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年累计栽桑6000万株,折合桑园面积10万亩,年养蚕逾4万张,仅此一项农民年创收2800万元——白河县“蚕龙”腾飞,蚕桑产业链初具雏形,成为陕南重点蚕桑产业基地县之一。
100个单位参与帮建,22个部门带头示范,62名县乡领导一线抓点,23.6万个工日投劳,今年新建高效密植桑园开挖整地1.7万亩——白河县在浩瀚如潮的绿色产业发展进程中又迈出了突破性的步伐。
抓引导服务体现政府作为
11月下旬以来,白河县养蚕5张以上的6000余户大户,陆续收到县乡干部送来的桑锯和桑剪,县乡干部们下到田间地头,召开现场培训会,手把手地教给蚕农修剪桑树,掀起了今年冬季桑园管理高潮。白河县委副书记、代县长郭德林在多次会议上要求:“全县干部都要成为懂得蚕桑技术的宣传员、服务员和指导员,要在培育富民产业中,抓好引导服务,体现政府作为。”
白河县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兴桑养蚕,具有一定产业规模。今年,该县借助“东桑西移”的历史发展机遇,组织干部到广西、四川、湖北等地考察学习蚕桑建设情况,县上6次召开会议专题研究,通过剖析县情,对比算帐,首先在领导层形成了“全党抓经济,突破抓蚕桑”的共识。县上成立了以县长,分管书记、分管县长为正副组长的蚕桑产业发展领导小组,作出了《关于突破发展蚕桑产业的意见》,提出了到2010年全县蚕桑发种量、蚕茧产量、养蚕收入“三个翻一番”,养蚕10万张,产茧350万公斤,总产值突破1.5亿元的发展目标。
决策一定,号角吹响。全县干部迅速启动投入到突破蚕桑产业发展的组织发动和引导服务之中。县级领导带头,深入田间地头,抓点示范。作为牵头部门的县林业局,从局长、副局长到一般干部倾注全力推动,抽出31名技术干部到深入一线,进入田间地块,指导群众规范化开带整地,一呆就是50多天,吃住在工地,晚上不回家。县上拿出100万财政资金,农行、信合部门投放1000万元支农贷款。财政、城建等22个部门由主要领导带队,进驻示范村,层层组织发动,90多个包村单位积极参与,累计召开动员会议210场次,引导群众改变过去先购回桑苗,粗放栽植,为先开挖标准带,施足底肥,回填熟土后,再购苗精细栽植,减少建设成本,提高建设质量。出台奖励政策,发展3亩以上的每亩奖励50元,10亩以上的每亩奖励100元,鼓励群众在好田好地连片建桑园。
抓科技推广提高生产效益
为提高蚕桑科技化水平,提高养蚕生产效益,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连片种植、规模发展”的思路,在全县12个乡镇70多个村,突出发展优质丰产杂交密植桑园。针对全县3万多亩老劣桑园的现状,采用垦复施肥、春伐扶壮、刷白除虫、嫁接改良等办法,加大老劣桑园改造力度,从今年起,用3年时间新建标准化桑园4万亩,每年改造低产桑园1万亩。
积极引导农民改变传统的养蚕习惯,认真推广以小蚕饲育箱和大蚕省力化蚕台应用为主的省力化养蚕新技术。采取连户供育和专业化供育的办法,全面普及小蚕共育和方格蔟具的应用,年发放50万片。加快蚕室建设,计划每年新建和改造标准化蚕室2000间。稳定蚕桑站和林业站队伍,加强县级催室建设,实行科技承包与住户指导相结合,建立起绩效挂钩的利益导向机制。
强养蚕技术培训,以县委党校和乡镇农业技校主、村培训阵地和电教手段,每年培训农村基层干部、蚕技人员和广大蚕农2万人次,努力使每一个养蚕户有1人能熟练掌握蚕桑先进实用技术。今年该县养蚕平均张产达到57斤,较以前总体增长了近10斤,产茧230万斤,实现产值2800多万元,成为为农民创收最多的单项产业。
抓龙头企业促进产业腾飞
蚕桑产业的突破发展必须要有龙头企业带动,否则,即使桑园规模起来了,也不见得能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白河县总结多年发展农村产业的经验,坚持把工作重点放在延长产业链条上,把组建“龙头”企业作为发展绿色产业的关键性环节,以工业理念谋划蚕桑产业发展,通过招商引资,汉中城固张骞缫丝厂投资1000多万元,新上6组自动缫丝机组,在白河县新建1个年产白丝200吨的缫丝厂。目前,该缫丝厂已于12月初建成试产。县上要求企业以“引导、规范、指导、服务”为宗旨,按照“公司+基地+农户+市场”的经营格局,最大限度地为蚕农提供包括科技推广、市场信息、物资供应、蚕茧销售在内的“一条龙”服务,让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和千家万户的小生产对接起来,解决了一家一户办不到、办不好的事情。
同时,将组建蚕桑专业合作社作为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推进蚕桑产业突破发展的重要措施,突出抓好蚕桑专业合作社组建工作,县委、县政府专门制发《关于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工作的实施意见》,依托农村经济能人养蚕大户和基层供销社,成功组建了白河县蚕桑专业合作总社,15个乡镇全部组建了专业合作社,48%的村建起了蚕桑协会,入社社员2100余人。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