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安康市人民政府 >县市区新闻>平利 > 正文内容

    知识“富脑” 科技“强身” 道德“润心”——平利精心培育新型农民纪实

    作者:胡才东 时间:2006-10-10 13:49 来源:平利县人民政府网站 字号: 打印

    金秋时节,平利县女娲山乡农民余祥根15亩地的木瓜卖了3万元,乐得他逢人就说:“过去不懂种植技术,不了解外面行情,满山遍野的木瓜自生自灭无人问;今年我们通过学政策、学技术、跑市场,这些木瓜变成了抢手的‘金蛋蛋’,真是托了新农村建设的福啊!”这是该县以“培养新农民,服务新农村”为目标,强力实施素质工程,培养造就出一批“有文化、讲诚信、懂技术、会经营”新型农民的缩影。
    培养善于管理、敢于创新的“带头人”。为把农村基层干部培养成新农村建设的带头人,平利以县委党校为阵地,以县领导、市县党校教员、县委宣传部、县委农工部等部门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人员为教学骨干,开办2年制村干部中专函授班,利用农闲时节组织全县村级党员干部集中学习党的政策法规、现代农业技术和市场经济等知识。学习期满,对考试成绩和平时考勤考核合格者,由县委党校统一颁发毕业证书,作为任用村干部的必备条件之一。同时,建立分级培训责任制,由县委培训村支部书记主任和产业大户,乡镇党委培训村两委委员,村党支部培训党员骨干,采取集中学理论、现场学典型等方法,提高村级干部整体素质。此外,建立村干部考察学习制度,通过组织人员外出学习、交流探讨,帮助村干部树立科学发展观、提高管理能力、强化责任意识。目前,全县190个村的“两委”成员率先垂范兴产业,82%的村组干部发展成各类产业大户,建立产业示范点(园)2651个,分别联系帮扶贫困群众3826户,成为推动新农村建设的“领头雁”。
    培养熟知政策、文明诚信的“文化人”。为引导农民学文化、美环境、弃陋习、讲诚信,该县以“三个进万家,争创文明生态村”活动为载体,定期组织宣讲团深入农村作形势教育和先进人物事迹报告,宣讲党的各项惠农政策,播撒文明新风,着力提高群众文化素质和文明程度。今年以来,全县深入农村宣讲189场次,受教育群众达5.2万人次,建成信用村101个,诚信农户20828个,146个村建立了村规民约,76个村建立了群众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和家庭教育协会。全县恢复建设乡镇文化站8个、村文化室22个,扶持组建农村茶艺队、锣鼓队、秧歌队、皮影戏队18支,定期开展读书比赛、文艺汇演等活动,让农民在劳动之余享受精神食粮,接受思想洗礼。同时,通过广泛开展“三下乡”活动和“十星级文明户”、“好婆婆”、“好媳妇”等评选活动,营造“除陋习、树新风;讲文明,重礼仪”的氛围,帮助群众时时处处以道德为“尺”,以文明为“镜”。
    培养崇尚科学、精通技术的“土专家”。该县充分发挥职业技术学校和农广校教学站的主体作用,围绕茶饮、畜牧、旅游等主导产业建设开设相应的专业培训班。针对农民居住分散、农活繁忙的实际,建立了村级技术培训学校,并通过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把科技培训课堂延伸到田间地头,使群众足不出户就能学习新理论、掌握新技术。今年以来,组织各类技术培训会350余场次,发放资料5万余份,培训农民近5万人,使每个农民掌握了一至两门实用技术,实现了由体力型向知识型、技能型的转变。同时,通过实施“强村大户”带动战略,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农民,县上从政策、技术、资金、信息等方面进行重点扶持,帮助其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取得新突破,带动周围群众运用科技兴产业,实现共同致富。长安镇中原村农民殷刚经过政府大力扶持,按照茶、文化、经营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投资200万元建起了“神草园”茶庄,发展绞股蓝观光产业园200亩,年产值突破150万元。看他种植“神草”发了财,全县近百户农民纷纷前来“取经”,仅两年时间便辐射带动全县发展绞股蓝1800亩。目前,全县先后有1415名农民获得农业专业技术职称,粮经作物良种普及率达100%,配套技术入户率达90%。按照“一村一品”产业发展模式,80%以上的村组建了产业技术协会,建成52个科技示范村。
    培养信息灵通、善于经营的“生意人”。随着绿色产业形成规模,该县通过领办、创办各类农村产业协会,建立农民自愿联合、互助服务、共同发展的产业化生产经营机制,积极组织鼓励那些头脑灵活、市场意识强的能人大户在农事之余从事营销行业,为农副产品流通开辟“绿色通道”。坚持优化服务、规范管理、精心扶持的原则,全县共组建茶叶、绞股蓝、中药材、畜牧、蚕桑、生漆等农民专业协会157个,发展会员4832人,形成了一支有组织、有分工、有协作,信息共享、利益共得的经纪人网络,建立了“龙头企业+协会+农户”、“专业市场+协会+农户”、“中介服务组织+农户”等多层次的协作关系,大力发展“订单”农业,有效提高了农民市场化、组织化程度,走出了一条产业发展、农民致富与协会党建互动的多赢之路。为实施茶饮产业率先突破,采取“公司+基地+协会”模式,全县成立了4个茶叶专业协会,培育出1000多个5亩以上的茶叶专业大户,形成了市场牵龙头,龙头联基地,基地带农户的订单产业格局,使16万农民种上了“放心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责任编辑:ak_sjx内容纠错 关闭本页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切换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