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泉县2008年政府工作报告

索引号 719776475-GK-2008-18711 发布日期 2008-03-11 16:26
来源 石泉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内容概述 石泉县2008年政府工作报告
【字体: 分享:
  二、面临的形势和主要任务

  2008年是全面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第一年,也是加快推进率先突破发展的关键一年。西部大开发的深入推进、国内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步伐加速、现代化交通网络的加快形成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省十一次党代会确定了新时期陕西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建设西部强省的行动纲领,为我们指明了前进方向;省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各类加快发展的项目和省上对陕南支持力度的持续加大,为我们加快发展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我县经过多年探索和实践,特别是在县委十三届二次全体扩大会议后,思路更加清晰,重点更加集中,机制更加完善,保障更加有力,具备了率先突破的基础和条件。同时,我们也面临许多新的挑战。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调整,信贷和土地闸门趋紧,资源和环境约束增强;周边县区竞相发展,要素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总体上看,我县正处在一个能够加快发展而且必须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机遇前所未有,挑战前所未有,机遇大于挑战。形势逼人,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我们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锐意进取,务实奋进,共同谱写加快发展的新篇章。

  今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2.5亿元,财政总收入增长10%,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4.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3%左右,城镇新增就业8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以内。

  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把握好以下几点:一是必须把解放思想作为第一动力。要掀起新一轮思想解放高潮,不断突破影响加快发展的思想桎梏,不断激发全民干事创业的活力,不断优化投资发展的环境,把石泉的经济社会发展推向一个新的高度。二是必须把经济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经济总量偏小、发展速度不快是石泉面临的根本问题。要把精力集中在经济发展上,坚持快字当头、快中求好,能发展多快就发展多快。要以突破发展为前提,有所为有所不为,坚持发挥优势、重点突破。三是必须把项目建设作为第一抓手,坚持项目为纲,纲举目张。推进“工作项目化,项目责任化”,用项目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四是必须把改善民生作为第一责任,坚持以人为本,共创共享。倍加尊重民意,集中群众智慧,凝聚发展合力;倍加珍惜民力,调动全民招商,激发全民创业;倍加关注民生,关爱弱势群体,共享发展成果。五是必须把效能建设作为第一保证,坚持凝心聚力,务实苦干。全面落实县委制定的重点工作领导小组体系,推进“三个作用”的发挥,把抓落实贯穿于各项工作的始终,营造上下联动、干群齐心、狠抓落实的良好局面。


  三、坚定不移地推进项目带动战略

  “项目为纲,纲举目张”,要始终以项目建设为主导,把精力集中在发展上、发展集中在经济上、经济集中在项目上、项目集中在效益上,构建大中小并举、争引建并重,级级抓项目、处处建项目的生动局面。

  坚持经济工作项目化,全局抓项目。坚持“工作项目化、项目责任化”,按照“干部围着项目转、资金围着项目投、人才围着项目引、功过围着项目论”的总体要求,将全县经济社会发展重点工作项目化,建立“一个项目、一名县级领导牵头、一个工作小组落实、一套服务措施保障、一抓到底见成效”的包抓机制,实行项目归口管理,构建全局抓项目的生动局面。健全项目资金保障体系和项目建设激励机制,设立100万元项目前期专项资金,调动各方争取项目的积极性。强化项目责任考评,把项目争取数、资金到位率、建设进度和成效作为乡镇、部门综合目标责任考评,以及检验干部工作能力、工作实绩和评优树模的重要依据。加强项目调度管理,推行月讲评制度和调度会制度,定期通报项目引进争取、开工建设及竣工投产等情况,建立“决策科学,投向合理,运作规范,监管严格”的项目管理机制。

  坚持项目工作全程化,突出抓效益。精心策划包装项目。准确把握中省产业政策、投资导向,充分挖掘我县资源优势、地方特色,按照“既抓带动力强的大项目,又抓实惠的小项目;既抓增强后劲的长远项目,又抓见效快的短平项目”的思路,包装储备投资项目100个以上、超过2000万元的重大项目30个以上。积极衔接争取项目。完善招商引资和项目争取激励机制,精心策划,灵通信息,积极争取,重点做好饶峰、两河基本农田整理、池长路、汉江二桥、云雾山鬼谷岭国家级森林公园等项目争取工作,确保年内批复立项30个以上,争取政策性投资2亿元以上;借助“全民招商、全民创业”,新上非政策性产业类投资项目40个以上,引进县外及吸引社会投资3亿元以上。扎实推进在建项目。加强项目法制化建设,建立健全事前、事中、事后监督约束机制,严把项目设计、建设、施工、监理各个环节,落实审计监督制度;切实加大协调服务力度,解决项目建设实际困难,确保项目质量和效益。全年实施固定资产项目100个以上,竣工投产40个以上。构建“竣工投产一批、开工建设一批、论证申报一批、包装储备一批”的滚动开发、有序接替的项目工作全程化格局。

  坚持项目安排层次化,集中抓重点。在统筹抓好80个新开工项目和20个续建项目建设的基础上,着重抓好通村水泥路改造、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池河土地开发整理等30个基础类、政策类和产业类投资过千万元重点项目。突出抓好15个重点突破项目:围绕建设立体交通网络,突出抓好大两连接线、喜熨、后合通乡油路项目,破除制约突破发展的瓶颈;围绕工业结构调整,突出抓好天新丝业捻丝生产线、60万吨水泥粉磨站等项目,加快推进“工业强县”;围绕蚕桑主导产业,突出抓好优质蚕桑基地和桑苗繁育基地项目,加快建设“蚕桑大县”;围绕旅游资源开发,突出抓好燕子洞景区续建项目、中坝大峡谷和后柳水乡开发项目,加快实施“旅游兴县”;围绕县城“东延西扩”,突出抓好滨江片区、红花片区、西单市场、老街改造项目,加快打造“城市靓县”;围绕社会事业发展,实施“民生十大工程”,加强社会建设,构建“和谐石泉”。

  四、切实把工业发展放在突出位置

  坚持工业优先的发展定位。将工业园区建设与产业集群打造相结合,产业体系构筑与规模企业扶持相结合,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加快推进“工业强县”,以工业化带动产业化,促进城镇化。

  推进园区建设,打造企业发展平台。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益开发的原则,编制完成池河乡企园区和古堰工业园区规划,完成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园区服务功能。按照政策最优、体制最顺、服务最佳的要求,建立园区服务管理工作机制,制定园区配套政策,推动政策向园区倾斜,企业向园区集聚。尽快启动东力栲胶、天成丝业、宏顺水泥制品公司迁建项目,支持引导城区其他企业迁入两个园区,积极吸引新企业、新项目进驻园区,把园区建设成培育现代企业的“孵化器”,打造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同时,加快构筑乡镇工业板块,积极推动城关、池河、两河、中池、银龙、饶峰等六乡镇工业率先发展,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非公有制经济聚集区。

  壮大产业集群,构筑支柱工业体系。围绕能源、建材、矿产、茧丝、医药五大工业支柱,力促火电项目尽快进点建设,加快庙梁、青石、迎丰水电站建设项目,完成梧桐寺、七家湾水电站建设及筷子铺水电站扩机工程,推进小水电开发项目整合,壮大能源工业集群;完成东力栲胶扩能迁建,新上60万吨水泥粉磨站项目,加快发展水泥构件制品、页岩砖等新型建材,壮大建材工业集群;积极督促OTC项目和双硒、奥石生产线、天堡寨和寨湾沟锰矿、饶峰金矿项目年内建成投产,加快推进高纯度石英砂系列产品开发项目,积极引进项目推进两河矾钛磁铁矿开发,完成矿产资源整合,壮大矿产工业集群;建成天新丝业捻丝生产线、鎏金蚕家纺生产线扩能、天成丝业及县蚕种场技改项目,推进蚕桑系列产品开发项目,壮大茧丝工业集群;建成高纯度白藜芦醇生产线、池河桑葚醋饮项目,积极引进发展食品、医药中间体项目,壮大医化食品工业集群。

  加大扶持力度,培育规模工业企业。继续推行县级领导和县直部门联系重点企业制度,建立健全联席会议制度,落实“一企一策”服务机制,制定和落实工业企业扶持优惠政策,切实加强对工业企业的协调服务和指导。探索推行“一站式”和“直通车”服务,从项目洽谈、计划立项、用地环保、工商注册、统计登记到开工建设,由项目责任单位或引资单位为投资者全程跟踪服务并协助办理相关手续。对投资规模大、贡献突出或涉及重要资源、高新技术的企业实行挂牌保护。在稳妥做好国有集体企业改革扫尾工作的基础上,坚持扶优、扶强、扶大的原则,全力扶持40户主导产品突出、经济效益好、科技开发能力强、经营机制灵活的骨干非公有制企业,重点培育天新丝绸公司、银龙砖厂、大沟石灰厂和宏鑫畜产品公司等4户以上企业进入规模统计口径,全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8.1亿元、县属规模工业总产值5.9亿元以上。

  五、进一步夯实新农村建设基础

  以统筹城乡发展为指导,将“一县一业”与“一村一品”相结合,将示范带动与整体推进相结合,将农业基础建设与农村综合改革相结合,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
  以蚕桑产业为龙头,壮大农村主导产业。全力打造“一县一业”。推进蚕桑产业“基地建设规模化、生产经营集约化、质量管理标准化、市场体系产业化”,分类指导区域蚕桑产业发展,实现千家万户向强村大户转变、整体推进向分区发展转变、规模扩张向效益提高转变。重点抓好池河现代蚕桑产业示范园项目、养蚕新技术推广项目,重点扶持养蚕大村大户。充分发挥蚕桑协会纽带作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行政推动为保障的蚕种发放机制,确保全年发种9万张。积极推进桑枝食用菌开发项目及蚕桑系列产品开发项目,发展桑枝食用菌500万袋,提高蚕桑产业综合效益。积极发展“一村一品”。继续扩张畜牧产业规模,重点抓好良种猪扩繁和20万头商品瘦肉型生猪基地建设项目,新建规范养殖大户500户,饲养生猪35万头;打造汉江渔业品牌,发展大水体立体生态养殖2.2万亩、网箱养殖3000箱;巩固烤烟生产,种植烤烟6000亩以上;抓好南区茶叶基地建设,新建丰产茶园500亩;因地制宜发展蔬菜、花卉、中药材种植等产业,建立1000亩的优质蔬菜和花卉苗木基地,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提高劳务经济效益,有组织输出劳务1.8万人以上,实现劳务经济收入3.5亿元以上。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努力提高单产,总产保持在8万吨以上。

  以示范带动为抓手,加快改善农村面貌。以实施项目资金捆绑、板块开发为手段,持续抓好包括新农村示范村、脱贫攻坚重点村和一村一品示范村在内的54个重点村的人居环境和基础设施项目,并按照“规划先行、分类指导、试点示范、基础突破”的思路,整合支农专项资金1.5亿元以上,逐步实现支农项目到村全覆盖。重点抓好杨柳新区综合开发、丹江口上游水土保持、西沙河水库、农村小型水利设施建设等项目,积极推进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土地复垦、农田防护、基本口粮田等项目,全面加强农村道路、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年内实现90%行政村通水泥路目标,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扎实抓好长江上游水源地保护和国家天保工程示范县项目,提升退耕还林管护水平,积极实施农村沼气、防氟改灶、秸秆气化等清洁能源,鼓励发展循环农业。加快推进安全饮水、集雨水窖等项目,切实解决农村边远地区、贫困地区居民的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问题。加强农村社区建设,统筹推进村级社会事业公共设施和文化阵地建设。搞好村庄规划和建设,加快民居改造和环境治理步伐,切实改善乡村面貌和人居环境。
  以深化改革为动力,完善农村服务体系。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切实保护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建立“政府主导、市场调节、农民自愿、依法有偿”的土地流转机制,鼓励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积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完善“乡财乡用县监管”和“村财村用乡代管”制度,积极化解县乡债务,着力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积极开展集体林权、水权等制度改革。加快推进畜牧兽医、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和种子管理体制改革。加强重点农资商品的市场监管,严厉打击坑农、害农行为,完善对被征地农民的合理补偿和保障机制,切实保障农民权益。加强农民负担监管,严格执行“一事一议”制度,引导好保护好农民捐资投劳修路、引水、兴办教育等公共事业的热情和积极性,发挥农民群众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实用配套技术进村入户,加快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巩固和扩大农业信息入村工程成果,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积极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共3页 您在第2页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跳转到页 本页共有5471个字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切换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