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建设安康汉江生态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的发展目标,为我市未来发展明确了科学定位。围绕这一目标定位,市委、市政府出台《加快建设汉江生态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的意见》。市政协紧跟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成立调研组,赴恒口、旬阳、白河等地,围绕“打造交通枢纽、构建畅通汉江”组织开展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建设安康交通枢纽拥有较为成熟的条件和基础
(一)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安康地处陕西省东南部,位于川、陕、鄂、渝四省市结合部,处于汉江黄金水道上游地区和关天、成渝、江汉三大经济圈几何中心,地缘和区位优势独特。汉江作为长江最大支流,是全国18条主要干支流高等级航道之一。汉江生态经济带作为长江经济带、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通道,对内联通西北、华中和西南三大区域,对外联系中亚、欧洲,在“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
(二)国家政策重大机遇。2018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正式印发,沿汉江流域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2019年12月,省发改委印发《陕西省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工作方案》。《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确定了“两区(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汉江中下游地区)、四轴(沿汉江发展轴、沿武西高铁发展轴、沿沪陕高速发展轴、沿两广高速发展轴)”的空间布局,明确了打造“美丽、畅通、创新、幸福、开放、活力”六个汉江的目标,为高质量建设汉江生态经济带指明了战略方向和实施路径。安康在汉江经济带空间布局中处于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和沿汉江发展轴的重要节点。2021年,《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现代综合交通枢纽体系“十四五”发展规划》印发实施,确立了优化国家综合立体交通布局,建设多层级一体化国家综合交通枢纽系统的目标,安康被确立为80个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之一,也是陕南唯一的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要求进一步优化枢纽港站及集疏运体系、连接系统布局,提升跨区域人员交往和物资中转组织功能。国家政策机遇为安康打造交通枢纽,加快推进汉江生态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建设,融入国家发展大战略,促进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机遇。
(三)交通网络日趋完善。一是具备汉江通航基础。安康境内汉江由西向东贯穿七个县(区、市),总里程340公里,其中石泉至安康176公里为五级航道,通行300吨级船舶;安康至白河164公里为四级航道,通行500吨级船舶,汉江沿线有港口9个、码头68个、停靠点21个、渡口83处,近十年年均客货运量分别为283万人次、160万吨,水路客货运量占全省85%以上。二是铁路四通八达。以安康站为核心的安康铁路枢纽处在包(头)柳(州)通道与沪汉蓉大通道的交会处,衔接襄渝、西康、阳安三条铁路干线,是连接我国西北、华中与西南地区的重要枢纽,铁路运营总里程达522公里,境内形成“一横一纵”干线铁路网,辐射西安、汉中、十堰、重庆等四个方向。三是公路基础设施完备。全市公路总里程达2.54万公里,总规模居全省第二。境内分布6条国道、14条省道,普通国道里程1124.12公里,国道二级化率为54%;普通省道中三级及以上公路里程508公里,占省道比重39%。已建成高速公路5条,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757公里,实现“县县通高速”目标。四是航空发展实现突破。安康富强机场2020年9月正式通航以来,不断拓展完善航线布局,常态化运营8条航线11个通航点,实现了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等大城市间的点对点航班。2022年旅客吞吐量18.45万人次,在全国254个机场中排名155位;货邮吞吐量165吨,列第158位;飞机起降44949架次(含通用航空),列第52位。五是发展物流条件较好。全市物流市场规模随交通基础设施网络不断完善快速增长。现有物流企业超过500家,其中规模以上物流企业超过40家,货物周转量超过18亿吨公里。中国西北(安康)国际天贸物流城、无水港多式联运等项目建设,为安康建设中国毛绒玩具文创产业之都,打造辐射川陕鄂渝四省的中国智能物流网络区域核心节点和省级一级物流节点城市奠定良好基础。
(四)规划发展前景广阔。水运方面:市政府专题研究推进汉江航运复航工作,正在制定《安康市汉江航运规划》《安康市推动汉江航运全面复航实施方案》,加快航道建设、推进汉江航运早日实现复航。铁路方面:西康高铁、康渝高铁先后开工建设,建成后安康到西安车程将缩短至37分钟,到重庆车程也将缩短到2小时以内,推动安康加速融入关天、成渝经济圈。公路方面:目前正积极谋划“沿江公路”建设,逐步实现沿汉江路二级化全线贯通,构建市域内县乡快速经济联系道路;加快丹宁高速镇安至宁陕段前期工作,全力推进桐木至旬阳高速启动建设,不断完善市内公路网络。航空方面:持续加快健全完善航线网络、优化既有航线,逐步填补东北、西南、新疆等区域航线空白,有序开通热门城市航线。推进通用航空建设。物流方面:深入推动安康“无水港”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建设,加强与中欧班列、西部路海新通道国际海铁联运班列等协同联动,深度融入国家“四横五纵、两沿十廊”物流大通道,以交通枢纽建设推动安康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二、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
(一)汉江航运效能未能有效发挥。安康地处汉江上游,水路运输方式具有载重量大、成本低、投资省等特点,适于货物的中长距离运输。汉江航运始于战国,至明清到民国年间空前繁荣。建国后,由于陆路交通落后,汉江航运作为流域内主要运输方式,曾是陕南通往华中地区重要交通线。随着汉江梯级电站建设,汉江航运发展受阻,现阶段仅限于各电站库区区间运输,航运问题日渐成为交通枢纽建设上的突出短板。制约汉江复航的主要原因:一是电站碍航掣肘发展。安康境内汉江干流规划并已建成6座电站,其中石泉、喜河枢纽未建任何通航设施;安康枢纽仅建1座100吨级升船机;旬阳、蜀河枢纽500吨级升船机建设仍处于规划中;仅有白河枢纽已建成1座500吨级船闸。特别是旬阳、蜀河电站通航建筑物(500吨级升船机)技术可行性和安全可靠性还处于研究论证过程中,直接制约安康通往湖北航道的畅通。二是港航基础设施薄弱。汉江航道等级低,航标等助航设施空白,码头、停靠点自然岸坡较多,港口作业机械化程度低,主要客运港口无船舶停靠趸船。水陆联运规划研究滞后,水路运量大、能耗小、运价底的优势未得到有效发挥。三是航道规划等级较低。汉江航道仅有安康至白河164公里纳入《全国内河航道与港口布局规划》,且仅为四级航道。由于国家只对内河高等级航道范围内的航道、通航建筑物、航电枢纽建设项目,中央预算内投资给予专项支持。安康上游的航道由于不属于内河高等级航道,很难争取国家政策支持。
(二)路网结构布局亟待优化改善。目前,全市公路网总里程全省第二,人均公路网密度全省第一,但整体等级偏低。按技术等级划分,高速公路、二级、三级、四级公路及等外公路分别占公路总里程的2.8%、3.2%、5.3%、75.6%、13.1%,等级公路以上占比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高速公路呈现放射状,未形成环线网络。国省路网布局不平衡,南部地区路网密集,北部地区路网稀疏,路网结构不尽合理,尤其北部地区道路服务水平较低,多依靠二级公路,并且缺乏高速公路的有效辐射,南北方向联系通而不畅。同时公路建设投资巨大,受制于地方财力影响,国省路网改建项目配套资金不足,客观影响了公路项目建设。市内现有铁路网集中分布在以汉滨区为核心的中部地区,安康铁路网密度2.21公里/百平方公里,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宁陕、岚皋、平利、镇坪四个县尚无铁路出行服务。
(三)航空运输市场运营存在困难。一是受限于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尚未形成一批具有吸引力的省际旅游目的地,航班客源构成仍以公务、商务和输出型旅游为主,缺乏输入型游客,造成民航客源不足,航班上座率不够理想,导致开通航线对政府补贴依赖程度较高,短期内无法实现完全市场化运营。二是硬件条件亟待改善,机场货运设施不足,旅客候机场地和设施已不能满足高峰时段旅客进出港需求。三是全市通(用)航(空)机场建设缓慢,汉阴、石泉通航机场迟迟不能开工建设,直升机停机坪建设缺乏热度,市域内通航业务仅停留在航校培训,没能更好发挥空域优势。
(四)综合立体交通网络有待完善。目前,我市形成的对外通道均以公路运输为主,水运局限于库区区间,对外仅有三条普通铁路运输线(高铁还未建成),航空刚刚初步运营。且铁路、公路、水运等运输方式相对独立,各运输方式间衔接不畅,还没有形成一个综合性的客货运枢纽,旅客换乘不便。货物运送不畅,铁水、公铁、公水等多方式联运体系发展滞后,缺乏多式联运及综合性枢纽,未能实现综合立体交通网络。
三、意见和建议
(一)加快推进汉江航道复航。加快建成安康至白河四级航道,打通陕西向南开放的水上通道,同步配套建设通航设施,力争早日解决制约汉江航运发展的瓶颈问题。一是消除电站碍航瓶颈。建议市政府协调大唐陕西发电有限公司和省电力公司,加快旬阳、蜀河两座电站500吨级过船设施建设,着力推进火石岩电站升船机升级改造和石泉、喜河电站过船设施建设,从根本上消除电站碍航瓶颈。同时责成中广核白河电站按照国家《通航建筑物运行管理办法》编制运行方案,经批准后向社会公布,确保过船设施正常运行。二是提升航道通航保障。对库区回水变动区航道进行整治,增加航道水深,拓宽航道宽度,增大弯曲半径,确保达到航道等级标准。健全航道管理机制,电站按设计标准下泄最低流量,保证下游通航最低水位,保障航道畅通。坚持建养并重,落实地方财政资金保障,加大航道养护队伍建设,确保航道养护工作正常开展。三是完善港口码头功能。加快建设以安康湖为重点的客运和旅游码头,对主要港口码头配套建设趸船;改扩建安康、旬阳、白河等货运码头,配套港口装卸机械,提升港口作用现代化水平。加快推进安康港铁水联运码头建设,发挥铁水联运优势,把安康港打造为汉江上游的中心枢纽港。四是提升航道规划等级。积极争取部、省支持,将石泉至安康汉江段规划为四级航道通行500吨级船舶,使安康汉江340公里航道全部纳入国家高等级航道网,为安康加快建成全国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奠定基础。
(二)加快推进无水港示范建设。紧紧抓住中国-中亚峰会为陕西高质量发展、现代化建设带来的历史性机遇,加快推进安康“无水港”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建设,推动“安西欧”中欧班列高质量运行,加快建设中欧班列安康集结分中心;推动开通“安康—广西—东盟”西部陆海新通道铁海联运班列,打造西部陆海新通道安康集结分中心;提升安康“无水港”至江浙沪等东部地区物流专线开行密度和频次,促进“安康—上海港”及“安康—武汉港”铁水联运专列增加频次、降本增效,促进形成“东西南北贯通”的物流大通道体系。立足市情实际,编制《安康市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加快无水港、铁路口岸和保税物流中心(B型)建设,大力推行“一单制”联运服务。依托“无水港”,加强与上海港、西安港务区、重庆国际物流枢纽园区等国家枢纽和周边地区枢纽多式联运协作,加强与中铁西安局安康东站深化合作加快促进“公转铁”,支持邮政公司建设陕南邮政电商快递分拨中心,有效推动以现代交通服务功能为主导,多种城市和产业功能相融合的交通综合体,带动与促进城市经济发展。
(三)优化航线完善路网结构。一是提升安康机场空运能力。加快健全完善航线网络,坚持“运通一体、客货并举”的发展思路,深入分析航空运输市场,加强与航空公司对接,在不断优化既有航线的基础上,逐步填补东北、西南、新疆等区域航线空白,有序开通昆明、沈阳、乌鲁木齐、成都、宁波等热门城市航线。积极谋划机场改扩建,并改造机场现有航站楼和货运设施。深入推进“航空+”,努力实现航空与旅游、物流、康养、乡村振兴等领域的深度融合,不断扩大安康机场、安康航线、安康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实现航线市场化运营。二是持续推动铁路高铁建设。加快推进西康高铁。康渝高铁建设,结合邻省兄弟地市高铁规划项目情况,积极争取汉中—安康—十堰、成都—巴中—安康、安康—恩施—张家界三条铁路项目纳入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修编范围,力促其成为陕西省“米”字型高铁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是优化公路网络结构。积极争取旬阳至桐木高速公路、丹宁高速镇安至宁陕段尽快开工建设。持续推进国省干线公路提档升级,有序推动末梢路段升等改造,进一步优化普通国省道网络布局,提升普通国省干线公路的综合服务品质,着力打造内外通畅、网络完善、绿色高效的路网体系。积极谋划“沿江公路”建设,逐步实现我市东起白河,西至石泉和瀛湖等20余个重要旅游景区道路二级化全线贯通。
(四)完善枢纽集疏运功能。按照客运“零距离换乘”的要求,将城市公共交通设施与干线铁路、干线公路、机场等紧密衔接,建立客运枢纽之间的快速直接连接,使各种运输方式有机衔接;按照货运“无缝化衔接”的要求,强化货运枢纽的集疏运功能,提高货物换装的便捷性、兼容性和安全性,降低物流成本。依托汉江生态经济带,联合湖北襄阳市申报建设国家综合货运枢纽,恢复安康汉江航运,合力打造“畅通汉江”,使鄂豫地区的粮食等物资能够经汉江北上,使川陕地区的矿产等资源能够经汉江南下,共同构建互联互通的综合货运枢纽体系。充分利用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安康分中心和西部陆海新通道安康集结分中心作用,发挥中欧班列通道、西部陆海新通道和汉江航运通道的联动集结优势,有力推动我市打造秦巴区域交通商贸物流中心建设。
(五)凝聚合力推进枢纽体系建设。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工作量大、任务重,是一项繁杂的系统工程,全市各界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强化责任、密切配合,积极营造合力推进的良好氛围。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建议市委、市政府加强牵头抓总、组织协调、督促指导,及时研究解决影响交通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各县(市、区)、各有关部门要加大对重大交通项目的协调衔接,在土地、资金、环境等重点要素方面提供强有力保障。二是强化督查考核。建议建立交通建设日常督查和年终考评双重考核机制,将综合交通枢纽建设纳入年度工作目标任务考评,对重点交通项目、牵头部门、保障部门、属地单位进行全面考评,按月通报、每季排名,与年度考核挂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