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安康市人民政府 >县市区新闻>汉阴 > 正文内容

    绿叶银丝织蓝图——汉阴县发展蚕桑产业剖析

    作者:孙立柱 时间:2006-11-14 13:59 来源:汉阴县人民政府网站 字号: 打印

    2006年11月7日,随着主持人一声重槌敲响,汉阴县缫丝厂被安康巴山丝绢有限责任公司以915万元成功竞得,拍卖价格整整多出预期标底300万元。这个昔日县上领导心中的“烫手山芋”,在停产长达5年后又成为众人竞相追捧的对象。原来这是该县今年紧紧把握国家“东桑西移”战略和提出“加快蚕桑产业发展”目标后,全县蚕桑产业发展迎来又一春的真实写照。

    汉阴县委、县政府召开全委扩大会议,就如何实施蚕桑产业突破发展进行“破题”

    11月7日,汉阴县缫丝厂被安康巴山丝绢有限责任公司以915万元成功拍卖竞得


    现状:喜忧参半

    汉阴蚕桑产业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末,经历了20多年的风风雨雨,现已形成了较大的生产规模,并基本实现了生产加工一体化。全县现有桑园面积8万余亩,产茧量达到214万公斤,养蚕户达到2.4万户,养蚕发种达到5万余张,蚕桑产业已初步成为农业发展的主导产业。
    今年全县三季共发放蚕种50786张,与去年相比增加2734张,增幅12.7%;鲜茧(丝茧、种茧)总产量达31000担,全县蚕农收入首次达3200余万元,同比增长1300万元,增幅41%,创历史最高水平。广大蚕农栽桑养蚕积极性高,桑园面积得以巩固,种养大户激增。平梁镇蔡河村养蚕大户郭世翠喜滋滋地告诉笔者,她承包了21亩桑园,从2002年起,每年养蚕30多张,出售鲜茧2000斤左右,年收入近2万元。到2005年底,全村桑园面积达到410亩,增长173%;养蚕460张,户均近4张,增长142%;人均养蚕收入1368元,增长140%。
    在欣喜的同时,我们也看到,全县蚕桑产业化并没有完全形成,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之间矛盾日益突出,管理体制不完善、产业化程度不高、蚕农效益低仍是制约该县蚕桑产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在产业化建设上,既缺少能带动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同时,企业与蚕农利益关联度不强。在新技术的推广普及上,一般养蚕区普及率低,平均张种产量只有50斤左右,而在技术普及率高的涧池镇五坪村,张种产量可达90斤左右。 “茧价好都栽桑、茧价跌齐挖桑”,园基地不稳,桑树病虫害、农药污染等使该县蚕桑生产始终徘徊不前。因此——

    汉阴县委书记邵向农在田禾乡调研蚕桑产业发展情况

    汉阴县委副书记、代县长杜凤军、副县长朱宏伟深入基层调研蚕桑产业

    改革:势在必行

    面对现状,加快体制改革,推进蚕桑产业化经营成为该县农业产业化进程中最迫切的课题。一方面,蚕农希望能有效保护自己的利益,尽可能增加收入,并最大限度降低自然和市场的双重风险。另一方面,加工企业面临着我国从2005年1月1日起收烘加工市场全面放开带来的竞争压力,他们渴望得到充足的优质原料茧。而政府则希望通过改革,栽桑养蚕能成为蚕农增收致富、企业自我发展的内在需要。因此,在蚕农投入不足、单产不高、茧质偏差、技术普及不高的现状下,要使蚕桑大县变成蚕桑强县,改革势在必行。
    2003年3月县供销联社在平梁镇义河村开始了蚕桑专业合作社组建的试点工作。义河村当时有桑园150亩,有养蚕两张以上的户52户,养蚕190张,人均养蚕收入571元,县供销联社通过村级组织把喂养两张以上的养蚕户组织起来,为他们提供科技服务和市场信息,有计划地对桑园品种进行改良,建立优质高产桑园,推广养蚕新技术,提高养蚕科技含量,高于市价回收蚕农提供的蚕茧,实现了“企业+专业合作社+蚕农”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经过三年多的努力,到2005年底,全村桑园面积达到410亩,增长173%;养蚕户达到120户,增长131%;养蚕460张,户均近4张,增长142%;人均养蚕收入1368元,增长140%。义河村专业合作社的示范,带动了全县蚕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也有力推动了全县蚕桑产业发展。目前全县蚕桑专业合作社已发展到22个,社员达到2915户,占全县养蚕户的12%;年养蚕量达到12000张以上,户均4张以上,占全县养蚕发种量的24%,产茧量达到80万斤,实现养蚕收入600万元,户均养蚕收入2000元以上。
    实践证明,通过蚕桑专业合作社把企业和蚕农的利益有机地结合起来,是抵御蚕业风险、发挥两个积极性、实现产业稳定发展的核心所在,是农民增收、企业增效的关键所在。

    目标:蚕桑强县

    汉阴是安康传统的蚕桑大县,但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蚕桑强县。但该县发展蚕桑产业不仅具有得天独生厚的自然条件,而且有坚实的基础和优势。在整个蚕桑产业处于国家“东桑西移”布局大调整的关键时期,应该抓住机遇,六措并举,把承接蚕桑业转移与农业结构调整有机结合起来,使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实现从蚕桑生产大县向蚕桑强县的转变。

    公星村四组刘升斗的家人正忙于采摘秋季喂养的种茧


    抓种源。加强优质蚕种建设,大力开展优质高产蚕种研制、选育、试验,支持制种企业整合资源和技改扩能,使制种规模达到15万张以上。强基地。加强优质桑园建设,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连片栽植、规模发展”的思路,突出抓好12个蚕桑基地乡镇,100个专业村,1万个养蚕大户建设。加快陕桑305多倍体等新品种的普及推广,充分利用退耕还林政策,对群众积极性高、有条件的大村大组实行连片集中和统一规划,高标准建园。从2006年起,全县每年建设高致密植桑园2万亩以上,力争用5年时间,全县建成优质高产桑园10万亩以上。壮龙头。改造和重组现有茧丝加工龙头企业,加大对桑汁、桑枝和蚕茧加工副产品的开发力度,培育拉动能力大、市场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强服务。以推广优质蚕种、小蚕共育、省力化蚕台、优良簇具和多批次养蚕为重点,每年扶持推广小蚕共育2万张、省力化蚕台5000台、方格簇200万片,大力推广多批次养蚕,力争年发种6个批次以上,到2010年全县“蚕桑三项技术”普及率达到85%以上。创模式。积极探索“企业+协会+农户”、“公司+合作组织+基地”等多种经营模式,建立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专业协会与广大蚕农风险、利益共享的利益连接机制。增投入。每年筹措150万元建立蚕桑发展基金,重点用于蚕茧价格调剂(风险金)、“蚕桑三项技术推广”、强村大户培育,每年协调1000万元以上的信贷资金规模支持蚕桑产业发展。
    “实施蚕桑产业突破性发展,`十一五'末建成优质高产桑园10万亩、100个专业村、1万个养蚕大户、年养蚕达到15万张、产茧600万公斤、实现年产值2亿元以上”,一幅由绿叶蚕丝织就的宏伟蓝图正在汉阴悄然绘成。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责任编辑:ak_sjx内容纠错 关闭本页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切换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