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内森林覆盖率达56% 累计投入治污资金1.5亿元
山变绿了、水变清了、天变蓝了、久违的鸟儿飞回来了……发生在身边的变化悄然传递着一个喜人信息:通过五年多来坚持不懈的治理,安康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
如今,无论是在瀛湖两岸、越岭关山头,抑或段家河人工造林点……,从前光秃秃的山坡开始变绿了。在宁陕、镇坪等县,人与动物和谐相处镜头频闪,这一切不得不归功于林业生态的极大改善:据了解,五年来,借助国家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野生动植物保护、自然保护区建设等机遇,我市累计完成造林478.86万亩,工程管护1470万亩。治理水土流失3830平方公里(由“九五”末的9800平方公里减至现在的6600平方公里)。尤其是近几年,依靠领导抓点示范、集中连片治理,以瀛湖为中心在中低山区实施高标准、大规模的工程造林,极大的带动了全社会绿化造林工程——全市森林覆盖率由1990年的45%提高到2005年的56.5%,自然保护区增至3个、国家及省级森林公园10个,占国土总面积的3.86%。
其实,最大的受益的者还是生活在中高山的广大农民兄弟。除了享受国家退耕等补贴,迁移到山下的村民在政府的扶持下发展生产,生存条件明显改善。据统计,五年来,广大农民从事以桑、茶、果等为主的经济林面积累计达到421.4万亩,各类经济林产品总产量达89324吨、总产值达5亿元,约占全市林业总产值的33.4%。其中桑园面积由“九五”末的50万亩增加到71.4万亩,年发种养蚕稳定在50万张、产茧1500万公斤。茶园稳定在27万亩、年产茶叶400万公斤、机制名优茶产量达160万公斤;与此同时,森林资源的恢复性增长和环保意识的觉醒,也拉动了森林旅游业的发展。目前全市建成南宫山、鬼谷岭、千家坪和神河源、擂鼓台、上坝河、灵岩寺、凤凰山、大木坝、三道门等10个国家或省级森林公园,年旅游收入超过500万元。
如果说退耕、天保等政策性机遇是我市生态改善的驱动力,那么南水北调工程则为实现生态和经济效益的双赢插上腾飞的双翼。近些年,以次为契机,我市除了出台《汉江安康段水污染防治规划》、《退耕还林建设规划》、《小流域综合治理规划》等规章作保证,五年来共查处各类涉林案件4598起、处理违法人员4630人。关闭污染严重企业120家、处罚污染物超标排放企业14 户,促使49户企业投入治污资金4800多万元,对新上建设项目严格执行“环评”和“三同时”制度,凡不符合环保要求的一律不准开工。此间累计投入1.5亿元用于城镇环保设施建设和重点污染源治理,建成江南污水处理厂和沿江县城简易垃圾填埋场,江北污水处理厂、医疗废物集中处置中心、沿江县城污水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等环保项目已开始启动。我们有理由相信,再经过五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到“十一五”末,一个环境友好型、生态效益型、和谐繁荣的新安康一定会呈现在世人的面前。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