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安康市人民政府 >县市区新闻>汉阴 > 正文内容

    汉阴:以责任与温情铺就残疾人就业之路

    作者:成洁 时间:2025-04-30 08:56 来源:汉阴县 字号: 打印

      在全面推进共同富裕的征程中,汉阴县始终将残疾人就业作为民生工程的重要一环,通过政策引导、资源整合、技能赋能等多维度举措,积极探索按比例安置残疾人就业的创新模式,为残疾人融入社会、实现价值搭建广阔舞台。
      制度保障护航,激发社会合力。汉阴县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及省市相关政策,构建了“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残疾人就业保障体系。一是强化政策刚性。严格执行按比例就业制度,要求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带头按1.5%比例安置残疾人就业,未达标单位需开发适配岗位。县残联每年的3月1日至10月31日认定各用人单位按比例安置残疾人就业情况,用人单位需在规定时间内进行网上系统申报。未安置残疾人就业的各用人单位,需要按职工总数、人员工资等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以下简称残保金)。县残联负责认定残疾人就业情况,县税务部门负责征收残保金,县财政部门负责追缴残保金。汉阴县残联主要负责人表示,征收残保金不是目的,开发更多适合残疾人的岗位,为残疾人就业谋发展、找出路,才是政策引领的初衷。二是创新激励机制。对超比例安置残疾人的企业给予奖励,并通过职业介绍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鼓励市场主体参与残疾人就业服务。2024年,全县按比例安置残疾人就业企事业单位50家76人,较2020年的53人稳步增长,展现了政策的持续推动力。三是资金保障到位。2024年,投入残疾人就业保障金210万元,其中70%用于残疾人技能培训、创业扶持等民生就业扶持项目,全年预算执行率达100%,为残疾人就业服务提供了坚实后盾。
      拓宽多元渠道,精准匹配需求。汉阴县结合残疾人特点和市场需求,打造多层次就业生态。一是政企协作开发岗位。与苏陕协作项目联动,推荐51名残疾人实现稳定就业。联合县人民医院、妇幼保健院等开发公益性岗位,涵盖保洁、护理等领域。近年来,累计安置40名残疾人兜底就业。二是创业扶持激发活力。建立“一中心、两协会、一基地”服务体系,提供直播带货培训、盲人按摩实训等技能支持,扶持自主创业、家庭经营、阳光增收项目残疾人家庭55户,带动150余名困难残疾人增收。三是发展灵活就业与庭院经济。针对行动不便的残疾人,推广居家就业模式,实施“一户一策”改造和美庭院,通过发展种植、养殖、手工艺编织等庭院经济和小超市、小茶吧、小驿站、小工坊等“八小经济”,就近、就便集中连片扶持带动残疾人家庭创收。2024年,全县培育“庭院经济”“八小经济”示范户10户,实现自给自足与增收致富。同时,扶持12家盲人按摩店,就业人数达25人,受到社会人士的交口称赞、一致好评。
      技能培训赋能,跟踪服务支撑。汉阴县坚持“授人以渔”,构建全链条就业支持网络。一是实施精准培训。联合网红达人、职业院校开展农村实用技术、直播电商、盲人按摩等定向培训,2024年组织210名农村残疾人参训,帮助他们掌握实用技能。二是跟踪就业服务。通过组织残疾人参与全县“春风送岗”“人才夜市”等招聘会和残疾人就业创新实训基地招聘等平台,为残疾人提供人岗匹配、职业指导等服务,2024年促成19名残疾人签订就业意向。三是持续做好权益保障。配合县人社局定期开展劳动监察,督促企业改善残疾人工作条件、落实社保政策,确保同工同酬,让残疾人就业更有尊严。
      努力持续创新,共建融合社会。汉阴县将以《促进残疾人就业三年行动方案》为契机,进一步扩大宣传,提高残疾人就业政策知晓率,消除用人单位顾虑,营造包容就业环境,呼吁更多企业主动履行社会责任,为残疾人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强化技术赋能,推动残疾人远程教育、电商直播等新业态发展,培育更多“残疾人网红”。实施资源整合,争取更多苏陕协作资金,推广残疾人庭院经济和“八小经济”项目,打造残疾人就业创业示范园区、就业基地等项目。
      汉阴县用政策温度与制度力度证明,按比例安置残疾人就业不仅是履行社会责任,更是挖掘人力资源潜力、推动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期待有更多企事业单位加入这一事业,让每一位残疾人都能在奋斗中绽放光彩,共同书写锦绣汉阴残疾人事业“平等、参与、共享”的时代篇章!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责任编辑:张子怡内容纠错 关闭本页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切换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