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安康市人民政府 >安康要闻 > 正文内容

从致富“助推器”到城镇化“加速器”——全市新农村建设助推城乡统筹发展综述

作者:曾忠文 胡亚斌 时间:2010-09-20 11:09 来源:安康日报 【字体:

       青山绿水映翠影,微风徐来稻香飘,村道公路路相连,特色民居秀新姿,信息致富你我他,产业兴村喜农家。这是全市以统筹城乡发展为目标,大力实施新农村建设带来的新气象。2006年以来,全市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二十字方针,以统筹城乡发展为出发点,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推进,先后启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564个,已初步形成了以新农村示范村为中心的城镇化建设格局。新农村示范村已成为城镇化建设的“加速器”。
       科学规划“绘蓝图”
       规划是前提。如何准确定位和科学把握新农村建设内涵,扶贫部门在大量实际调研的基础上,确定了新农村示范村要以统筹城乡发展为引领,按照“因地制宜,分类实施,统筹兼顾、科学规划”的原则和“先易后难、典型示范、合理引导、渐次推进”的工作思路,将新农村建设与旅游景区建设、农村社区建设、小城镇建设相结合,确定了城镇吸附型、中心村辐射型、经济强村带动型三类建设模式。示范点主要分布在沿江两岸、公路沿线、城镇周边、旅游景区、产业基地周边,这有利于充分发挥当地资源优势,在更高起点上实现农村社区化、农业产业化、城镇现代化,为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整合资源“换新颜”
       资金是关键。新农村建设没有专项财政扶持资金,为解决这一难题,我市扶贫部门积极探索,不断创新,根据“政府引导、群众主体、社会参与、部门帮扶”的原则,大力实施资源整合的办法,以新农村示范村为平台,将各涉农部门项目资金整合使用,化分散投入为集中扶持,有效地解决了资金难题。同时,给每个村落实了一个市级部门包抓,通过严格的考核机制,督促包抓部门为新农村建设“添砖加瓦”,形成了有效地社会帮扶机制。在建设内容上,主要是以“五通五改四建设”为主,五通是指通水、通路、通电、通广播电视、通电话;五改是指改房、改圈、改厕、改灶、改院;四建设是建设主要优势产业、建设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体系和建设社会保障体系。
       据统计,2006年以来,全市共落实新农村包抓部门600个,累计捆绑投入各类扶持资金7.8 亿元,实施民居改造3.5万户,移民搬迁0.91万户,新修或扩建道路425公里,实施农电改造180杆公里,修建人畜饮水工程132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大幅改善,农村面貌实现了“旧貌换新颜”。
       多元产业“鼓腰包”
       “我现在镇江吉联制衣厂工作,月收入2500元以上。去年靠务工收入将家从后高山搬到路边居住,并盖起了三层楼房,这都多亏参加了扶贫“雨露计划”培训,让我学会了电动缝纫技术”白河县茅坪镇朝阳村三组村民陈汉波谈到“雨露计划”给他带来的好处时,笑得合不拢嘴。全市还有很多像陈汉波一样的农村青年,通过扶贫“雨露计划”培训,实现了由农民到技术工人的转变。2003年以来,全市累计通过扶贫“雨露计划”培训5.2万人,转移就业率达95%,其中85%以上的人员都安置到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就业。
       据统计,新农村示范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6年的2100元增加到2009年的3920元,将近翻了一番。
       社会保障“促和谐”
       新农村建设始终将社会事业建设作为重中之重来抓。通过领导挂联,部门包抓,项目捆绑,集中抓好新农村医疗、教育、社保等社会事业建设。目前,启动建设的564个新农村示范村已基本实现了农村合作医疗全覆盖,农村低保实现了应保尽保,每个村都有了自己的卫生室、活动室,“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少有所学、学有所教”的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同时,狠抓了新农村示范村精神文明建设,积极弘扬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文明乡风初步形成,有力保障了农村的和谐稳定。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责任编辑:张广娟内容纠错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