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8月20日,全市九县一区的农业综合执法大队全部成立,如期完成农业部、省农业厅下达的加快推进农业综合执法的目标任务,实现县、区农业综合执法全覆盖,农业综合执法系统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由此再上了一个新台阶。
领导重视,部门配合。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氛围已经形成。安康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明显特点就是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年初召开专题视频会议,市政府与各县区政府签订了2014年农产品质量安全目标责任书,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农业综合执法工作责任落实到各县区、各部门,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提供了组织保证。市级层面原先有职能交叉或者模糊不清的,以局长办公会的形式,予以明确,关系已经理顺,部门之间配合默契。正在逐步形成“机构健全,保障有力”的局面。市上连续召开了四个会议,贯彻落实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会议精神,进一步夯实了部门之间各自的监管责任。同时,市财政每年预算20万元作为市级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经费,市编办以(2014)3号文件明确要求各县区规范县级和各乡镇机构,一个政府高度重视、部门积极配合、各方参与支持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良好氛围已经形成。
贯彻落实文件精神。落实《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意见》(陕政办法【2014】21号)文件精神。7月31日,市政府办公室结合实际制订了《安康市关于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意见》安政办(【2014】100号),意见明确了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制定了十条明确的工作要求以及保障措施,为我市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消除农产品质量安全安全隐患,全面推进农业标准化,提升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整体水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创新机制体制,重点突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制有所创新。结合安康实际,率先在提出“打建一个平台、堵住两个源头、抓好三项检测、落实四种制度、开展五项活动”的工作机制。三大类型的检测是个基础,四个制度是个抓手。五个专项活动涵盖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执法的各个环节。
强化培训,提升素质。多次组织执法骨干到山东、南京、郑州等地参加中、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及农业综合执法学习。市支队还分别在全市农技人员与各县区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主题培训,同时市县共累计对农资经营人员培训3000多人次。为进一步提升监管服务水平,提高农民群众对农业综合执法的满意度,市支队在全市聘请了20名行风监督管理员,为树立依法兴农的良好形象奠定了基础。
积极探索,标本兼治。一是市支队在“农药包装物回收”的做法,已在上次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会议上作了专题介绍,我市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提出“定点有偿回收”的办法,农药袋子、农药瓶子,分别作价,定点回收,这样既解决了面源污染问题,又间接地提高了农民防止农药残留污染的防范意识,最大限度地减少农业面源污染,这个工作今年在我市整市推进,已发展12个市级,20个县级回收点。二是摸索农资超市经营模式,以此形式规范农资门店行为,在农资超市内试点全市统一的农业投入品电子监管与信息服务平台。三是开展限用农药退市工作的调研,通过摸清全市限用农药用量现状,科学研判当前形式,做好限用农药退市工作的前期准备。
| 责任编辑:叶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