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实施移民搬迁工作以来,紫阳县坚持“农民自愿、先易后难、突出重点、鼓励探索”四条基本原则,充分尊重群众意愿,从搬迁和安置难度小的地方开始实施,鼓励探索移民安置新途径、新方式,确保移民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蒿坪镇农民杨培军从高寒边远的黄泥槽搬迁到陈家沟集中安置小区后,在政府的帮助下,在老家搞起了山羊养殖。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现在已有山羊存栏119头,预计将要卖到10万元以上。目前,政府还在为他协调创业贷款,帮他扩大养殖规模,彻底解决他发展产业的后顾之忧。以前住在界岭镇双泉村五组炭洞子的杨联广,深山中的土坯房屋严重受损,在政府的帮扶下,去年搬迁到了界岭镇街道。35岁的杨联广早年在外打过工,积累了一定的经商头脑,在信用社贷款2万元,办起了养猪场,目前生猪存栏100头,规模还在不断壮大,每年收入已超过8万元。
按照“试点示范、积累经验、以点带面、整体推进”的思路,紫阳县重点抓好蒿坪镇双星村、双桥镇兰家坪、高桥镇裴坝村等10个安置规模较大、建设标准较高、示范作用较强的移民搬迁安置点。按照“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要求,结合全县大力实施的万亩茶园、千头畜牧养殖产业、万亩烤烟等经济产业项目,引导各移民户因地制宜发展经济林果、魔芋烤烟、水上养殖等产业,在移民安置区建成了1个县级现代工业示范园区,有效解决了移民户转移就业问题。同时,依托富硒品牌资源优势,狠抓农产品深加工和旅游配套服务项目建设,优先安排搬迁群众参加“雨露计划”、农民工返乡创业培训等,不断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及教育、医疗等条件,增加公益性岗位、加强就业指导。
截至目前,紫阳县避灾移民搬迁4945户19512人,建设56个集中安置小区,集中安置4123户,1.25万农村居民进城入镇,城镇化率提高到34%。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