊”,产业园如棋似画,徽派民居清新亮丽,农家院落充满欢声笑语,党员干部深入田间地头宣讲十七大精神、帮助农民发展产业的场面随处可见,处处涌动着大干快上的热潮,迸发着开拓进取的激情……
突出特色兴产业,农民鼓起钱袋子
万木萧条寒意浓,平利县八仙镇靛坪村漫山遍野的茶园依然郁郁葱葱。村支书唐如早扳着指头算了一笔帐:“全村发展茶园2500亩,人均能合2.4亩,年产值400万元,仅这一项收入人均超过3000元!”
平利县依托生态资源优势,以建设陕西生态强县为目标,着力构建“绿色农业、环保工业、生态旅游”三大生态经济体系,“深山成乐园,一村一亮点;人勤百业兴,土地生‘金蛋’”已成为城乡巨变的真实写照。该县继2003年首次跻身于“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提升速度最快的百县(市)”行列后,“十五”末再次被评为“‘十五’期间陕西县域经济增长最快县”之一。
土地生“金”。平利县委、县政府通过整合土地、人力、产业和品牌资源,茶饮产业基地规模达13.2万亩,年产值2.4亿元,成为全省三个重点茶叶基地县之一。投入近千万元资金用于扶持发展蚕桑、畜牧、中药材等骨干产业,形成百业俱兴景象。2007年,全县实现农业总产值8亿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2250元,比2002年分别增长73%和66%。
招商引“金”。该县突出五大工业支柱,坚持招商引资、国企改革和强化技改三管齐下,吸引上海、河北、西安等地的200余名客商在境内投资兴业。2007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产值5亿元,工业总产值8亿元,分别是2002年的11倍和7.2倍,跻身于全市四个工业强县行列。
旅游揽“金”。该县把“女娲、生态、茶”作为发展生态旅游业的主体和方向,打造出“一山两线”精品旅游格局,形成吃、住、行、购、娱相配套的旅游产业模式,成为全市四个旅游重点县和省上推荐的八条精品旅游线路之一。去年以来,接待来自北京、湖北、西安等地的游客12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2000万元,有力地拉动了第三产业发展。
围绕小康建家园,城乡建设变样子
寒冬时节,平利县城乡处处洋溢着文明、卫生、健康、向上的新气象:2000多米的新正街宽敞整洁,两旁数千株香樟树绿荫如伞;南区群楼树立、车水马龙,茶叶商贸一条街行人如织,市场火爆;晨曦初露,晨练的人们汇集在紫霭溟濛的女娲文化广场,伴随着优美动听的音乐翩翩起舞,尽情享受着城乡建设大发展带来的现代文明成果……
平利在城乡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紧紧围绕建设“山水园林县城”和“陕西最美丽的乡村”两大目标,抓住“规划、资金、建设”三个重点,实行人力、项目、资金“三个集中”,突出主导产业、基础设施、村容村貌“三大工程”,做到规划、指导、实施“三个到位”,走出了一条“城乡统筹、规划先行、部门联动、群众参与、资金捆绑、整体推进”的建设路子。为实现区域率先突破,该县于2003年启动了“百里生态经济长廊”建设,集中实施实施生态环境、主导产业、特色民居、基础设施、基层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六大工程,使“一线七点”、“两镇七村”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
城关镇龙头村位于古仙湖旅游区,过去村民住土墙房,走烂泥路,垃圾成山,污水成河,过着“早上听鸡叫、中午听鸟叫、晚上听狗叫”的沉闷生活。2003年下半年,龙头村被确定为县委书记包抓的生态示范村建设示范点后,村庄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如今村民住上了特色徽派民居,用上了自来水、沼气、路灯和垃圾台,找到了致富门路,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3000元,成了远近闻名的新农村建设“样板田”。
截至目前,全县累计投资近6000万元实施产业建设、基础设施配套和民居改造,完成村庄规划118个,启动建设重点村48个,建设徽派民居2268户,普通旧改27125户,先后有27个村基本达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标准,形成了“蓝天碧水马头墙,秀山绿树映山庄”的新景象。该县由此被省、市确定为新农村建设示范县,中央党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调研组撰写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平利实践》经验汇编,成为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课题组唯一公开发行的专题调研材料。
关注民生促和谐,开辟发展新路子
初冬的阳光为大贵镇敬老院镀上一层金色的光芒,宽敞洁净的院落里布满了老人,有的聊天、有的打扑克、有的闭目养神,充溢着欢声笑语。年近七旬的柯柏禄激动地说:“住着漂亮的新房,吃着可口的饭菜,还有人专门照顾洗澡、理发、换衣服,我活了一辈子,也没享过这样的福啊!”
面对税费改革带来的形势变化,平利县委、县政府提出:“各级干部要由过去‘抓管理、抓税收’转变为‘抓产业、抓服务’,一门心思为民谋利、促农增收。”为把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各项惠农政策落到实处,县上每年都要抽调1000余名干部手持“一号文件”进驻190个村,心贴心交农友,肩并肩解农忧,实打实促增收。采取领导干部挂点指导、部门包村帮助、干部联户带动等制度,各级干部到联系的乡、镇、村蹲点,通过与农民座谈讨论、问卷调查、设置意见箱等形式,全方位、多渠道听取意见,着力解决农民的急事、难事和烦心事。长安镇干部汪昌海被选派到该镇金石村任支部书记后,带领群众兴产业、修道路、打水窖、建沼气,不仅还清了村里10多万元的债务,还使村民纯收入突破2500元。面对改天换地的变化,村民编出顺口溜:“田成方、树成行、渠相连,道路畅,贫穷山村变了样,汪支书的恩情不能忘。”
五年来,通过实施安全饮水、农网改造、通达工程、便民桥建设等“民心工程”,实现了公路、电力、通讯“村村通”,新建饮水工程93处,3.15万人告别了“饮水难”,新建沼气池5000口,完成防氟改灶2.4万户,改善了农民居住环境,有效缩小了城乡差别。与此同时,投入资金3600万元,建设扶贫重点村43个,移民搬迁677户2735人,农村2万人相继脱贫;全县 28605人次享受到义务教育的“两免一补”政策,8.8万人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3305人纳入城市低保,12500人纳入农村低保,1945名五保老人实现集中供养,弱势群体的生活问题得到了根本解决。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