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市政府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依托资源优势,打造绿水青山生态典范。林业既是建设安康生态典范的基础,也是安康民生发展的重要支撑。未来五年,全市林业要紧紧围绕生态和民生两大主题,优化“五大”体系,坚持保护与发展并重,着力打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升级版,努力实现国土增绿、林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
着力优化森林生态体系
坚持生态优先战略,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和森林县城、森林村镇为抓手,依托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长江防护林等林业重点工程,强化造、管、封、育措施,持续抓好汉江绿化,深入推进江河、公路、铁路沿线以及中心城市、9 县城、26 个重点镇等重点区域造林绿化,用5年时间完成人工造林 150 万亩,飞播造林 90 万亩,封山育林 90 万亩,森林蓄积量达到 7000 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 70%,着力建设一批全市国家森林公园、湿地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区,努力实现国土增绿、环境改善目标。
着力优化林业产业体系
坚持“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原则,以市场为导向,以园区为载体,以工程为支撑,做大做强林业产业,打造富硒林产品品牌,把安康的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推进林业资源大市向产业强市转型升级。
实施富硒茶叶五大创新行动计划、三大创新工程,把安康富硒茶打造成全国知名品牌,形成现代化富硒茶饮产业格局。突出抓好紫阳、平利、汉滨、岚皋、白河等5 个重点县区的茶叶产业,加大茶叶龙头企业 培育力度,发展“互联网+茶叶”,5年内全市茶园面积达到 100 万亩,茶叶年产量达到 4 万吨,实现产值 100 亿元以上。推进具有独特优势和区域特点的安康富硒核桃产业发展,建设高品质核桃园 200 万亩,全市核桃干果年产量达到 18 万吨。大力发展林下种植、养殖产业,形成林魔间套、林药间套和林下养殖等立体经营模式,发展林下种植 150 万亩,林下养禽 1820 万只,林下养畜 150 万头,林下驯养野生动物 30 万头(只),林下养蜂20 万箱。大力发展蚕桑丝绸、特色林果、木本油料、苗木花卉、森林旅游等区域特色林业产业,5年内全市实现林业总产值 200 亿元。
着力优化森林资源保护体系
坚持依法治林,以最严厉的措施保护好安康的生态资源。强化技术装备水平,建立完善的预防、监测、扑救等森林防火体系。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开通“陕西省网络森林医院”,有效控制林业重大有害生物发生和蔓延。加大对大熊猫、朱鹮、羚牛、金丝猴、珙桐、红豆杉等重点野生动植物进行保护,确保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种类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外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得到有效保护。
着力优化林业科技体系
大力实施专业技术人员素质提升工程建设,通过派出去、请进来的方式,结合专业化培训、继续教育、学历教育、现场示范观摩等多层次开展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基层技术人员服务林业建设的能力。每年培训林业技术人员 1000 人次、培训林农 10万人次以上。大力开展引智工作,积极引进急需、紧缺的高层次、高学历人才,不断优化人才队伍结构,服务于现代林业建设。全市引进研究生以上学历的林业专业技术人才 100 名,引进专家、教授、学者 50 人次。深化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云南农业大学、安康学院等科研院所的科技协作关系,重点研究解决良种选育、产品开发、品牌建设等关键性技术问题,推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产业发展。
着力优化森林文化体系
深入挖掘人文历史和民俗文化,大力弘扬富硒茶文化、山水文化、蚕桑文化、古树名木文化,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生态文明。开展古树名木保护与繁育,积极宣传古树名木科学价值和文化价值,调动社会力量参与保护古树名木工作。加快建设青少年森林体验基地。 依托中心城市和 9 县城现有的城市、城郊森林公园,建设 10 处各具特色的青少年森林体验基地,积极引导青少年走进森林,体验森林,热爱森林,保护森林,普及森林科普知识,挖掘整理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和社会影响力的林业文化产品,开展森林文化节庆、林产品展销会、森林论坛等活动,弘扬生态文明理念,倡导绿色健康生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