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安康市人民政府 >媒体关注 > 正文内容

    青山绿水“富”岚皋

    作者:杨雁斌 林琳 陈磊 王兴波 苏云 时间:2010-09-27 17:07 来源:陕西日报 字号: 打印

           一个秦巴深处的国定贫困县,年接待游客从2005年的12万跃升到2009年的102万,四年间增长近10倍,全国二十多个省区市的游客不远千里,纷至沓来。
           岚皋,从默默无闻到声名鹊起,强势崛起的背后是探索的艰辛和成长的苦旅。

                  经营山水,生态旅游造就“绿色GDP”

           岚皋境内植被丰茂,山水妖娆。上世纪90年代中期,苦于致富无路,急待脱贫的人们只好向山要“钱”,砍树“卖棒棒”。年复一年的砍伐,山渐秃,水渐少,地质灾害明显增多。
           “绝不能再吃子孙饭,发后人财”。90年代末,岚皋人开始逐渐认识到“棒棒经济”的负面效应,“保护好青山绿水”成为更多人的共识。恰此时,国家相继启动退耕还林、“南水北调”工程,岚皋被纳入“南水北调”中线重要水源涵养地,保护“一江清水送北京”责无旁贷。该县决定,林木全面“禁伐”,工业适度发展,对污染企业一律闭门谢客。
           就岚皋而言,满目的青山绿水是最大的资源优势。境内拥有南宫山、神河源、岚河漂流、千层河、蜡烛山五大景区230余个景点。决策者换个思路求发展,看山山生金,看水水淌银,审时度势提出“发展绿色产业,打造旅游品牌”发展战略。2006年,旅游产业被确立突破发展的“立县之业”和“一号工程”,举全县之力率先发展。
           “经营山水”,利在当前,功在千秋。近4年来,岚皋GDP每年以两位数的速度急速增长。2009年,该县财政总收入首次突破亿元大关,旅游产业在GDP中的比重达到32%,成为名副其实的“当家产业”。在经济高速增长同时,岚皋森林覆盖率现已达到70.4%,相比1993年44.6%的覆盖率,增长了25.8个百分点。生态环境的持续优化,已然成为旅游产业的金字招牌,吸引全国各地游客慕“天然氧吧”之名,欣然前来。

                “多点”互动,“岚皋特色”享誉全国

           到2005年底,岚皋投入资金近亿元,先后建成2个国家级3A景区、1个省级森林公园。但一段时期内,岚皋旅游仍是名不出陕西,游客不外乎省内。究其实,旅游开发投资大,获益周期长,贫困县的“吃饭财政”严重制约了旅游产业的长足发展。
           面对景区建设资金短缺、服务接待体系不完善、基础建设薄弱等一系列投入不足问题,岚皋虽然通过集中全县财力、千方百计争取上级资金等措施加大投入,但依然被资金“瓶颈”制约。于是,为保持岚皋旅游强劲的发展势头,实现旅游产业的迅速崛起,县委、县政府进一步突破了观念上的制约,立足长远,不被眼前利益所困扰,毅然决然将政府资金的投入方向集中使用在公共领域,而将项目开发等竞争性领域的投入交给了市场,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将优势资源捆绑交由企业开发经营、给企业让利等措施,极大的吸引社会资金,有效克服资金制约。
           为吸引大企业进军岚皋旅游,县委书记鲁琦十进陕西省旅游集团,多次造访延长石油集团,叩门招商。经不懈努力,由岚皋县、陕旅集团、延长集团三家共同组建的大南宫山景区旅游开发公司终于正式成立,并有力带动了各种市场资金的投入。与此同时,该县大胆打破部门与行业之间的掣肘,将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有机结合起来,并逐步形成了以“十个围绕”为核心,政府出政策、出资源、统一规划;大企业出资金、专业集团出管理;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岚皋特色”旅游产业发展模式。
           “多点”互动,新景灿然。“一环五圈”、“一廊五区”、“一城五镇百村”、“五个一”配套建设、“五创”服务体系建设、“五万”促销活动及五大景区经营权转让和配套项目招商等七大旅游基础工程的强势推进,带来了全县旅游基础环境的脱胎换骨,岚皋旅游越唱越响,誉满四方。2008年12月、2009年4月,岚皋旅游发展高峰论坛相继在西安、北京召开,其发展模式得到国家旅游局首肯。且在2009年,南宫山被中国景区评定委员会专家会议评为4A级旅游景区,还成为国土资源部第五批发文公布的国家地质公园。

                  借道发展,“当家产业”惠及万家

           旅游产业关联度高、带动性强、富民效果好。反观岚皋实际,境内物产丰富,魔芋、茶叶等特色物产极具开发价值,且劳动力资源丰富,每年农村富余劳力超过5万,如此多的闲置资源恰需一项龙头产业来带动开发。
           在确定旅游“当家”地位后,岚皋开始围绕旅游市场“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来布局相关资源的开发利用。针对游客食宿需求,扶持农村富余劳力发展巴山人家“农家乐”、农家宾馆;针对游客购物需求,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魔芋、茶叶、土特产的深加工领域,将其开发为旅游小商品;针对游客文化娱乐需求,收集、整理岚皋民歌、民舞,实施“民歌民舞五进”活动,营造浓厚的地方传统文化氛围。
           “当家产业”成熟壮大,自然带动“成员产业”借势崛起。首先受益的是旅游服务业。溢河乡宏大村原是南宫山脚下的一个高山特困村,总人口799人。2005年起,村上200余人开始参与农家乐、农家宾馆经营。到2009年,全村年接待游客20万人次,人均纯收入4180元,比五年前净增2429元。不止是一个宏大村,围绕生态旅游溢出的商机,岚皋30余个村落参与旅游服务业,相继成为农业旅游示范村,全县农家乐、农家宾馆分别达到50户、650户全县仅农家乐一项,年综合收入就过亿元。
           农产品加工是第二个受惠的产业。凭借旺盛的旅游市场,原先的农产品经过深加工,摇身一变,成为光鲜夺目的旅游纪念品,供不应求。各路商家纷纷抢滩占位,开发“南宫山”系列旅游商品,现已形成3大类33个品种,涉旅加工企业近20家。
           旅游产业蓬勃发展,受其带动,农村种养业形势大好。2009年,岚皋涌现出92个魔芋、茶叶、畜牧产业强村、614个年收入过万的产业大户。最能反映农村借道旅游发展致富的是劳动部门的一个统计数字。与2005年相比,该县2009年有2万余农村富余劳力放弃外出淘金,选择在家投身旅游或相关产业,创收致富。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责任编辑:仵思桐内容纠错 关闭本页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切换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