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镇坪县立足自身实际,努力在引才留才用才上进行积极实践和探索,明确大力引进紧缺人才、努力留住本土人才、用好用实现有人才三个方向,健全和完善人才保障机制,努力破解人才引进、留住和培养难的工作“瓶颈”。
以用为本,柔性引才,力破人才引进难
镇坪是山区小县,在人才引进工作中,立足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紧紧围绕药材、旅游、茶叶等特色产业,不求所有但求所用,采取项目合作、技术入股、短期服务等形式,以产业发展实现人才集聚,引进培养了一批高层次创新创业型科技人才和紧缺人才。一是紧紧依托全省唯一一所县级农科所服务药材产业。近年来,农科所的专技人员积极申报国家级药材项目2个,省级项目1个,项目资金650万元,培训药农6批12次。二是建立高山富硒茶产业联盟服务高山富硒茶产业。目前,联盟已拥有自主品牌“珺海”、“春曲真茗”,茶叶种类包括有机茶、仙眉、毛尖、红茶、陕南特炒和翠峰,已经获得“有机认证”和“QS”认证。一年多来,已帮助镇坪县申报成功国家级项目1个,省级项目3个,市级项目1个,成果转化1个,举办7期专题培训班,培训1100多人次,实现骨干茶农技能培训率达80%,良种普及率达100%,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75%。三是与西南大学教授紧密合作服务旅游产业。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促进院地、院企合作,着力打造飞渡峡景区和自然国心旅游品牌。四是用好“专家基层行”和“科技特派员”这两支特殊人才队伍。做到一个特技特派员带动一个产业发展,一批特派员带动一方经济基础发展。2009以来,通过科技特派员组织实施的科技示范推广项目,已完成项目投资439万元,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基地22个,促进了农民增收,提升了科技种植养殖水平。
明确重点,突出保障,力破人才留住难
对镇坪而言,211,985等重点高校毕业生是人才留住的重点对象。根据镇坪县大学生回乡工作不多,外地人才容易流失的实际,将重点高校毕业生列入高层次人才,并在引进、服务方面开通绿色通道,两年来,引进“一本”以上重点院校大学毕业17名。把大学村官作为新农村建设重点储备人才,在使用管理、教育培训、锻炼平台建设、保障机制上下功夫,引导大学生村官向新农村建设带头人转变、向致富能手转变、向社会管理人才转变,自2008年以来,全县已选聘6批共计63名优秀大学生到农村和社区工作,其中考入公务员11名,考入事业单位14人,自主创业3人,8人经群众推荐、组织考察提拔进入乡镇党政领导班子,目前在岗27人。首创大学生志愿服务基层计划,截至目前,共选聘大学生志愿者3批177名,分赴基层产业发展一线开展志愿服务。同时从建立人才资金、居住、长效保障机制入手,先行先试,打造人才发展平台。设立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开展优秀乡土人才、优秀教师(校长)、优秀医生(院长)等评选活动,奖励各类优秀人才。依托镇坪保障房建设,探索实施“人才安居”工程,优先解决本地无住房高层次人才住房问题,努力让在镇坪工作和创业的各类人才安居乐业。着眼长远,制定《2010-2020年人才发展规划》、《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健全一个既能充分发挥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决定作用,又能切实加强党和政府宏观管理人才职能作用的以用为本的人才体制机制。
分类管理,突出特色,力破人才培养难
始终遵循每类人才成长规律,从宏观入手,定标准建立“六类”人才库,并实行动态管理。从政策入手,反复调研和实践,积极稳妥地推进人才政策开放度,放宽“规制”,通过改革,凡是用人单位自己能解决的,交给用人单位,鼓励各用人单位优化各类人才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增强人才对单位的信任感、归属感和荣誉感。从协调入手,每年下达人才重点工程年度计划,区分每类人才工作特点,分类设置目标任务,将人才工作完成情况纳入班子考核重要指标体系,实行同步推动同步优化同步考核;从服务入手,坚持以使用促成长的原则,注重对人才的科学使用和系统培养,确保人才能在镇坪得到“二次成长”,根据人才的自身特点和实际表现,科学地进行职位调整,达到“人岗相配、人岗互促”的效果;积极开展了镇坪籍人才回乡创业工程,鼓励成功人士回乡创业,并在引进、服务方面开通“绿色通道”。近年来,镇坪籍成功人士回乡创业22人,创办经济实体27个,帮带培养本土人才1000余人;着力推进“乡土人才超市”和“师傅带徒弟”活动,选派150名优秀乡土人才和20多名“师傅”与300多名各行业后备人才结对子,以挖掘、继承、发扬各行业的专业技术和优秀技能为重点,紧密结合企事业单位的自主创新、技艺传承、提效革新等生产技术实际,“土洋结合”培养本土专业技能人才。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