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安康市人民政府 >县市区新闻>汉阴 > 正文内容

    汉阴:富路弯弯绕山梁

    作者:张龙斌 时间:2006-02-05 10:53 来源:汉阴县人民政府网站 字号: 打印

    汉阴县2005年农村经济发展回眸

    农业真难,农村真穷,农民真苦。深谙此情的汉阴县委、县政府心系农村、致力农村,将解决“三农”问题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腾出手脚,奋力开拓,让三山两川的农民在艰辛铺就的致富的“山道”上越走越远。

    解难题,农业基础条件显著增强
    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差,抗灾能力弱,生产生活环境恶劣一直是农业发展的难题,以至长期以来靠天吃饭的脆弱农业或增产不增收的被动局面难以改变。2005年,汉阴县委、县政府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中央1号文件精神,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大了农业投入,着力解决制约农业生产发展“瓶颈”的交通、水利问题,累计投资2100万元,先后完成14公里紫石油路工程、实施36公里汉漩油路改造及观酒路、汉双路、漩上路等7条60公里通乡公路提等改造,建成64座“便民桥”,完成5条22.3公里“通达”工程建设任务,公路通村率提高到96%,一大批“断头路”、“隔河路”得以接通。



    汉漩油路改造


    “两横两纵”的交通大动脉及覆盖全县18个乡镇178个村的公路网络,即使大山深处的山货得以顺利出行并源源不断地运往全国各地,也使致富的信息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涌进了山村和农庄,10余种农业机械化设备替代了千百年的锄耕肩扛,率先在川道、浅山区的12个乡镇推广;22项农业新技术的运用,彻底改变了传统农业靠天吃饭的弊端,农民真正感受到了高科技农业带来的实惠,尝到了增产又增收的喜悦和甜蜜。
    公路的畅通,出行的便利,使身居三山两川的农民如鱼得水,抢抓天时和地利,一座座徽式和欧式建筑拔地而起掩映在青山绿水间,12个扶贫重点村建设如期竣工,19个扶贫重点村建设同步启动,9个易地扶贫集中安置点的建成和生态移民的顺利实施,让500余户1985名祖祖辈辈居住在高山穷组、险山恶水间的农民过上了城镇人的生活。
    围绕“农”字做文章,侍农是农民的天职,从不赋闲的村民在川道河谷筑起一道道固洪大堤,以南干渠、西干渠为代表的数十条农业生产“命脉线”得以改造、加固、延伸,新修水窑1000口,新增蓄水3.2万方,完成7座库塘除险加固,极大地提高了灌溉、防洪、保护农田的能力。改造1万亩中低产田,新修人畜饮水工程22处,近万人饮水困难有效解决,全县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显著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大加强。2005年,农业总产值达到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838元,净增170元。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U型灌溉渠


    拔穷根,农业主导产业壮大发展
    农村穷,穷于没有稳定增收项目,穷于缺少强有力支撑的产业基础。该县县委、县政府认真总结多年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经验得失,响亮地提出“强牧、提桑、优粮、兴药、扩劳”产业发展思路。
    101名干部走出机关,进驻农村兴办畜牧龙头养殖企业、包抓重点养殖大户,28名县级领导挂乡镇联农户解决问题,示范带动、政策促动、市场驱动,红红火火的产业热潮助添了广大群众发展生猪产业的信心和热望,全县生猪饲养量和出栏量一路飙升至35.6万头和19.8万头,仅此一项人均增收84元,生猪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当家产业。


    生猪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当家产业


    加大技术改造和优良品种推广,在提高附加值和延长产业链条上下功夫。该县在完成现有老劣桑改造的基础上,积极推广养蚕“三项技术”,扩大果桑种植面积,新上桑果汁饮品加工项目,广大蚕农在养蚕增收的情况下再获高产果桑赢利的喜悦。
    积极兴建各种涉农龙头企业,以粮食深、精加工带动粮油生产,全县粮食播种面积达到40.5万亩,种植蔬菜7万亩,粮油总产分别达到11.59万吨和1.54万吨,蔬菜产量达9.56万吨,同比增长7.5%、16.6%和20%,以富硒菜油为代表的品牌产品远销省内外,精制大米、绿色蔬菜挺进超市,日益显现的优势产业着实让老百姓在奔富的路途上看到了希望。
    新药、扩劳,以板蓝根、黄精GAP种植园示范基地建设为切入点,带动全县中药材种植近万亩;以技能型劳务输出为主,全年共输出劳务人员6.76万人,创劳务收入4亿元,广大农民在换观念、学技术的同时,让自己的钱包不断地“鼓”了起来。


    农业机械收割给农民带来了实惠


    治苦病,科教文卫塑造新型农民
    农民苦,不仅苦于粗苯劣重的原始劳作累其筋骨,更是苦于精神生活的磨折伤其心志。知识的贫薄、信息的闭塞、技术的缺失、医疗保障的脆弱,是农民致愚致贫苦其终生的难事。该县县委、县政府在全力抓好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统筹推进农村科教、文化、卫生各项社会事业,让农民在全方位现代生活的“浸泡”下“拖胎换骨”,大步踏上信息时代的脚步。
    以“三下乡”、“阳光培训”、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劳动力转移培训活动为载体,农业、劳动、教育、文化、卫生、宣传等10余个部门联手,开展大规模农民技术培训,18个乡镇、178个村农技校常年开办实用技术讲座,21万余名农民更新知识、获取技能。


    爱心服务暖人心


    上辈人缺知少识的命运绝不能在下辈人身上重演。该县2004年顺利通过省政府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达标验收后,继续巩固成果,17所中小学寄宿制公寓顺利竣工,1.9万余名贫困学生得到了“两免一补”政策资助,城关、平梁等乡镇创市级教育强镇基本达到标准,中、小学入学率分别在99.5%和99.74%以上,农民子女上学难的问题得到解决。
    以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18个乡镇文化站恢复建站,文化部“送书下乡工程”将4500多册科技图书分发到10个乡镇、村组,投资210万元的县文化艺术中心顺利竣工使用,“三下乡”活动闹红广大城乡;在41个自然村实施“村村通”工程,使乡村电视覆盖人口24.4万人,覆盖率达94.56%;上七、观音河、三河等深山高岭村组移动电话和移动机塔的开通,移动通讯覆盖到南北两山大部分乡村,电话通村率达到98%,精彩时尚的现代生活着实让“山里人”过了“一把瘾”。
    加大医疗保障体系建设力度,努力解决老百姓“看病难”,全县公共卫生全部享受财政供给政策,以汉阳、漩涡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长足发展,村级卫生室功能进一步健全,村级卫生室普及率达92%以上。同时,采取县级医疗机构对口挂联乡镇、村级医疗机构,选派人员外出学习,强化了卫生从业人员的培训,县、乡、村三级医疗体系稳步发展,农民医疗状况显著改善,飞速发展的农村社会事业让26万余名农民逐步逃逸“苦海”跌进“密罐”。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责任编辑:李心怡内容纠错 关闭本页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切换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