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以来,我市消费电子产业坚持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发展方向,聚焦电子线束、电子元器件、智能终端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锚定产业发展制高点,累计培育消费电子规上企业30户、完成产值28亿元,逐步形成集聚效应不断向好、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产业链条不断完善的发展格局,初步形成消费电子产业“持续向好、量值齐升”的良好态势。
一、做法与成效
(一)持续完善体制机制。紧扣全市重点产业链优化整合要求,制定出台《安康市消费电子产业链链长制工作方案》及“一图六清单”,建立“九个一”工作机制,常态化组织召开链长制工作推进会、调度会,部署推进产业链发展重点工作,定期走访产业链重点企业,及时了解企业诉求,全力解决困难问题,切实形成链长亲力亲为、牵头部门协调推进、责任单位合力共为的良性工作机制。
(二)精准开展链式招商。紧盯产业链薄弱环节、供应链缺失环节、价值链高端环节,因地因时因人制定招商工作方案。积极开展产业链精准招商,先后赴上海、重庆、深圳、杭州、东莞等产业强市,对华为、腾讯、中兴、商汤科技、海康威视等140余家产业链骨干企业,开展“一对一”叩门招商和“点对点”精准招商,成功引进落地安康智算中心、智能数码、新能源汽车线束等29个重点项目,为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三)加快推进融链发展。主动对接省工信厅等部门,深化同各商协会沟通,加强省市间重点产业链协作配套,抢抓常安对口帮扶、西康融合发展和安十协同发展契机,帮助链上企业搭建交流合作平台,推进产业链互补、供应链配套、创新链协同,推动轩意光电与西安中兴通讯建立合作关系,促进泰沃云融入西安美格智能、西安比亚迪配套体系,产业嵌入融链迈向深入。
(四)聚力强化科技赋能。组建消费电子产业链科技创新团队,聘请11位专家从事技术研发和产业指导。组织重点企业前往西安交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陕西科技大学等高校开展技术需求对接和科技项目路演活动,对接技术需求8项,签订项目合作协议4份,形成科技成果1项。截至目前,共培育消费电子高新技术企业21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7家、瞪羚企业3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5家。
(五)高效落实要素保障。推动市直部门入企包联帮扶、全市工信干部上门纾困解难,健全督查问效机制,优化链上重点项目全周期服务,力促项目落地投产。全年解决链上企业问题26个,推荐入选我省“工信贷”白名单15户,为企业争取奖补资金420万元,协调邮储银行、建设银行等金融机构开展金融产品专题推介,协助企业融资5506万元。
二、机遇与挑战
(一)产业优势。一是产业承载空间充足。建成西北电子信息基地、智能终端产业园、小巨人产业园、数字产业孵化园、汉滨区数字经济园区等专业园区,150万平方米标准化工业厂房可供企业“拎包入住”。二是区位优势潜力巨大。安康位于川、陕、鄂、渝四省结合部,是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和关天、成渝、江汉三大经济区的几何中心,周边区域消费电子全产业链较为发达,汇聚了华为、中兴、三星等一大批电子信息巨头企业,配套空间潜力巨大。三是人力资源较为丰富。安康作为劳务输出大市,常年外出务工人员约60万人,大部分有回乡低薪就业意愿,可为企业提供充足的低成本产业工人。
(二)面临机遇。一是市场规模仍在持续扩大。据赛迪智库预测,“十五五”期间,我国消费电子产业增加值增速将维持在5%-10%区间,产业投资增速维持在10%-20%区间,消费电子产业发展前景显著向好。二是产业升级还在加速跃进。随着5G、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的飞速发展,传感器、量子信息、汽车电子、控制系统等已成为产业风口,必将为我市电子线束、电子元器件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带来更大市场机遇。三是政策支持保障力度空前。国家、省、市高度重视消费电子产业发展,相继出台国家集成电路进口环节增值税退税政策、省级电子行业稳产增产奖励、市级工业稳增长政策措施等一系列支持政策,上下联动、整体推进的保障措施已经形成。
(三)短板弱项。一是发展基础相对薄弱。我市消费电子产业起步较晚,产值仅占本地工业产值的5%、全省行业产值的1%,企业规模小、产值低,集群效应尚未凸显。二是生产配套尚不完善。电子材料、集成电路、芯片多由东南沿海采购,关键环节缺失、物流成本抬升、生产效率不高。三是专业人才严重紧缺。受经济水平、薪资待遇等因素影响,我市相关企业人才吸引力不强,普遍缺乏中高端技能型和管理型人才,企业发展壮大受限。
三、思路与措施
(一)开放招商促发展。积极向经济发达地区看齐,牢固树立“招商引资是真本事、新上项目是硬政绩”的观念,把招商引资视为消费电子产业发展第一要事、第一责任、第一政绩、第一能力,不断拓宽招商渠道,积极探索招商模式,一手抓“链主”企业、“龙头”企业引进,一手抓关键环节配套企业引进,形成项目招引的“葡萄串”效应,打通“堵点”、连接“断点”、解决“难点”,畅通产业循环,实现扩量强链。
(二)深化协作强配套。强化与西安、成都、重庆、武汉等消费电子万亿级产业集群城市深度对接。充分发挥区位交通和人力资源优势,做好产业配套,通过搭建交流平台、建立合作机制,强化安康与周边区域企业在技术研发、人才培养、市场拓展等方面深度合作,做强“配角经济”,以“配角”强规模、树品牌、求技术、扩市场,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将我市打造成周边产业集群的电子元器件配套生产供应基地。
(三)创新驱动增动能。主动学习借鉴发达地区经验,突出“高、精、尖、特、新”导向,通过开展“揭榜挂帅”和“联合攻关”行动,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瞪羚企业。支持“链主”企业开展核心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化,提升产业创新能力,推动科技链服务产业链。瞄准产业发展亟需的关键核心技术,鼓励支持校企、院企合作,推动一批见效快、带动性强、示范效应突出的重大项目落地安康。
(四)建强园区育生态。以产业园区为主阵地,兼顾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促进企业向园区集中、项目向园区集聚、资源向园区集约,鼓励汉滨区数字经济产业园、安康高新区电子信息产业园等加强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创新运营服务模式,逐步形成优势明显的特色产业园区。按照“龙头企业-产业链-产业群-产业基地”的发展方向,引导国内外优势品牌、知名企业、研发机构向园区集聚,进一步贯通产业链上下游,提升产业发展层次和集聚水平,培育产业集群新生态。
(五)优化服务促营商。学习借鉴东莞“放水养鱼”经验,在法律政策框架内,对入园企业一定期限内实行税费优惠,助力企业发展壮大。优化政务服务流程,坚持“企业只对园区,园区再对部门”,“封闭式”管理入园企业,让企业心无旁骛抓生产,营造宽松的政务环境。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主动当好“店小二”和“五星级”服务员,健全全程代理服务机制,实行“保姆式”“零距离”跟踪服务,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全力打造政策优、成本低、服务好、办事快的营商环境。
〔作者刘在伟系市工信局(富硒办)副局长(副主任),何敏系市工信局(富硒办)信息化产业科科长〕
责任编辑:李瑞 杨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