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安康市人民政府 >县市区新闻>平利 > 正文内容

    菜农的“守护神”

    作者:崔世耀 陈力 时间:2019-09-02 08:36 来源:平利县 字号: 打印

      中午快下班的时候,平利县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李世斌忙完手头上的工作后,坐车来到长安镇中坝村的蔬菜大棚。一有时间就到菜地看看,和菜农们聊一聊,已成为了他多年来的习惯。要跨过一道水渠时,走在前面的菜农凌满成知道他左腿装的是义肢,关切地回头说:“李(农艺)师,我来拉你!”“不用呢,你支撑下我就行。”李世斌边回应边把手搭在凌满成的肩上,腿慢慢地移过了水渠。
      坝河流经平利县城一个叫作马龙潭的地方,陡生眷顾之意,一个大转弯,绕出了一大片好菜地,成为县城人民的“菜篮子”。李世斌就出生在这附近,家有几亩河滩地,从小就跟着父辈种瓜栽豆,侍弄果蔬,练得了一手种地的好手艺。父亲看在眼里、乐在心里,认为家里后继有人,让李世斌承袭侍奉好自家这一亩三分地,过上如同坝河水一样波澜不惊的生活。可李世斌人小志大,白天种地,晚上看书,勤耕苦读,一直想跨出“山门”。通过努力李世斌得以在杨凌求学深造,1993年,大专毕业后本可留在大城市工作的他,却带着感恩和梦想回到了家乡,自愿分配到平利县农技站工作,成为单位里第一个大学生。
      “种菜如绣花,三年难入门。”全县百余名农技干部,熟悉种菜的几乎没有,这个重担只能李世斌一肩挑。技术指导、资金筹措、任务落实,都得靠他亲力亲为,天天起早贪黑,还是分身乏术,于是就动员妻子和熟悉种菜的亲友帮忙,把单位的事当作家里的事做,把农民的事当作自己的事干。加之蔬菜技术更新快,他每年都要自费到外地学习新技术,引进新品种。为了减少农民损失,引进的新品种、新技术都先在自家菜地试验,成功后再推广。为了使菜农能在新建基地里尝到甜头,长久坚持发展下去,到了蔬菜滞销季节,他积极为菜农联系市场销路,一步步帮助他们完成了由粮农到菜农的角色转换。
      近年来,随着城镇建设步伐的加快,平利城郊蔬菜种植发展过程中的人多地少矛盾日益突出,李世斌积极探索以发展塑料大棚简易保护地时令蔬菜栽培为主的种植模式,通过精耕细作、合理倒茬提高单产,不但保证了蔬菜市场的供应,还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亩产值达到3万元左右。特别是黄瓜种植,他积极探索推广春大棚黄瓜生产管理新技术,采用地热线营养钵育苗解决育苗率低的难题,使用平衡施肥技术和生长调节剂,促使黄瓜根系发达,运用黑色地膜全覆盖和膜下滴灌系统,降低棚内适度、增加地湿,减少病虫发生、节省除草用工,使用绑头器降低劳动成本和强度,大大提升工效。通过科学管理延长采摘时间一个月左右,亩产稳定在6000至8000千克。据此撰写的论文《平利县春黄瓜——夏秋莴笋——越冬芹菜一年三茬高产栽培技术》《春大棚黄瓜生产管理新技术》《平利县春大棚黄瓜地热线育苗技术》先后在《蔬菜》《长江蔬菜》等学术期刊发表,技术得以广泛推广。
      好人多磨难。李世斌在一次下乡途中摔伤了左腿,当时由于工作忙没有入院检查,贴了张膏药后就没再留意。2011年伤情突然恶化,只能作截肢手术。这对于事业正旺、人生正盛的他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很多农民都无法相信,纷纷来到病床前泣不成声。灾难没有击垮李世斌,手术正值春季,他放心不下生产,躺在病床上咬着牙给农户打电话,询问种植情况,叮咛技术要点,就这样搭起了病床上的临时“技术服务台”,电话铃声经常响个不停,通话双方都饱含泪水。术后他装上了义肢,通过强化锻炼,勉强能站立行走,单位安排他休养,他坚持和别人一样上班下乡。从此平利的村村峁峁,总有一位步履蹒跚的中年汉子,拖着义肢守在田间地头,指导农户建棚建园、发展生产,把丰收的欢笑留给了农民,却把彻骨的疼痛留给了自己。
      长安镇中坝村是目前全县第二大蔬菜基地,但过去这里是一片乱泥田,在李世斌的指导下,通过近20年的发展,从竹架棚到水泥棚,再到钢管棚,农民也从土坯房搬进了砖瓦房,再住进了小洋楼。边远高山区八仙镇为解决吃菜难问题,为农户建好了20余亩大棚,可是农户不愿种菜,进驻了几批技术员都被“赶”了出来。李世斌知道情况后,主动请缨入户动员,承诺包技术、包产量、包效益,并带着伤残身体为农户调种苗、作示范,当年每个大棚平均效益超过3万元,农户个个喜笑颜开。大学生李伟“不当白领回乡种菜”的事迹登上了《人民日报》,可是李伟最感激的还是李世斌,因为他的一招一式都是李世斌教的,从种到收,再到销售,手把手地带、一对一地教。返乡青年庞正江,投资百万发展设施农业,他一时一刻都离不开李世斌,从棚室建设到土壤改良,从标准化种植再到有机质袋栽,一步一步都是李世斌带着往前走的。
      付出终有回报。1994年至2000年,李世斌包抓的平利县长安镇农业科技示范工作一花独放,一跃成为省级农业科技示范镇;1997至2001年,他承担了全县杂交油菜制种基地建设任务,年年种子产量和质量都是全省最好水平,被命名为省级免检基地;2003年,他到海拔1000多米的高山开展中药材课题研究,让消弭了近40年的平利地道名贵药材八仙党参重现光彩;2004年,他组织推广新型沼气建设,工作名列前茅,使平利县获得“全省农村能源建设工作先进县”称号;2012年他主持完成的测土配方施肥项目,高分通过省农业厅验收;2013年他主持完成的“设施蔬菜栽培技术研究与推广”项目,获安康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他数十次荣获省市县先进个人、先进科技工作者、优秀科技特派员称号,被聘为全县蔬菜产业首席专家,被评选为“中国好人榜”敬业奉献好人和安康市道德模范。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责任编辑:张子怡内容纠错 关闭本页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切换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