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河县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劳动者素质、服务企业为宗旨,通过政府搭台,促使境内外企业和本地职业院校牵手联姻,学校根据企业需求“定制”人才,有效推进了企业技能人才培养工作,探索出了一条适应市场需求,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新路子。
政府引导,建立良好的工作运行机制。按照实现人才培养专业化、专业设置市场化、学校管理规范化、教学手段现代化的“四化”目标,将培养企业技能型实用人才和学生就业作为社会办学机构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实施“人人技能工程”,坚持“一个都不能少”,即不让一个未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不参加技能培训而随意注入社会,主动为企业培育各类人才。县劳务办经常奔赴北京、广东、深圳等发达地区对龙头企业进行实地考察,了解企业用工需求,推介本县育才成果。县上每年投入劳务培训基金300万元,用于学生学费补贴、职业教育阵地建设和实训设备购置。近年来,政府积极搭建校企合作桥梁,先后引导职教中心、金奇中等职业学校等与县内外200余家大中型企业建立密切合作关系,并签订合作协议1000余份,强化校企对实习学生的管理与培养合力,促进剩余劳动力就业率大幅度提升,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责任共担,互利双赢”的校企合作运行工作机制。
创新思路,优化人才培养模式。结合实际,探索出“113”人才培养模式,即围绕一个目标(培养企业第一线需要的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构建一个结构(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构建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建立三种方式(引企入校、工学交替,校企合作、定向培养,校企共建、习训结合),先后与江苏南京“喜之郎”集团公司、安康通用公司、十堰东风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县外102家大型企业建立工学交替、冠名式、订单式合作关系,着力解决学生实践能力不足、岗位不足、技能不足等突出问题。同时,紧跟市场需求,在搞好独立办学的同时,与省内外20余所学校签订了联合办学协议,实现“借船出海”、“借梯上楼”。2009年以来,共培训农村劳动力14210人次,外来务工人员1052人次,培训各类技能人才2000余人,其中直接选送到北京、珠海等地进行培训有400余人。
深化合作,努力实现校企共赢。坚持以用工为导向,完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对照国家实行的87个就业准入职业(工种),结合本地实际,不断拓展职业技能鉴定范围,开展等级职业资格鉴定,引导技能人才向高端发展,形成初、中、高级比例科学的技能人才梯队次队伍。探索建立企业实训基地,大力推行订单培养方式,实施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输送,积极为项目企业提供技能型人才培养服务。针对企业行业对人才的数量与质量要求,及时调整工种设置,合理开发专业课程,设置机械加工、数控加工技术、电子应用技术、计算机应用、酒店服务等15个专业。围绕“统筹城乡发展、实施全民创业”的主题,探索完善创业培训、创业指导、跟踪扶持“三位一体”的服务机制,将县内神达、俊达汽车有限公司及珠江大酒店等6家规模以上的企业300余名员工培训全程引入学校,学校免费为企业提供场地、设备和师资,促进校企之间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通过面向市场设专业,面向企业育人才,让学生与就业岗位“零距离”接触,促使招生与招工同步,教学与生产同步,实习与就业联体,实现校企“供销对路”,合作“双赢”。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