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山区市,破解山地危居才能治久安,但这个问题的关键点在于统筹城城乡,实现从农民变向市民的转变。这也是发展农业,富裕农民,繁荣农村经济的有效途径。
山地危居的原因分析
我市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内陆山区,全市土地总面积3529万亩,人均13.68亩,其中宜林宜药荒山坡地680多万亩。森林面积1761万亩,森林覆盖率50.2%.;山地占全市耕地总面积的92.5%,丘陵占5.7%,川道平坝仅占1.8%。荒山面积91691公顷、水域面积39861公顷,群山环抱中有石泉、池河、汉阴、恒口等山间盆地。长江最大支流汉江横贯全境340公里,秦岭、巴山和汉江构成“两山夹一川”的地理地貌,加之全市年年都发生旱、涝、风、雹、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这种市情决定山地危居的现状:
洪涝灾害造成危居。安康的雨涝、洪灾多因连阴雨和暴雨所致,这是造成危居的主要杀手。安康地区每年连阴雨从3月至10月,常伴有多次数暴雨、狂风、冰雹,易成涝灾造成危居。1998年7月12日,汉滨区茨沟、东镇三小时降雨达156.9毫米,致使两个乡镇上万人受灾,倒塌房屋8000余间。
泥石流灾害造成危居。泥石流是地质不良、地形陡峻、降水量大和人类不合理经济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也是一种灾害性的地貌形成过程。安康市有暴雨型和滑坡型, 2010年7月16日至24日,两轮大范围、高强度、长时间的特大暴雨造成山洪、泥石流和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在我市范围内全面发生,全市十县区168个乡镇155万人受灾,其中重灾乡镇30个,紧急转移群众58万人,安置受灾群众49.4万人,因灾死亡63人,失踪119人。
群众经济薄弱造成危居。我市10个县区中有8个是国定贫困县,剩下的2个是省定贫困县,有1180个扶贫重点村和131个特困村。面对贫困,生活在这些村的人,只能世代穷居于此,温饱都无法保证,维修、加固“安居”更是他们遥不可及的奢望。还存在故土难离的保守思想、住房选址自身漏洞、住房年久失修、住房设计不科学、住房建设质量不合格,以及部分农民存在等帮建、靠政府、要支持的“等靠要”多种原因中造成或者形成危居。
破解山地危居的思路
强化领导,形成合力。破解山地危居涉及面广,困难最大,问题很多,各级政府务必强化统一领导,协调部门行动,各司其职,服从大局,围绕破解山地危居,消除举措阻力,加大举措推力,形成举措合力。还要适时调整城镇行政区划,构建城镇可持续发展的行政体制,促进中心城市与周边城镇统一规划、一体化发展。依托交通干线和地缘优势加快大城市建设,推进中小城市和重点镇建设,加快城镇经济发展和人口聚集。
三个定居,深挖潜力。破解山地危居没有一蹴而就的渠道,必须多层次、全方位进行、高速度推进。全市总体上应坚持从城镇到城市定居并举,充分利用我市外出务工、创业人员的资金优势,鼓励他们在外省、外市安家定居;从集镇到城镇定居,有条件的集镇农民到县城、市区、省城定居;从高山到低山定居,依据政策推动,从高山到平集镇院落,从两山到川道的搬迁格局。通过把政府补助、农民自筹、社会帮助、信贷支持结合起来,按照避开滑坡、避开洪水、避开泥石流、高于防洪警戒线的“三避一高”原则进行规划,全市处于高山、深沟、低洼地、河沟旁、滑坡点等危险地带的危居,通过集中安置、进城居住、入镇居住、分散建房、购置农房、投亲靠友等办法解决危居的农户,执行好财政支持政策、税收优惠政策、金融扶持政策、土地保障政策、税费减免政策、就业援助政策,坚持集中安置和分散建房相结合,加快推进农民安居建房,统筹城乡发展。
多管齐下,扩大流量。围绕扩大破解山地危居需求拉力、增大有效供给推力、减少统筹城乡发展阻力,多管齐下,增强破解山地危居的合力。各级各部门必须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实行一把手总负责,要充分发挥市上对口帮扶部门的包联作用。一是下决心“拔穷根”,研究小村撤并。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总体要求,本着“撤并自然村、壮大中心村、建设小城镇”的村镇建设工作思路,引导偏、小、穷30户以下的自然村向中心村和小城镇撤并,采取政府出资,农民出工出劳的方式,新建新型移民小区,对自然条件恶劣的自然村实施整体搬迁,将其彻底“拔穷根”。二是立足节能环保,探索新型节能住宅建设,降低建房成本,摸索农民在城郊自由建房。三是面向城镇化,引导闲散农户集资建房。按照城镇化方向,并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和要求,采取奖励政策,免费设计,免收各种规费和建安税的政策,建设农民集资楼。
统筹兼顾,相互促进。破解山地危居只有紧紧围绕农村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农民居民化三大历史性课题,统筹兼顾,相互促进,才能完成破解山地危居的历史性任务。加强山地危居农民教育培训的前瞻性和预见性,不断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和技术水平,既要做大做强中心城市,努力提升大城市的竞争力,又要从进城农民竞争力较低的现实出发,大力发展县域城镇,提供廉价的住宅和完善的医疗教育服务等,逐步改变城乡二元分割体制,在人口管理、市场建设、资金投入、社会保障等方面逐步实行城乡一体化,加快建设城乡互联互通的就业供求信息网络,完善职业技能培训机制,增强农民向市民转换能力。
城乡发展,政策推动。在推动农民进城定居的工作中,部分干部还存在求稳怕乱、怕担风险的问题,一些农民群众也还存在“固守田园”、“顾盼犹豫”、“不愿不敢”的问题。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部署,生态环境建设项目的倾斜支持,从根本上解决“山地危居”政策的制定实施;《陕南循环经济产业发展规划》颁布,月河川道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实验区和安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设立,鼓励农民进城居住政策的出台等,都为安康破解山地危居带来了大好机遇。
破解山地危居的举措
抓培训,统筹行政资源。大力开展技能培训,是破解山地危居的就业支撑。从安康统筹城乡发展的迫切要求看,配置资源还未能真正成为市场的主要手段,配套改革仍不到位,行政推动机制也不够健全,生产要素还没有在城乡市场自由流动起来。围绕就业需求,各培训机构对进入城镇农民实行全免费全覆盖的“素质+技能+创业”订单培训,将招生重点确定为应届初、高中未升入上一级学校的毕业生,同时积极和农业、教育、扶贫等有培训任务的部门协调联系,建立技能培训联席会议制度,搭建沟通、协调、合作平台,为全市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突破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抓管理,统筹就业资源。建立政府引导就业机制,做好进城农民就业创业和企业招工用工的对接服务,是破解山地危居的群众基础。在分配培训计划时,做到统筹城乡就业,注重探索“校企、校校”联合办学思路,侧重引导农民在国内外、省内外、市内外实现就业,加重本地创业与异地创业的份额,确保专业设置、培训计划、就业需求满足市场,创安康优秀劳务品牌,打造安康特色劳务经济。
抓劳务,统筹服务资源。加大劳务输出的力度,推动劳务转移的强度,加快农民向市民转变的速度,是破解山地危居的重要行动。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以建立 “两免一补”为基础的政府与社会相结合的助学体系,采取政府补助、社会救助、助学贷款等方式,确保学生安心就读学技术、用心研读学专业、苦心钻读学经营,为造就一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创业型农民服务。各培训机构在转移安置相对集中的城市统一设劳务办事处,加强转移就业学员的跟踪服务,定期回访工资、福利、劳保等情况,真正实现高比例输出、高比例稳定、高工资收入。
抓产业,统筹创业资源。促进产业规模经营,加速产业集中发展,推动农民就业转移,实现全民创业,是破解山地危居的有效举措。作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应该为统筹城乡发展引进人才、培养人才、造就人才而做好服务。按照“资源统筹、园区承载、龙头引领、集群推进、循环利用”的新型工业发展思路,特别是转型升级后的安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各县区相继建设的工业园区,必将成为富硒食品、生物医药、新型材料、特色服务等特色产业集中区,引领安康突破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抓定居,统筹城镇资源。统筹城乡发展,是破解山地危居的推动力量。破解山地危居要符合安康资源相对分散的实际,分层布局、聚集人口的“中心城市、小城镇和农村新社区”的城乡建设体系基本形成,城镇规模日益扩大,城镇功能逐步配套,人居环境不断改善。同时,各地蓬勃兴起的农村新社区建设,为人口就地集中布局、实现农村城市化创造了新载体。各县区陆续开展试点,向进城农民提供同等的社保、医疗、教育、就业等公共服务,确保进城农民“失地不失利、失地不失权、失地不失业”。
抓保障,统筹增收资源。强有力的社会保障,是破解山地危居的治本之策。安康的产业发展长期处在整体不强,农业十分脆弱、工业不够强壮、服务业不旺盛,尤其是三次产业不衔接、不配套的突出问题,制约着安康的社会保障制度的落实。要按照一、二、三产互为基础、互为条件、融合发展的思路,以工业园区为载体、以支柱产业为依托,坚持“对外招引、对内培植”,兴办大企业,建设大园区,培育大产业,带动“百千万”工程,走企业带产业、产业连城乡、发展富居民的路子,从而增加全市财政收入,加大对公益性岗位的开发和利用,社会保障机制的建立和投入,让农民进城后“有事干、稳得住、能安心”,为统筹城乡发展作出贡献。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