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综合开发实施10年来,我市坚持“科学规划、项目带动、产业突破、科技增值、打造特色”的开发思路,累计改造中低产田40余万亩,完成投资2.1亿元;扶持产业化经营项目40个(次),整合各类投资10亿余元,惠及270个村80多万农民。行走在农业综合开发区,处处可见:笔直村道通四方,树绿花红掩两旁。在安康现代新农村建设和农业发展中露艳凝香,增姿添彩。
抓质量 夯实现代农业基础
“项目未动,规划先行”,为切实提升开发效益,保证工程质量,体现整体形象,市农综办本着“治水保土,治土保收”的目的,以整片、整流域为载体,打破村组界限,突破区域限制,山、水、田、林、路、产业、村庄整体规划,坝、井、闸、站、桥、涵、渠综合配套,将工程建设和产业培育相结合,将田园风光和休闲场所相结合,将村容改善和乡风整治相结合,立足实际,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以科学规划统筹开发全局。
为建立先进的开发机制,为开发质量和效益提供可靠的组织保障,体现“综合”和“整体”优势,市农综办经过积极的组织和协调,理顺了由农综部门负责项目管理、组织实施和综合协调;财政部门负责资金管理;农林水等部门发挥业务专长,积极配合,各级、各部门紧紧围绕农业综合开发总目标,相互协作,形成合力的管理体制。坚持“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群众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大力捆绑各项涉农项目和资金,拓宽投融资渠道。仅2007—2009年,捆绑各类涉农项目50个(次),累计捆绑资金6500万元,为项目整体质量提升提供了充足的资金。
为打造具有“农综特色”的标志工程,确保各项工程长期稳定发挥效益。全市农综部门认真执行村民代表议事制、项目竞争立项制、项目招投标制、项目合同制、工程监理制、项目竣工验收制、项目公示制、县级财政报账制、“四专”管理制和项目管护责任制“十项制度”,严把“项目立项关、设计审批关、工程发包关、材料入口关、竣工验收关“五关”。10年来,经过项目的实施,全市共新修机耕路346公里,新建拦河坝137座, 排灌站63座, 机电井162眼, 小型蓄排水工程82座,水源工程445个,衬砌渠道850.8公里,埋设管道117.4公里,改良土壤27.3万亩,实现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近20万亩、新增和改善除涝面积近1.5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近18万亩,年均节水量200万立方米,40万亩低产田变成了田地平整、土壤肥沃、渠路配套,旱涝保收、高产稳产、节水高效的高标准基本农田,有效地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多个村庄呈现出“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渍能降、土肥沃、结构优、村整洁、户安居”的可喜景象,成为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奇葩。
10年来,项目区的多个工程被水利质检部门评定为优秀工程,平利、石泉等县的项目多次被省上综合评定为优秀等次,全市的整体开发水平多次获得省上肯定,居于全省前列。省级验收组多次在验收意见中提到:“安康市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工程布局合理,工程建设标准高,措施综合配套,综治效果明显,整体形象突出,探索出了适宜陕南浅山丘陵及川道地区中低产田改造模式”。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