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安康发展>第202302期/本期专题/内容详情

供销社县域流通体系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作者:蒋 平发布时间:2023-04-18 10:15 来源: 【字体:

加强县域流通体系建设是供销社服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任务,是打造服务农民生产生活综合平台、巩固县及县以下为农服务主阵地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安康供销系统创新推进县域流通服务网络提升行动,在构建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现代流通体系上取得了长足进展,为进一步做强流通主业、服务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基本情况

(一)网络建设情况。一是着力建设县级物流配送中心。采取“电商+物流+N”模式,通过改造嫁接、联合合作、项目带动等方式,组建成立十县(市、区)电商运营暨物流配送中心,发展镇办园区服务站119个、村级服务点1351个,形成了县有中心、镇有站点、村有网点的物流配送体系。具有代表性的是,紫阳县供销社与思兰商贸公司合作建成11000m2的电商物流园区,构建起覆盖全县1100个加盟商、整合全县80%以上快递业务、辐射8个镇级超市及176个村级服务站的配送网络,树起了县域流通样板。二是稳步发展乡镇综合超市。通过自建、股权合作、开放办社等方式,整合原有仓储、土地、商业设施,发展以消费品下行、农产品上行、农资供应等为主营业务的乡镇连锁直营、加盟店242个。各县(市、区)供销社均以自营或联营形式在县城及重点镇建立了大中型日用消费品超市;汉阴、岚皋、平利等县探索推进供销社、合作社、农商行等多方综合合作,建成了一批集日用消费品销售、农资供应、信用互助等服务于一体的新型服务网点;白河县供销社在卡子镇建立占地2300m2的集供销超市、再生资源回收中心、综合服务社、电商服务站、金融互助社、农家书屋等于一体的供销综合服务中心,树起了打造乡镇供销服务综合体的示范标杆。三是大力发展农村综合服务社。通过电商带动、村社共建等方式,推动经营服务网络一网多用、多网合一,建立综合服务社1869个,基本实现全市重点行政村全覆盖。四是积极培育县域流通服务网络经营主体。持续培育并推动供销电商骨干企业拓展流通功能、下沉流通渠道,依托县级中心孵化发展电商企业259家,打造出以紫阳思兰公司、汉滨供销集团、岚皋巴隆公司、旬阳供销在线(家佳福)公司、汉阴供销集团、陕西两极丰禾公司等为代表的流通骨干企业集群;汉阴供销北门市场、宁陕供销农副产品基地、汉滨供销冷链物流仓储中心等一批旗舰项目的建成投营,为做强县域流通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农村市场供给情况。一是优化日用消费品供给。加强与生产商、供应商合作,以“统一采购、让利供应”模式,以“保质、保量、保价、保服务”的品质,满足群众生产生活需要。目前,各县(市、区)供销综合超市商品已覆盖日常生活全品类;汉阴等县区新型综合合作超市实现了以低于市价5%-10%向社员供应日用消费品,做到了最大化让惠于农、让利于民。二是推动再生资源回收行业提质增效。构建“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供销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培育龙头企业8家,建成分拣中心、站点195个,年回收量逾2500吨。旬阳市供销社探索开展再生资源回收和环卫垃圾清运“两网融合”试点并取得了推动农村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处置的有益探索。三是优化农资供应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以基层社、综合服务社等为依托,持续拓展农资供应服务,基本实现了重点行政村农资供应服务全覆盖,年供应量超过20万吨。融入绿色农业发展,推动肥药减量增效,复合肥、水溶肥、有机肥等供应占比达到50%。推动农资供应与农业社会化服务有机结合,采取“供销社+龙头企业+联合社+合作社+农户”等模式,培育发展土地托管服务主体114个,组建综合服务中心200个,兴办庄稼医院453个,土地托管面积达超过40万亩,年开展配方施肥、统防统治、农机作业等社会化服务近50万亩次。汉滨区供销社在大河、叶坪、中原、紫荆、沈坝五镇开办为农服务中心,建立区有配送中心、镇有配送站、村有服务点的三级服务网络,并创新设置入户“服务卡”、上门“黄马甲”,实现“电话一打 农资到家”,辐射带动4万多户农户实现降本增效,得到了新华社、光明日报、陕西日报等主流媒体关注报道。

(三)促进农产品上行情况。一是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网络。建立区域分拣加工中心34个,建成冷链主体63家、冷链库89个、库容3.23万立方米、年存量9万余吨。白河县供销社为成员社建立冻库、保鲜库、气调库7处,库容3790立方米;岚皋县供销社发展冷链企业10家,建成冷藏库8000立方米。二是拓展产销对接渠道。聚焦“产”字抓联合服务,围绕农业五大特色产业和区域传统优势产业,以社有企业为依托、县级供销社为抓手,联合农民及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领办农民合作社429个,组建产业联合社79个、农业产业化联合体23个,发展参、控股农业产业化企业77家,培育年销售额过五千万的龙头企业14家,建成安康富硒茶城,推动形成了抱团式经营、规模化发展的供应链体系;聚焦“销”字拓全国市场,牵头实施“富硒农产品送健康‘五进’”“百市百店千点”招商推介工程,累计开展富硒农产品展销推介活动153场次,在全国100多个重点城市铺设富硒农产品营销网点1188个,拉动富硒农产品外销增长近30%,形成了内联城乡生产经营主体、外接全国大市场的现代流通服务体系。

(四)创新流通业态情况。一是创新发展农村电商。各县(市、区)供销社均依托供销e家、京东、淘宝、天猫等建立了电商营销平台;同时积极培养引进网络达人、设立直播间发展直播带货、短视频营销等新型业态,全平台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叫响了安康富硒茶、岚皋魔芋、旬阳拐枣、镇坪腊肉、宁陕山珍、平利绞股蓝等一批名优特产,农产品电商年销售额近12亿元,“832平台”累计成交额达到3.3亿元。二是创新推进融合发展。推进供销、邮政系统达成战略合作,实现仓储、网络等资源互惠共享,为400余家企业降低寄递成本30%;推动供销、农商行系统达成战略合作,争取落实保供保流通专项授信额度17.4亿元。紫阳县供销社建立了县域物流前置集散仓,汇集“四通一达”,实现了商贸物流、电商快递等商品的统仓共配;镇坪县供销社联合县邮政公司,与28家企业签订了共建农产品采购站协议。三是创新联盟赋能。创新推动日用消费品、农资、农产品等流通企业参与组建产业联盟、行业联盟,促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互助信用服务、科研转化应用、行业市场信息、品牌营销资源、市场化合作等要素融合融通,利用互联网平台搭建物流、营销、信息等集成服务社群,为进一步推进流通领域信息平台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目前,全系统已组建各类产业联盟51个,联合流通企业、生产加工企业、协会社团等主体近500家。

二、存在问题

(一)体系建设有待进一步深化。部分县级物流中心同镇村网点的联结不够紧密,连锁配送功能不够强,集采集配率还不高;部分乡镇超市、综合服务社的经营服务功能尚不完备;部分流通骨干企业同当地供销社融合关系不够深入,对基层网点的带动力还有待增强;流通领域信息化、数字化建设水平还不够高。

(二)网络利用不够充分。依托已有基层网点拓展流通服务功能尚不充分,部分基层网点仅以商店形式提供日用消费品销售及快递代收业务,综合性流通服务功能有待完善。各县(市、区)供销流通网络自成一块、相对独立,网络共用、平台共享、资源共融、商品互进、营销互通的大流通格局尚未全面形成。

(三)配套保障不平衡。部分地方重视支持力度相对较大,推出了务实有效的配套举措。如岚皋县先后出台了《电商产业发展奖励办法》《“五上”企业扶持办法》《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奖励办法》《县域商业体系建设奖励扶持办法》等政策,并对营销网点建设等给予了资金补助。部分地方政策扶持力度和项目资金规模较小,财政资金对外部资本的撬动力量有限,对流通骨干企业的培育仅停留在鼓励引导层面,缺乏“真金白银”的投入。

(四)人才支撑不足。基层供销队伍老龄化问题突出,实用型经营人才和专业型技术人才匮乏,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人才十分稀缺,难以满足新型流通体系建设工作需要。

三、几点启示

(一)发展县域流通离不开党和政府的鼎力支持。县域流通体系建设是一项复杂庞大的系统工程,工作内容多、建设标准高,仅以供销一己之力是难以有效推进的,改革初期推行的挂牌式、松散性联合合作也已无法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县级供销社应积极主动向当地党委、政府汇报,推动县域流通体系建设纳入县域商业体系建设大盘子,加强同商务、发改、财政、农业农村等有关部门的对接协同,深化同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融合合作,多渠道争取政策、项目扶持和工作支持。同时,建议加大“新网工程”项目资金投入规模,倾斜支持县域流通体系建设。

(二)发展县域流通离不开骨干企业的龙头引领。商品流通是市场行为,必须坚持企业主体,发挥企业在促进双向流通中的主体作用。县级供销社应依托社有企业,以注资入股等方式积极同当地经营体量大、服务质量好、商业信誉高的流通企业建立密切合作关系,并将其打造为产加销一体化的、具有较强辐射带动能力的县域流通龙头,通过“骨干企业+基层网点”模式,逐步完善以骨干企业为支撑、县域中心为枢纽、综合超市为结点、村级网点为终端的县域流通服务网络。

(三)发展县域流通离不开服务体系的优化提升。服务是根本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持续优化提升服务水平是推进相关工作的根本导向和核心要义。县级供销社在物流配送上,应结合人口密度布局区域中心,在与邮政、京东、顺丰及“四通一达”深度合作的基础上,探索发展供销自营物流,提升商品配送效率,改进消费体验;在商品营销上,应持续做强供销电商,不断丰富拓展特产上线品类,推动县域间网络体系和产品资源互通共享,开发直面群众的终端服务平台,大力发展直播带货、短视频营销、生鲜集配等新型业态,探索建立实时跟进流通、需求、偏好、库存等信息的数据平台,实现线上信息流和线下商品流的高效融合。

(四)发展县域流通离不开专业人才的智力支撑。推进流通体系建设需顺应商业模式和消费方式的迭代,紧密嫁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对市场化理念、信息化思维、专业化人才的需求尤为迫切。县级供销社应积极向党委争取选优配强机关干部;结合实际加大业务培训力度,提高领导班子经营管理水平及从业人员专业技能水平;建立市场化选人用人机制,广泛引进经营、电商、物流等领域的行家里手,优化人才队伍结构,为推进县域流通体系建设提供坚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作者系安康市供销社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