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安康发展>第202305期/调研报告/内容详情

“双向奔赴”破解“就业难”“招工难”

作者:冯 勋 王 磊发布时间:2023-11-01 11:10 来源: 【字体:

伴随着人口老龄化、产业智能化、就业多元化、诉求多样化等因素影响,全市民营企业仍面临用人成本高、招工留工难、创新能力弱、竞争力不强、可持续发展差等问题,特别是技术工人少、人才招引难等成为制约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瓶颈”。打通民营企业招工留工难与富余劳动力就业之间的堵点,促进人力资源有效匹配是当前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本文结合“人社工作进园区”活动,对解决民营企业用工需求、促进人力资源有效配置问题作简要研究分析,现将研究情况报告如下:

一、民营企业用工需求及劳动力供给现状

为全面掌握全市企业用工需求,从5月份开始,人社部门探索建立了企业用工服务保障机制,精准对接市内工业园区、农业园区、新社区工厂及中小微企业,广泛搜集优质就业岗位,建立企业用工岗位信息库。目前,市本级已发布《2023年度安康市企业急需紧缺人才和技能人才需求目录》和8批次就业岗位需求信息,涉及945家企业150367个岗位,其中本地企业556家,提供就业岗位20367个。用工需求主要涉及缝纫工、数控车工、机修工、电子线束装配工、服务员、业务员等,倾向于一线普工、技术岗位和少量中层管理岗位,一般要求年龄不超过45岁,少数岗位放宽至50岁以内。

根据市统计局数据,截至2022年底,全市常住人口247.14万人,比上年减少0.7万人,其中15-64岁人口占66.1%,约163.35万人。全市实际有劳动力128.25万人(城乡居保缴费93.27万人+机关事业企业养老缴费37.23万人-重度残疾人2.25万人)。除去每年省内外转移就业63.9万人和机关企事业已就业37.23万人以外,本地现有的富裕劳动力约27.12万人,且具有明显的“两多”的特征,即高校、中职院校毕业生多、50周岁以上留守未就业妇女多。

基于以上数据,不难看出,我市劳动力供需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存在人岗不对称、供需不匹配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不仅需要市场配置资源的调节作用,而且需要政府宏观调控作用的有效发挥。

二、民营企业招工难、留工难的成因

就业是双向选择,要实现劳动力与需求岗位的“双向奔赴”,就必须解决“人岗精准匹配”的问题。只有摸清市场需求、用人标准、劳动者的求职意愿、技能等级……,通过“待遇留人、感情留人、事业留人”三措并举,才能促进供需匹配,实现“人岗相宜”,确保就业稳定持续。当前造成民营企业招工难留工难问题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从民营企业方面分析。一是民营企业实力不强,岗位吸引力较低。我市民营企业虽然数量相对较多,但“小弱散”的特征较为明显,鲜有实力强、成规模的中大型民营企业。民营企业用工岗位多集中在一线普工、技术工人,用工需求大,但待遇标准低。目前安康本地企业工人平均小时工资9-12元/小时,月平均收入在3000元左右,远远低于外地18-25元的小时工资。同时,绝大多数企业未给员工购买城镇职工养老、失业、医疗等基本保险。民营企业岗位待遇标准较省外企业岗位、本地政策性岗位待遇标准差距明显。二是抵御风险能力不高,岗位稳定性较差。我市民营企业多为从事毛绒玩具、纺织服装、机械制造、食品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企业,且多处于产品代加工等产业链、制造链的“低端”,部分企业受制于产品订单影响,不能满负荷生产,无法与劳动者签订长期的劳动合同,多采用“按件计工”的形式结算工资。一线员工没有“底薪”保障,缺乏“归属感”,员工流失率高、稳定性不强。三是用工主体意识不强,不愿承担招工成本。安康地处内陆,产业链发展不健全,受生态环保、物流成本等因素制约,相当数量的民营企业属于发展“归雁经济”后招商引资的落地企业。企业落地发展,最为看重的是政府的支持政策和低廉的劳动力成本。用工企业倾向招用熟练的技能型工人,寄希望于依靠政府来免费招聘人员,不愿意依托人力资源公司引才招人,同时也缺乏雄厚财力持续在技能培训、配套设施、企业文化、管理能力提升方面打基础、谋长远。部分行业管理不规范,内卷严重,企业与企业之间相互“挖人”,客观上抬高工价,导致行业恶性竞争,加剧部分民营企业的缺工态势。

(二)从劳动力方面分析。一是人口呈现外流态势,留安青壮劳动力相对不足。受大城市“虹吸效应”影响,我市人口规模呈逐年下降趋势。据市统计局数据,常驻人口从2016年258.24万人下降至2022年的247.14万人,年均流失1.58万人。同时,我市从2004年开始发展劳务经济,每年转移就业稳定在60万人以上,其中45岁以下青壮劳动力占每年转移就业总量的80%以上。大量青壮劳动力赴省市外务工,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本地劳动力供给的缺乏趋势。二是留安劳动力就业技能单一,成熟产业工人供给不足。脱贫攻坚以来,我市持续实施移民搬迁工程,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脱离土地,转移到城镇社区居住生活,成为民营企业用工的主要供给渠道。但农村劳动力技能单一,缺乏熟练且专业的就业技能,要促进其从传统农业生产转向工业生产,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培训的不仅是生产知识、手工技能,而且还有从业观念、团体意识、协作精神、纪律要求等等。不经过系统化培训的农村劳动力难以在短时间内适应民营企业流水线式的用工需求。三是就业形式灵活多样,青年群体进厂务工意愿不强。随着社会生活水平和受教育程度的提高,新成长的劳动力求职期望普遍较高,受择业观念影响,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农村青年等群体更加中意于不受限制的灵活就业方式,不愿意从事简单枯燥的车间工作。科技的持续发展催生新业态,也助推着就业方式不断推陈出新,“收纳”“代驾”“外卖”“直播”等新职业、新工种让年轻一代拥有了更多可选择的机会,也加快了传统制造业操作岗位工种的淘汰。

(三)从要素支持方面分析。一是技能型产业工人培育路径狭窄。目前,劳动者的技能培训主要依托企业自主培训、培训机构市场化培训和政府部门对重点群体的免费技能培训三条途径。一方面民营企业自身实力不强,难以承受职工培训的成本压力,缺乏资金和精力对新招录员工进行技能培训;另一方面受就业补贴资金限制,政府予以补贴的技能培训只能依托公办或民办培训机构进行,但在具体操作中,民办培训机构更多倾向于低投入、低成本、好上手、好招生的技能培训项目,例如家政、修脚、护理、美发、烹饪等工种。不愿意开展数控、机修、车缝、装配等工种,导致技能培训与市场需求不能精准匹配,出现“培训的人市场上不要,市场上要的又培训不了”培训怪象。二是校企合作落地难。我市民营企业用工分散,需求工种类别多,但单个工种需求数量少,同时学校和企业的合作目标存在差异,学校注重学生的教育和培养,而企业更关注实际应用和市场需求,企业难以通过市场化运作方式,与培训机构、人力资源机构签订“订单式”“定向式”委托培训协议。以汉滨区五里工业园区为例,入园企业大量需求车缝工,但因不能与人力公司签订1年以上以上“保底就业”协议或和培训机构签订培训后“就业协议”,导致人力公司、培训机构不敢放手招人或招生。三是城市公共服务配套建设滞后,就业便利度不高。我市民营企业多数落地在工业园区、产业园区,且大部分集中在月河川道沿线,招用的工人多数为附近的城乡劳动力。一方面通过近几年的引导,很多周边群众已经就业,园区周边已无可开发的人力资源。另一方面受岗位待遇低、通勤成本高、公共服务配套建设不足等因素影响,园区企业又很难招用到跨区域的富裕劳动力。以汉滨五里工业园区为例,虽然用工需求较大,但缺乏幸福通勤的公共交通,城东、城西几个大型安置点劳动力难以来园区就业。

三、解决民营企业招工难、留工难的对策建议

(一)强化政策资源供给,持续支持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一是建立企业用工需求台账。积极发挥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的牵头作用,加强人社、发改、工信、商务、住建、文旅等部门联动,按季度收集汇总重点产业和当年度投产或在建项目用工总数、缺工人数、用工结构需求等情况,由人社、工信等部门组建“对企服务专员”作用,定期走访企业,收集用工需求,建立企业用工需求台账,有针对性的开展人岗对接。二是建立缺工响应机制。落实专班统筹、专人负责的企业缺工快速响应机制,公开响应电话,按照缺工50人以下、50-200人、200人以上三个标准,由企业或项目所在地人社部门实行镇办、县区、市分级响应,通过人社部门和人力资源公司双向发力,为企业提供信息咨询、岗位发布、人员招聘、余缺调剂等用工服务,促进供需精准对接。三是建立用工招聘和共享用工协调机制。支持培育人力资源产业发展,持续发挥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作用,强化人力资源市场配置。组织人力资源机构入园区,主动对接民营企业,寻找合作意向,加密线上线下招聘活动,扩大信息发布渠道,依托“秦云就业”、“安康智慧人社”、抖音等各类线上平台资源,免费为用工余缺的企业发布供求信息,鼓励开工不足或用工富余企业就地就近向用工紧缺企业输送富余员工。加快零工市场建设,免费为各类务工人员提供线上线下应聘洽谈、求职登记与推荐、职业指导与咨询等服务。四是加强对企业的用工指导。发挥人社、工信、商务、市场监管等行业部门对民营企业的用工指导,引导企业树牢用工、留工的主体责任意识,科学安排生产经营、合理规划用工安排,落实权益保障,减低员工流失率,提升企业吸引力,着力解决从灵活用工到稳定用工的突出问题。

(二)坚持市场需求导向,支持培训机构优先开展紧缺人才培育。一是完善职业技能培训补贴政策。认真落实《关于优化调整稳就业政策措施支持稳岗扩容提质惠民生的通知》(安政办发〔2023〕17号)精神,结合安康本地重点产业链及民营企业用工需求,搜集发布《重点产业链及民营企业急需紧缺工种目录清单》,对用工需求数量多、培训后就业有保障的专业工种,有针对性的提高技能培训补贴标准,不断扩充职业技能培训职业工种数量,撬动引导培训机构优先培训市场紧缺工种。二是加快市级公共实训基地建设。用好全国公共就业服务能力提升示范项目资金,加大对安康职业技术学院技师学院公共实训基地建设,筹划开设紧缺工种培训科目,开展紧缺工种课程设置,教学研发,不断加大师资教材、实训设备、培训耗材等投入。联合市教体局、人社局、乡村振兴局等职能部门,持续支持安康市技工学校培训招生,对安康籍“两后生”和“雨露计划”毕业生中有技能培训意愿的,优先引导安排到公共实训基地参加重点产业链紧缺工种技能培训,并给予培训补贴和生活补贴。三是探索建立“企业+培训机构+人力公司”利益连接体。通过人力公司链接缺工企业和培训机构,人力公司负责组织生源、培训机构承担培训、缺工企业负责培训后就业,实现培训输送有补贴、招工引才有保障。同时,支持有条件的企业与培训机构合作办学,企业投入设备和耗材,学校负责招生和培训,培训后补贴按照投入成本利益分成。支持缺工企业新型学徒制的形式,强化对新招用的企业员工开展岗位技能培训。四是优化职业技能等级评价服务。加强职业技能评价机构内部体系建设指导,加强考评师资力量,扩大评价范围。结合本地紧缺专业工种,实施紧缺工种等级评价题库建设,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对紧缺工等级评价出题、监考、阅卷等环节进行全流程监管,确保等级评价工作扎实有效,等级评价后的学员有真技能、真水平。开展各类技能竞赛,营造技能就业氛围,促进技能要素在劳动报酬和技能人才在劳动者中占比双提升。

(三)加强就业观念引导,提升公共配套服务建设。一是培育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政府要指导各类用工企业结合自身实际,科学进行人力资源规划,根据岗位实际合理设置招聘条件,坚持“人岗相宜”原则,选聘招引人才,破除学历、户籍、性别、年龄的不合理限制,保障职业院校、非重点院校、残疾人,特别是留安的大龄富裕劳动力平等就业的权利。教育部门加强对“两后生”等新成长劳动力及中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将职业教育和就业创业引导课程前置,积极引导有技能报国志向的学生投身技能学习,以技立身,以技就业。二是实施公共就业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抢抓公共就业服务能力提升示范项目和全国公共就业服务示范城市创建机遇,启动实施公共就业服务“数智化”信息建设,基于陕西动态精准就业信息资源库,统合公安、教育、税务、市场监督管理等横向部门数据,结合人社部就业监测指标,夯实智慧就业数据底座。建设安康市就业失业监测系统、人力资源市场供求监测系统、稳就业动态预警系统。开展全口径劳动力信息采集,通过“安康智慧人社”劳动力信息采集模块,全面采集市域内劳动力信息、求职培训意向,对劳动力实施精准AI画像,形成劳动力数据库、培训需求库、用工需求库,并通过数据链接、比对实现培训与就业的精准匹配。三是加大对各类园区公共配套建设投入。根据人口聚集密度和搬迁安置社区设置,合理规划布局各类工业园区建设,优先保障生产要素需求,完善办公、食宿、休闲娱乐等配套设施,提升园区综合承载能力,优化或适当延长中心城区到周边镇办的公交线路,启动“幸福通勤”线路布设,对跨区域到民营企业一线就业的产业工人,按企业予以一定的通勤补贴,让产业技术工人享受更多的公共资源服务。四是建立相关行业约束机制。针对少数企业与企业、园区与园区、园区内部企业之间互相“抬高工价抢人”情况,加强行业主管部门或行业协会监督管理作用,指导用工企业确定合理工资水平线并确立正常增长方式,促进行业企业达成统一用工的框架协议,避免因招聘员工出现“内卷”现象。

(作者冯勋系市创业就业服务中心副主任,王磊系市创业就业服务中心人力资源服务科科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