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市移民局按照“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坚持“五个围绕”,自觉践行群众路线,争做移民贴心人。
围绕移民意愿做工作。坚持把移民需要不需要、愿意不愿意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充分尊重移民意愿的前提下有效开展工作。在推进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和新建在建水电站移民安置工作中,项目的立项、安置点的选址、搬迁补偿标准的确定及安置房出售价格的制定,这些并不是地方政府、移民部门、项目业主说了就算,都必须广泛征求移民群众意见,遵循他们的意愿。后期扶持项目的确定,移民干部首先要深入一线调查了解,掌握移民群众生活上、生产上的迫切需求,征求在实现持续稳定增收方面的愿望要求,根据移民群众的意愿和需要做好后期扶持项目立项工作;新建在建水电站移民安置点的选址及搬迁补偿标准、安置房出售价格的确认,也必须事先听取移民意见,了解他们的愿望和期待,不断对工作进行完善提高,最终在移民代表直接参与、并完全同意的前提下来确定。
围绕政策上项目。坚持把国务院《关于完善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的意见》(国发[2006]17号文件)和《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条例》(国务院471号令)作为开展水库移民工作的政策依据,根据政策确认的大中型水库(水电站)个数、农村水库移民人数、库区和安置区范围、扶持标准和扶持方式,计算出移民镇村年度扶持资金的多少,按照轻重缓急,从农田水利、生产道路、农电改造、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生产开发和科技培训等七大类中确定相应的帮扶项目,有效解决库区移民行路难、饮水难、子女上学难、看病难、用电难等突出问题,帮助水库移民掌握技术、发展产业、增加收入,逐步改善和提高他们的生存环境、生产条件及生活水平。今年,市移民局已向省移民办编制上报了全市水库移民后扶项目计划、中长期项目计划和小型水库后期扶助项目计划等几个计划,共上报七大类项目436个。
围绕规划定重点。坚持把《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规划》、省市《“十二五”建设规划》、《安康市关于走民生为本的循环发展之路 建设美丽富裕新安康的意见》、《安康市石紫岚沿江生态经济带建设规划》作为确定水库移民重点工作的主要依据和努力方向,提出了美丽库区、富裕库区、和谐库区、生态库区建设目标,先后启动实施了新建在建水电站移民安置区和安置点建设、移民综合开发重点镇和重点村建设、重点产业建设、移民民生工程建设等“四个重点建设”,努力打造一批功能齐全、配套完善、环境友好、方便生产生活的农村移民集中安置区、安置点和基础设施健全、服务功能齐备、生活居住环境优越、移民收入来源稳定的美丽集镇,大力发展以茶叶、渔业为主的重点产业,确保移民年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有效解决贫困移民的民生问题,使水库移民工作自觉顺应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成为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内容。
围绕民生下功夫。坚持把移民民生问题作为水库移民工作的重要内容,围绕移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积极与相关部门沟通合作,共同解决贫困移民的民生问题,促进水库移民均衡发展、和谐发展。通过与市委组织部、市教育局、市卫生局、市旅游局、市民政局、市文广局、市残联合作,解决库区连户路建设、受灾移民日常生活、贫困移民家庭大学新生入学、移民患重大疾病生活费用、移民农家乐及渔家乐升级改造、移民村文化活动室建设和残疾移民生活困难等一系列问题,用3-5年时间,基本消除库区移民中的绝对贫困户,有效解决贫困移民群体的衣食住行和稳定发展等各个方面的问题。截至目前,市移民局共投入民生工程建设资金600余万元,帮助近百名贫困移民子女圆了“大学梦”,在库区建连户路50余公里,扶持23户移民农家乐、渔家乐完成了升级改造,为87个移民村建起了文化活动室,为76名患重大疾病的贫困移民解决了相关费用。
围绕作风建机制。坚持把强化作风建设作为健全完善各项制度规定的关键,按照转变工作作风、规范工作行为、提高工作效率、加快工作落实的要求,积极建立健全科学有效、规范合理、便于操作、务实管用的配套制度和长效机制,用制度管人、靠制度管事。结合当前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市移民局已将制度建设责任落实到了人头,排出了具体时间表,重点在反对“四风”、狠刹“五股歪风”、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密切联系移民群众、强化工作落实、提高行政效能和加强机关管理等方面,及时修订完善公务接待、公务用车、差旅费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机关会议、联系群众、马上就办、工作问责、谈心谈话制度和八小时外监督机制、人文关怀机制等一系列符合实际、行之有效的工作制度和长效机制,进一步促进干部作风建设,努力打造一支政治可靠、作风优良、业务精湛、廉洁自律的移民干部队伍,为水库移民工作加快发展提供坚强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