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泉县紧抓国家“东桑西移”发展战略机遇,着力构建以兴桑养蚕为主体的农村经济,以茧丝加工和副产品开发为骨干的工业体系,采取“五加法”破解蚕桑产业发展瓶颈,以此带动县域经济在全市率先突破发展。
一是“强村+大户”,壮大基地规模。以国道沿线和川道地区为重点,按照品种优先、适度加密、集中连片、技术配套的原则,建设一批千亩、百亩桑园和育苗基地,五年内基本实现国道沿线、川道地区全覆盖,全县丰产密植桑园面积达到10万亩,建成蚕桑专业村100个,培育年养蚕10张以上大户1万户。
二是“协会+农户”,提升组织化程度。鼓励龙头企业与乡镇村组建立专业合作组织和协会,发展订单农业,在市场准入的条件下建立或收购兼并标准化烘茧灶,通过提供服务建立稳固的茧区和原料供应基地,促使蚕农成为龙头企业的“第一车间”,增强蚕农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实现蚕农与龙头企业的双赢。
三是“政府+市场”,防范产业风险。县上设立蚕桑发展局,对整个蚕桑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实行统一管理,建立和完善新的管理运行体制和机制,改变蚕桑产业发展责任不清、多头管理的状况。建立蚕茧收购保护价制度和蚕桑产业发展风险基金,确保在市场低潮时期企业按保护价收购蚕茧,政府用风险基金给予补贴。
四是“开发+推介”,抢占市场份额。积极开发“雨花牌”蚕丝被、“金太阳牌”蚕公贡酒、桑枝食用菌等蚕桑副产品,延伸产业链条,创名优品牌,提高蚕桑产业的综合效益。加强对外宣传推介,积极策划举办蚕桑节,建设蚕桑博物馆、蚕桑科普教育基地、现代蚕桑技术成果展示基地,将蚕桑发展与旅游业发展结合起来,建成独具特色的蚕桑农家体验式旅游模式,使蚕桑产业向更高、更广的空间拓展。
五是“考评+奖惩”,用足用好政策。紧紧抓住东桑西移机遇,用足用好国家在西部地区建设优质茧丝基地的扶持政策,争取中省市更多的项目支持和资金扶持,同时制定蚕桑产业发展考评体系和奖补办法,捆绑新农村建设、农业综合开发、退耕还林、以工代赈等多方面项目资金,采取以奖代补政策,鼓励农民兴桑养蚕,在全县形成铺天盖地栽桑、家家户户养蚕的产业发展格局。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