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安康市人民政府 >县市区新闻>岚皋 > 正文内容

    文化“软实力”铸造经济“硬支撑”

    ——岚皋以文化引领经济转型发展探秘

    作者:陈磊 泽练 时间:2011-03-30 09:36 来源:本站原创 字号: 打印

      普及岚皋民歌民舞、征集南宫山景区主题歌、创编岚河风情音乐剧《南宫山之恋》……围绕旅游发展,岚皋打出一套套文化组合拳,实现了从“灰姑娘”向“俏公主”的完美嬗变。
      近年来,岚皋把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与地域文化品牌建设结合起来统筹推进,做好文化与旅游融合这篇大文章,文化“软实力”逐步演变为经济发展“硬支撑”。
    解密地域文化发展之道,岚皋实践亦然成为最生动的注脚。

    困惑:文化潜藏动能难释放

      岚皋历史文化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其中仰韶文化遗址、南宫山古生代火山喷发流迹、第四纪冰川遗迹、莲花寺弘一大仙百年不腐肉身等极具科考价值。更有周氏武学馆、禁赌碑等263处文物古迹和非物质保护遗产,其中9处省级、5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个省级、6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翻开史书,《水经注》中有“岚谷”的记载,《大清一统志》中有“岚河”的描述,画家甘棠曾用“神笔”为慈禧太后的紫光阁作画,名扬京师……
      岚皋还是个旅游资源大县,在195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聚集着南宫山、千层河、神河源等五大景区230多个景点,如此高密度的景点分布在全国都很少见。
      这就是岚皋,一个历史悠久、人文深厚、美景荟萃的山区县。岚皋人为之自豪,也为之困惑。
      进入本世纪初年,旅游开发风生水起,岚皋借道山水求突破,把旅游作为兴县富民之大业强势推进。旅游产业本该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但岚皋人尴尬地发现,与西安的古迹旅游、杭州的休闲旅游、河南的宗教旅游相比,无论名气、人气还是财气,都相差甚远,丰富的旅游资源并没带来预期的收益。
      加上南水北调工程实施后,岚皋被确定为中线工程重点水源涵养区,国家主体动能限制开发,岚皋面临着区域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重压力。长期以来,全县经济总量和人均GDP 在安康一直在全市中游徘徊,加快发展举步维艰。
      再看看岚皋的魔芋产业,全县每年种植面积都在7万亩以上,产量6万余吨,80%的农户都在与魔芋“打交道”,被誉为“中国魔芋之乡”。如此规模的原材料,岚皋的加工企业却难以突破小作坊的限制,难以走向市场化、产业化,生产出的产品虽货真价实,顾客却少有问津。
      不过,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岚皋人发现,文化在经济发展中的引领和推动作用越发凸显,同是一袋魔芋干,大企业按照统一品牌统一包装设计后,价格就翻了十几倍甚至几十倍。对此,岚皋民富魔芋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吴民富深有感慨,缺乏文化设计作支撑,小作坊卖的只是廉价的劳动力。
    是什么原因在制约发展的步伐?岚皋的决策层经过调研认为,文化的滞后牵制着岚皋加快发展的步伐,岚皋要发展,必须努力增加产业、产品的文化元素和文化特色,把文化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推进力量。

    突破:文化围绕旅游创特色

      如何启动文化引擎?是摆在决策者面前的一道重要课题。
      在全县将旅游产业作为“一号工程”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进程中,岚皋探索出了“十个围绕抓旅游”工作模式,其中之一便是“文化围绕旅游创特色”。突破口找到了,岚皋文化与旅游大融合、大发展的时代开始到来。
      硬件是基础。岚皋想方设法,通过“拨”、“换”、“投”、“捐”等多方方式,三年累计筹资1600余万元,用于文化中心、体育场、展览馆、乡镇文化站、农家书屋、广播电视“村村通”等文化设施建    设。基础平台的有序搭建直接催生了地域文化的繁荣发展。如今,不管置身于城镇,还是乡村,各种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文化活动接二连三,不仅有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有时代文化的结晶。
      歌。岚皋人勤劳智慧,在劳作中创作了大量以名山胜水和民俗物产为题的民间歌谣。岚皋将这些歌谣进行整理,开办培训班,掀起民歌热。去年,又邀请名家大腕量身打造了《神奇美丽南宫山》和《如诗如画南宫山》两首南宫山主题歌,首唱亮相“9.27”世界旅游日陕西主会场庆典活动。人们在传唱这些歌曲时,也将“南宫山”深深印在了心里,南宫山盛名正伴着歌声荡漾秦巴山水,誉满西北大地。
      舞。民间舞蹈同样是岚皋民俗文化的瑰宝。自2009年开始,岚皋在全县启动实施了民歌民舞“五进”活动,以“打造欢乐城乡”为目标,先后培训近千名干部群众,传唱百余首岚皋民歌,推广数十套岚皋民舞,让民歌民舞进机关、进社区、进校园、进乡村、进景区。如今,千人集体跳民舞活动已经成为岚皋旅游的独特品牌,每晚七至九点,各大广场旋律悠扬,舞步翩翩,游客既可观赏,又可参与,好不热闹。
      剧。为提高岚河文化的影响力,岚皋历时三年,精心创编了岚河风情音乐剧《南宫山之恋》,并在“9.27”世界旅游日陕西南宫山主会场庆典活动中作为接待晚会成功演出,民俗之浓厚,场景之盛大,音律之婉约,无不拍案叫绝,成为岚皋对外开放的又一张靓丽的文化名片。同时,电视剧《南宫山传奇》正在酝酿筹备中。
      书。为了让优秀的民间文化和主流文化得到传承发扬,岚皋先后编辑出版了《岚皋记游》、《岚皋民间歌谣》、《岚皋民间传说》、《岚河两岸披锦绣》等8卷本土旅游文化丛书。同时,每年变换内容和形式,推动实施“五个一”文化工程,先后推出了一本旅游地图、一本旅游宣传折页、一本风光画册、一张风光碟、一本生态旅游导游词、一台地方小戏、一首岚皋风光主题曲等。凝聚着岚皋文化人汗水和智慧的文艺精品,不仅带给人们美好的艺术享受,也成为了对外宣传推介岚皋形象的又一重要载体。
      展。主动出击参加各种展览、展示、节会和重大外宣活动,先后在西安、咸阳、安康等地制作投放了大型旅游形象宣传牌500余块,精心制作3套300余块国际标准旅游宣传展板并在西洽会、省市机关、大专院校等地展出。在中省主流媒体刊播岚皋专题新闻500余件,在市级媒体发稿1300余件。举办大型文艺活动42场、校园文艺活动31场,参加省市部门汇报演出30余场,开展专题文艺活动45场次。
      赛。“南宫山”杯全国诗歌大赛、“勇者无畏”岚河汽车越野赛、2010“世界时尚小姐”走进岚皋、“神奇南宫山”全国风光摄影大展、“蓝天杯”足球邀请赛、岚皋民歌民舞大赛、岚皋旅游形象大使选拔赛……近年来,岚皋先后组织举办20余项高端赛事活动,在三秦大地掀起了一浪高过一浪的“岚皋热”,为岚皋突破发展营造了良好的人文环境,同时也为岚皋旅游积聚了人气,注入了活力。

    答卷:文化助力经济快发展

      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岚皋围绕文化“出特色”,舍得投入,每年近千万。这些大手笔的投入虽不像项目建设短期就可见效,却成为助推岚皋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基石。
      随着“神奇岚皋、秦巴画廊”品牌的不断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客商把资金投向岚皋,近三年,累计引进外资逾30亿元,一批涉及旅游资源开发和农产品加工的企业如雨后春笋涌现在岚皋城乡。为迅速提升这些  企业产品的市场价值,县上实行统一品牌、统一宣传,集中力量打造“南宫山”品牌。
      岚皋绿茶资源丰富,长期以来各茶厂各自为战,恶性竞争,效益每况愈下。龙头企业龙安茶园实业有限公司成立后,先后并购全县50余家小作坊,公司从茶园建设、茶叶采摘、精工制作到品牌营销,实行全程把脉,在产品中注入“南宫山”品牌的文化元素,经济效益是之前的数十倍,年销售收入近500万元。目前,全县已形成了南宫山雪魔芋、南宫山豆腐乳、南宫山特色杂粮等岚皋“十大旅游商品”体系。
      有独特的地方文化作支撑,岚皋旅游商品迅速走出了一条“工艺产品日用化,日用产品工艺化”的发展之路,实现了从加工向设计转变,从卖产品向卖文化转变,从制造经济向创意经济转变的三大变革,从而彻底改变了以往“一等商品,二等造型包装,三等价格”的状态,大大提高了旅游商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传统工艺产业也借文化升级实现了转型,岚皋木雕、刺绣、藤编、晓道竹马小戏等传统技艺通过与市场结盟获得了新生。与此同时,随着文化产业政策的进一步完善,民资兴办的文化产业开始活跃在岚皋城乡大地。目前,岚皋共有酒吧、茶楼、歌舞厅、印刷复制等企业近百家,文化产业成为岚皋经济一个新的增长点。
      在旅游产业的最末梢,成千上万的农民也借道旅游实现了就地增收。随着旅游商品的走俏,魔芋的价格从原来每市斤不足1元涨到2元。蔺河乡依托独有的地理条件大力发展魔芋产业,仅此一项,每年每户增收5000元。南宫山脚下溢河乡,农户就地取材发展农家乐,家家都盖起了小洋楼。
      岚皋的人文优势已经不仅是一种资源优势,更是一种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尤其是生态旅游一路领先,2010年岚皋游客接待量首次突破200万大关,达到208.4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8.9亿元,同比增长104%、118%。旅游带动全县30%以上的农民由单纯的农业生产转向间接参与旅游经营服务,农民群众在旅游产业中实现人均增收1850元。
      生态旅游的率先突破,带动全县经济社会实现大跨越,大发展。2010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16.3亿元,同比增长16%,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1亿元,同比增长31%,财政总收入1.28亿元,同比增长16%,农民人均纯收入3820元,增长17.9%。

    启示:续写文旅融合大文章

      短短几年,岚皋实现了从单纯抓旅游到推进旅游与文化交相辉映,再到拉动经济增长的跨越,赢得了外界的认可和赞誉:“中国最美的小城”、“最具自然和谐的十个小城”、“生态旅游最佳的地方”等数十项殊荣接踵而至。
      推进文化与旅游互融共进,既是文化与旅游的本质属性所需,也是世界旅游发展大趋势和国内外许多文化旅游发达地区的成功做法。岚皋丰富的旅游和文化资源禀赋,注定了两大产业的紧密结合、互动发展有着广阔的前景和巨大的潜力,但客观地讲,岚皋旅游和文化的融合才刚刚起步,在未来发展道路上,还面临着诸多难题尚待破解。
      关于民俗文化品牌。“民歌民舞五进”工程的实施,让沉寂多时的岚皋民间歌舞重现光彩,激活了群众的文化细胞。但从旅游文化的角度讲,目前还停留在老百姓自娱自乐的层面上,游客难以置身其中。云南石林景区的撒尼族歌舞,配以手工织布、水车提水等特殊场景,总让游客记忆犹新。如何让岚皋深厚的民俗文化底蕴与独具特色的自然风光高度融合,浑然一体,相得益彰,就得进一步突出特色,形成品牌,让岚皋民歌民舞成为游客可品尝的一碟“小菜”,让游客在回味中萌生“再来一次”的冲动。
      关于市场化运作。岚河风情音乐剧《南宫山之恋》在9.27世界旅游日陕西主会场活动接待晚会首次亮相后,作为接待晚会演出三场后就再没登台。可惜的是,这样一台大手笔的好戏却不能走进大众视野,获得预期收益。丽江景区每晚推出舞蹈诗画《丽水金沙》,吸引着千千万万的游客,成为人们探寻民族文化的一方圣土。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地域的东西不是没有前景,而是缺乏市场化运作,而一旦离开市场,再好的演出也无法获得效益。
      关于专业人才培养。旅游产业是典型的人才密集型产业。岚皋的旅游产业目前尚处在培育阶段,需要各种层次的专业人才,尤其是高素质的市场营销策划人员、导游人员以及民间艺人。为此,县上已做了一些努力,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远远不够。在此基础上,可通过成立作家协会、音乐协会、摄影家协会、书画协会等相关专业组织发现和培养文艺人才,并通过开展寻访民间文艺、民风民俗、民间绝技等传人、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方式,搭建民俗文化传承和创新的舞台,使民俗文化与旅游产业深度结合、互动发展。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责任编辑:殷乔伊内容纠错 关闭本页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切换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