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采取措施
防汛减灾行之有效
——我市部分县区防汛减灾的几点做法
山洪灾害防范、病险库塘治理、河道采砂管理一直是我市防汛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围绕上述问题,宁陕、汉阴、汉滨三县区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逐步探索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现辑录如下,供全市各级防汛业务部门借鉴。
宁陕县应对突发性暴雨山洪灾害
坚持“乡自为战、预警到户、责任到人”
宁陕是全省山洪灾害频发地区之一。由于地处秦岭南麓,境内五大河流纵横,地形地貌复杂,近年来,该县先后经历了2002年的“6.9”、2003年的“8.29”、2005年的“7.18”等几次特大暴雨、洪水、泥石流灾害,今年又经历了“7.4”和“8.8”两次暴雨洪水的考验。历经多年大灾磨炼,该县结合实际,在防御突发性山洪自然灾害方面建立了“乡自为战、预警到户、责任到人”的防汛工作机制。即:每一个乡镇(包括村)制定一套独立的科学的操作性强的防汛预案;组建一个完整的指挥系统;建立一套健全的信息传递和预警体系。汛前通过向辖区危险地段居住的所有农户发放“防汛迁安明白卡”的方式,向群众提前告知预警方法、撤离路线、安置地点、预警责任人、安置责任人以及避险常识等内容。灾害来临前,通过电话通知、责任人之间以及责任人与农户之间相互告知、预警工具及时发布预警信号等有效手段,尽可能地把汛情信息和抢撤命令传递到每家每户,从而使广大群众在第一时间得以安全撤离。
宁陕县的上述工作机制,在今年遭受特大暴雨袭击时,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8月8日至9日,新场、柴家关、金川、江口、广货、皇冠等七个乡镇降雨量超过100毫米,致使蒲河、汶水河、旬河均达到50年一遇洪水,这些乡镇及时启动防汛预案,紧急转移危险地段3121人。由于有效坚持了“乡自为战,预警到户、责任到人”的工作方针,科学开展防汛指挥调度,全县未发生一例人员伤亡事件。
汉阴县水库管理工作
突出重点、健全制度、夯实责任
汉阴县境内44座水库,大都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三边”(边勘测、边设计、边施工)产物。有12座水库存在不同程度病患,其中有7座属严重病险水库。做好水库防汛管理工作,一直是该县防汛工作的重中之重。一是分类排队,突出重点。全县防汛工作以水库防汛管理为重点,水库防汛管理以中型水库和病险水库为重点,病险水库管理以防汛隐患排查及防抢撤预案落实为重点。特别对于存在严重隐患的病险水库,更作为重中之重,严防死守,做到万无一失。二是明确责任主体,健全管理制度。按照“抓大放小,分级负责,属地管理”的原则,县政府出台《汉阴县中小水库安全管理办法》,明确各级政府对本辖区水库安全管理负总责,逐年逐级逐库签定责任书,制定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三是制定落实防抢撤预案,夯实各级工作责任。针对各乡镇上报的水库防汛预案,县防办组织专家组逐水库进行评审,下达审查意见,使预案达到既有科学性又有操作性。同时积极加强预案宣传,按照“以人为本,以防为主,乡自为战,责任到村,预警到户”的要求,切实提高预案的知晓度。在此基础上,以落实各级行政首长负责制和业务技术责任制为核心,逐乡逐村逐组夯实防汛工作责任。严格限制库塘蓄水,病险库塘一律空库度汛,凡不按要求执行的,县防汛办通报全县,追究责任。
汉滨区为确保安全度汛
加大水利执法力度 强化河道采砂管理
汉滨区境内河流密布,砂石资源丰富,河道采砂管理一直是防汛工作的老大难。近年来,为确保安全度汛,该区正确处理河道采砂影响行洪与地方基础设施建设采砂需求增长的矛盾,做到科学规划、有序开采、治理与开发并举,基本实现河道采砂的规范管理。一是广泛宣传,营造依法采砂的良好氛围。宣传中,重点突出河道采砂“四统一”(即河道采砂实行统一管理、统一规划、统一办证、统一收费)的管理制度和“三个一”(一年一申请、一年一审批、一船一证照)的管理程序,增强沿河干部群众的法规政策观念,优化河道执法环境。二是落实管理责任,建立随机巡查制度,强化采砂管理。各乡镇政府对辖区内河道采砂管理负总责,水利部门负责辖区内采砂的统一管理和监督工作。区政府成立河道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分管区长挂帅,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对河道管理进行划段包干,责任到人,公告社会,接受监督。对采砂管理的重点区域,针对不同时期存在的不同问题建立随机巡查制度,加大巡查力度和密度,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三是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违法开采行为。对那些乱挖乱采的“钉子户”和“难缠户”扭住不放,重点查处,严厉打击,决不姑息迁就,以此形成声势。对每宗违法案件,在立案、调查取证、事先告知、处理决定等环节都做到程序到位、资料翔实可靠、适用法律准确。对河道内每位采砂经营者都坚持一把尺子、一个标准,决不优亲厚友。今年禁采期间没有一条船违规偷采,形成近年来最好的管理局面。四是正确对待新闻媒体的监督。河道采砂管理一直倍受新闻媒体关注。汉滨区把媒体监督作为进一步搞好河道管理工作的压力和动力,对每宗新闻事件做到正确对待,热情接待,主动配合,推介媒体进入河道管理,使媒体监督成为搞好河道管理的积极要素之一。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