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长徐启方在安康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作的2017年《安康市政府工作报告》开启了加快建设西北生态经济强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征程。
一、对旅游产业赋予了更大担当、更多责任、更高期待
政府工作报告中,充分肯定了旅游工作成绩,“旅游接待人数和综合收入分别增长13%和17%;石泉、岚皋、宁陕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瀛湖生态旅游区成为国家服务业标准化试点景区。”“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五大幸福产业’蓬勃发展,多点支撑、多元带动的产业格局正在形成。”高度评价了近年来旅游产业发展成效以及为经济运行稳中向好做出的积极贡献。
同时,市委、市政府在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中赋予了旅游产业更大担当、更多责任、更高期待,专题部署、多次提及旅游工作。在今后五年工作的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中提出,“实施全域旅游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构建‘一心两廊三区’发展格局,打造全国知名的健康养生旅游目的地。”要求以全域旅游为指导,构建旅游新格局,实现发展新目标。在2017年目标任务和重点工作中提出,“以全域旅游促进服务业增速提效。强化全域全景和融合发展理念,推动旅游与特色城镇、美丽乡村、现代农业、文化体育融合,完成4A景区整改提升和凤凰山景区等10个旅游项目策划规划,突出抓好中心城市‘一江两岸’、瀛湖文化旅游产业基地、秦岭、巴山等景区景点提升建设,力促南宫山、瀛湖和宁陕悠然山创建5A景区。加快推进汉江生态观光旅游带、月河川道现代农业休闲园和文化旅游特色小镇、乡村旅游等重点项目,支持争创全域旅游发展示范县,打造‘十镇十村百户’示范典型。”进一步明晰了旅游产业地位,发展目标、要求、重点,绘就发展新蓝图。全市旅游行业一定会不忘初心,继续前行,学习好、贯彻好、落实好政府工作报告,以全域旅游助推服务业增速提效,为建设西北生态经济强市贡献应有之力。
二、构建“一心两廊三区”旅游格局,推进全域旅游发展
“十三五”期间,按照全域旅游发展理念,围绕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以生态为本底、亲水为吸引、康养为内涵、民宿为特色、美食为引爆,推动旅游供给侧改革,培育旅游核心竞争力,打造面向未来的安康旅游升级版,把旅游业培育成富民强市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强力引擎,力争将安康建设成为西部一流、全国知名的休闲度假胜地和健康养生旅游目的地。到2020年,全市旅游年接待总量达到40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300亿元,旅游综合收入相当于全市GDP的比重提升到20%。
围绕构建“一心两廊三区”旅游格局,打造一批旅游精品景区和线路,提高旅游整体竞争力,优化全域旅游发展。
“一心引领”,着力提升中心城市旅游核心带动作用。在中心城市建设现代化综合旅游服务中心;打造一江两岸环江50里会客厅;支持瀛湖创建5A景区,整合资源,打造大香溪城市森林休闲公园;结合棚户区改造,打造美食、文化、购物等特色旅游街区;增强高新区现代旅游休闲功能,发展周边特色乡村旅游带;完善住宿、餐饮等旅游服务配套设施,提升服务功能,使其成为安康旅游服务集散和旅游体验中心。
“两廊延展”,大力推进东西诗画汉江蓝色亲水廊道、南北秦巴画廊绿色生态廊道两廊发展。东西诗画汉江亲水蓝廊:以汉江为轴,以瀛湖为龙头,突出水域风光和人文风情,依托沿江古城镇、古村落、会馆群,深入挖掘汉水、移民等文化,开发亲水旅游交通,发展游艇游轮旅游,将汉江打造成为人文荟萃的乐山亲水旅游蓝廊。南北秦巴画廊生态绿廊:以南宫山为龙头,结合石紫岚经济带建设,大力发展自然观光、生态休闲、康养度假、自驾露营等特色旅游项目,打造山水俱佳的秦巴生态健康旅游绿廊。
“三区带动”,加快建设秦岭之心森林游特色体验区、凤凰仙境康养游特色体验区、巴山之巅草甸游特色体验区三大旅游区。秦岭之心森林游特色体验区:包括宁陕全部和石泉北部,发挥靠近西安区位优势,以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为抓手,依托秦岭国家公园建设,重点发展以森林旅游为特点的休闲观光、山地运动、康养度假、乡村旅游、科考研学、山珍美食等旅游产品。凤凰仙境康养游特色体验区:涉及汉滨、汉阴、紫阳,以“西城洞天,安康仙境”为品牌,以擂鼓台等凤凰山七座山峰为核心区,形成四条辐射带,整合大凤凰山和月河川道文化和生态旅游资源,加快建设道路交通基础设施,打造集道教文化、山地度假、休闲养生、乡村旅游、观光农业于一体的综合型康养旅游体验区。巴山之巅草甸游特色体验区:涉及岚皋、平利、镇坪。依托巴山之巅丰富的高山草甸资源,完善基础和配套服务设施,实现飞渡峡、正阳草甸、神河源等景区无障碍连接,开发集自然风光、汽车露营、低空观光、徒步穿越、科考探险、山地运动于一体的特色旅游体验区。
“四线串联”,把210、541、316、346四条国道串联成景观公路线、精品旅游线。结合210、541、316、346四条国道建设和改造,加快沿线景点建设,道路绿化,美化沿线民居,完善旅游交通标识,因地制宜规划建设汽车营地、自行车绿道和重要节点的旅游驿站。
三、融合发展,六业联动,带动服务业增速提效
旅游业是安康最具成长性的产业,关联度高、拉动力强。全域旅游是全新旅游发展模式,推进全域旅游就是跳出旅游抓旅游,就是抓业态创新、融合发展,提升旅游综合贡献率和产业带动力。
打造“五品融合”旅游产品新业态。依托瀛湖、南宫山、燕翔洞、中坝大峡谷、汉滨双龙、天书峡等景区,提升生态观光旅游产品。依托筒车湾漂流、秦岭峡谷漂流、任河漂流、恒口水世界、岚皋龙爪子水世界等景区,打造亲水娱乐旅游产品。依托悠然山、上坝河、皇冠朝阳沟、飞渡峡、西城洞天、文笔山道教文化养生园等景区和温泉项目,开发康养度假旅游产品。依托特色菜品、风味小吃以及瀛湖鱼宴、旬阳八大件等安康美食,开发美食旅游产品。依托美丽乡村、古镇街区、特色旅游村、农业观光园,以发展特色民宿客栈为重点,开发民宿旅游产品。
全域旅游推进“六业联动”。以旅游业带动餐饮业,促进餐饮业朝着特色化、品牌化、规范化、连锁化方向发展,带动富硒食材农产品基地建设。带动住宿业,促进民宿酒店、高星级商务会议酒店、生态度假酒店及汽车营地、青年旅馆、经济型旅馆建设发展。带动运输业,拉动客货运输、汽车租赁、水上交通、交通救援、汽车维修等发展。带动游览业,拉动旅行社业和旅游电子商务,发展名胜、文博、公园、乡村、街区游览项目。带动商贸业,拉动富硒食品、茶叶绞股蓝、秦巴医药、安康丝绸、地方手工艺等名优特产生产和销售。带动娱乐业,拉动演艺、游戏、表演、酒吧等娱乐业发展。在完善提升传统旅游六要素的同时,积极发展商、养、学、闲、情、奇等新旅游六要素产业。促进产业融合,发展文化旅游、工业旅游、体育旅游、森林旅游、养生养老、研学旅行、健康旅游等旅游新业态,丰富旅游产品供给。
四、多措并举,切实推进2017年重点旅游工作落实
2017年力争实现接待境内外游客3600万人次以上,旅游收入192亿元,旅游业增加值占GPD7%。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坚持规划引领,统筹全市旅游发展。全面组织实施《安康市旅游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和三年行动计划。重点编制西城洞天项目策划、541国道安康段旅游驿站策划、安康市自驾车.房车营地策划、大香溪生态旅游区总体规划、江北宗教文化旅游区规划、巴山之巅草甸游旅游区规划和全市交通沿线旅游标识策划。指导县区做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策划。支持重点旅游村镇编制简明实用的旅游规划。
狠抓景区创建,全面提升景区服务质量。加快南宫山5A级景区创建。积极争取早日通过省级资源评价,纳入全省5A级景区创建备选名单。抓好4A级景区质量提升。重点加强景区“游客服务中心、厕所、停车场、标识体系、环境卫生”等五个方面达标整治,促进服务质量全面提升;指导瀛湖景区深入开展全国服务业标准化试点单位创建,示范带动景区标准化建设。推进3A、4A级景区创建。重点推进高新秦巴文化生态旅游区、汉江石泉古城等4A级景区创建;精心培育平利长安女娲茶镇、白河桥儿沟等景区3A级创建;扎实开展宁陕悠然山、镇坪飞渡峡创建省级旅游度假区。
加快项目建设,推进旅游产品转型升级。23个生态旅游类市级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20.1亿元。全面完成旅游厕所革命新建30座、改建10座的建设任务,巩固提升厕所革命建设成果,逐步建立旅游厕所管理服务长效机制。围绕“五品融合”精心策划包装一批旅游招商项目,主动瞄准嫁接国内知名旅游投资商和中国500强企业,力争在全市旅游招商引资工作取得重大突破。
加大宣传营销,着力打造精品旅游线路产品。深入挖掘地域文化资源,倾力打造“五品融合”旅游线路产品,推出一批一日游、两日游、三日游精品线路产品。围绕重大节事活动,不断巩固和扩展客源市场。突出关中核心客源市场,通过安康春来早暨汉阴油菜花旅游季、中国安康汉江龙舟节、金秋旅游季、冬季过大年等节事活动,推出各种旅游惠民措施,组织策划相关旅游宣传活动。加强区域交流合作,联合打造秦巴山区生态文化旅游区。借助丝绸之路旅博会、国内国际旅游交易会、城际间旅游展会和自主推广活动,扩大安康旅游的“朋友圈”,并充分发挥“大巴山旅游联盟”和“大秦岭旅游联盟”作用,有效统筹各方旅游宣传力量,形成强有力的宣传攻势。创新宣传促销方式,立体营销。加大安康旅游政务网站、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宣传力度,与国内知名网络电商合作,策划丰富多彩的新媒体宣传活动。并继续利用户外广告、报刊杂志、旅游画册、指南、宣传折页等传统媒体的加强宣传,确保安康旅游宣传重点部位和关键环节全覆盖,打响“秦巴明珠、生态安康、养生福地”品牌。
开展全域旅游创建,进一步推动县域旅游发展。按照全域旅游理念,积极谋划安康全域旅游工作举措。结合全域旅游五项基本要求,八个认定条件,积极指导岚皋、石泉、宁陕按照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方案,扎实推进创建各项工作。鼓励指导汉滨、平利、汉阴、镇坪等重点旅游县区,积极申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加快推进旅游业与文化、体育、健康等产业融合发展。
狠抓典型带动,加快乡村旅游提档升级。启动十镇十村百户旅游示范项目,指导县区各抓一个旅游特色小镇、一个示范村,建立重点帮扶机制,突出各村特色,制定详细的建设方案,通过以点带面,达到示范带动作用。抓好100户民宿客栈建设,提升水平,丰富业态。加大乡村旅游品牌建设,开展乡村旅游品牌评选,集中推出乡村旅游精品线路、产品、节庆活动等。推进互联网+乡村旅游,依托旅游电商平台,开展乡村游电子商务。结合全市脱贫攻坚总体部署,积极推广旅游扶贫模式,深入推进乡村旅游扶贫工作。
实施人才兴旅,加大旅游人才队伍建设。采取市县分级分类培训形式,依托安康学院和安康职业技术学院师资力量,加大旅游行政管理人员和旅游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力度,支持企业主体开展企业相关服务人员培训,确保全市旅游行政管理人员、旅游企业、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全面轮训1次。继续开展安康乡村旅游扶贫培训工作,围绕县域旅游发展,分层次对县区主管领导、旅游行政管理人员和重点村镇旅游业主开展集中培训。采取“送教上门”形式,对乡村旅游从业人员进行技能培训,全年完成培训5000人次。
加强市场监管,进一步优化旅游市场环境。全面贯彻实施《旅游法》《陕西省旅游条例》,强化依法治旅。推行“双随机一公开”执法检查制度。制定旅行社奖励政策,促进旅行社市场健康发展。组织旅行社、广大游客广泛深入开展文明旅游活动。鼓励有条件的旅行社升格为国际旅行社,开发海外旅游产品,扩大旅游市场。强化导游管理,建立导游公共服务监管平台,完成全市导游电子导游证换发工作。组织导游培训,举办导游大赛。大力提升星级饭店服务质量,促进星级饭店转型升级。加快星级饭店提升和培育,组织开展星级饭店评定和复核工作,对达不到星级标准的饭店实行退出机制。充分发挥旅游行业协会的桥梁作用,积极推动旅游行业协会建设,加强行业自律。狠抓旅游安全管理,强化安全意识,落实安全责任。依法处理游客投诉,提高游客满意度。深入推进旅游行业双创工作,进一步优化旅游环境。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