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安康发展>第202302期/县域经济/内容详情

宜居宜游特色县城建设调研报告

作者:紫阳县政协发布时间:2023-04-18 10:15 来源: 【字体:

近年来,紫阳县委、县政府坚持以新型城镇化为目标,以城市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围绕“一江两岸、一城四区”的总体布局,按照“山水共生、产城融合、人文互动”的发展理念,把县城建设作为实施“生态立县、产业富民、民生优先”三大战略和建设“优美紫阳、富裕紫阳、幸福紫阳”的重要抓手,不断创新思路,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加大城市管理力度,县城骨架不断拉大,城市功能日趋完善,人居环境持续改善,承载能力进一步增强。紫阳县被省政府命名为“2020年度全省县城建设示范县”,先后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县城、省级生态园林县城和省级森林城市。

一、存在问题和困难

(一)宜居县城短板突出。一是县城人口密度大。县城依山而建,坡陡沟深,三面环水,4.2平方公里的建成面积常住人口近5.1万人,人口密度达12142人/平方公里,是2019年全国县城人口密度(2086人/平方公里)的5.8倍,是陕西省县城人口密度(3768人/平方公里)的3.2倍。二是市政设施急需完善。县城停车场(位)偏少、摩托车停车位严重不足,停车难问题依然突出。三岔路、河堤路等要道缺少红绿灯,消防、救护、应急等生命通道不畅,安全隐患较大。公交网络还存在盲区,群众对环城路公交线路停运,出租车不愿上二路意见很大。三是公共服务供求矛盾突出。城区学位供给不足,城区各校均不同程度存在大班额现象,学生就餐、入厕、住宿等基本设施短缺,优质师资、生源流失严重。医院功能和布局需要优化,高水平医疗专业人才留不住,医疗服务管理不够到位,“看病难”问题未破解。城区居民休闲运动场所狭小、公厕总量不足的问题日益突出。四是城市管网建设缺乏统筹协调。在市政建设中,各部门缺乏必要的统筹衔接,“水电路气讯”等配套设施建设不同步,路面重复开挖,弱电管线“蜘蛛网”问题突出。

(二)县城旅游吸引力不强。一是旅游要素短板多,“吃住行游购娱”保障能力不足。县城及其周边现有酒店、农家乐、民宿客栈档次不高,规模较小,接待能力不足,不能满足游客需求。节假日紫府路还存在“难进难出”现象。二是文化内涵发掘不够。紫阳是全国唯一以道教名号命名的县,是文化部命名的“中国民歌之乡”和“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但是文旅融合不紧密,地域文化定位不明确,景区(点)文化内涵挖掘不深入,文化探寻和民俗体验性项目少,文化产品创作、展示、演艺、宣传差距较大。三是宣传推介不够,品牌影响力不广。同周边旅游发展较快的县区相比,我县还存在宣传手段不够灵活,运用新媒体能力弱,旅游营销资金投入不足、社会参与度不高等问题。

(三)总体规划指导性不强。我县县城总体规划自2011年开始修编,2015年12月开始批准实施。但在规划编制期间,城市开发处于快速改变状态,没有严格执行“加减法”,一批新楼盘先后开工建设,导致建成后与总规不符,总规已不能适应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同时,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专业配套规划编制进展缓慢,规划对建设的规范引导和约束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四)建筑风格形式单一。城市建筑风貌是人们认识一座城市的开始,是城市物质形态的外部显现给人的总体印象。就我县目前情况看,城区建筑整体形象凌乱,总体缺乏山水县城的个性特色、建筑结构比较单一、建筑物层次混杂、相邻建筑色调不搭配,城市建设中的茶、歌、道文化品味和陕南特色没有得到彰显。

(五)建设资金短缺。随着棚户区改造等中省城市建设项目逐步收官和政府债务管控力度升级,加之县级财力有限,建设资金来源单一,导致缺口大欠账多,建设资金短缺已成为制约紫阳县城建设发展的“瓶颈”。

二、意见建议

(一)积极谋划项目,科学编制规划。一是抢抓政策机遇谋划项目。相关职能部门应紧跟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等中央和省市重大决策部署和政策导向,积极谋划一批强基础、增功能、利长远的重大项目和事关高质量发展的重点改革课题,为县委、县政府科学决策献计出力。始终坚持“项目为王”理念,做深做细做实项目前期工作,争取更多城镇建设项目进入中省市项目“盘子”。二是科学划定“三区三线”。以高质量国土空间规划为基础,加快推进“多规合一”,纵向统筹衔接好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城乡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宏观架构,横向衔接好各个门类基础建设规划、产业发展规划、民生事业规划,形成一整套系统性、接地气、高质量的规划体系。三是完善提升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加快专项规划编制,精心做好重要地段、门户空间等区域城市设计工作,形成系统完整的城市规划体系。城乡规划委员会应始终坚持“老城做减法、新城做加法”的发展理念来统领县城建设与管理工作。建议江南片区在保留生态本底的基础上,打造成康养核心区,不断增强县城发展的可持续性。四是提高规划执行力。严格执行规委会制度,按程序依规开展决策,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强化刚性约束,建立规划实施责任追究制度。建议结合我县城市规划展览馆建设,将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以实景模型形式固定下来,确保规划执行到位,做到不符合规划的建筑一个都不准建,不符合规划的项目一个都不准上,切实维护规划的严肃性。

(二)补齐短板弱项,建设宜居县城。一是建强机制。建立县城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解决县城建设与管理中的重大问题,形成领导重视、部门参与、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二是提升土地资源利用效益。按照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节约集约用地促进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促进存量土地扩容增效,全面实施老旧城区土地综合改造,对老旧小区逐步改造,对旧城区局部环境实行生态改造,促进土地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建议有效盘活老百货公司、老林业局现有土地资源,建设类似重庆红崖洞风格的仿古商业街,修建集乘客、观光、载物一体的扶手电梯,实现河堤路与紫府路高效通行。三是抓好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尽快明确高中教育资源整合方案,争取曹家坝新区滨江道路项目早日立项。加快实施紫阳港至火车站道路改造,加快建设县医院门诊医技综合楼、第三幼儿园、河堤路防洪治污道路提升(二期)、汉江大桥至彩虹桥道路、温德姆城市商业综合体等县城重点项目,精准补齐县城短板弱项。四是有序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大力推动新区建设。提升西门河、任河咀、曹家坝片区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盘活尚都滨江商业街等闲置资产,实现江北江南同步发展。同时实施“微改造”打造小景观,见缝插针建设口袋公园,加快完善燃气、水电、停车场、充电桩、WiFi全覆盖等市政服务设施,不断增强县城综合承载能力,更好满足县城居民生产生活需要。五是注重整体风格,强化城市色彩基调建筑风貌管控。加强城市天际线和建筑高度的管理,重要建筑重点街区设计方案要严格把关、科学论证,把城市亮化、美化、绿化作为系统工程来抓。结合县域经济特色,深挖县域经济、文化、产业、历史特色,着力打造县城文化特色风貌,努力提升城市内涵。

(三)优化资源配置,打造宜游县城。一是开发“一城”即老城记忆特色旅游文化街区。在教场坝、潘家坡、石梁子集中连片修建紫阳板石民居,楼高不超过三层,有计划地培育一批民宿客栈、手工艺作坊、地方小吃、传统文化展示等商业实体,将老城区打造为旅游休闲观光、餐饮购物、文化体验、康体养生于一体的产业融合发展功能区。建议举办紫阳富硒美食大赛,做响做亮“环茶山自行车赛”“冬泳赛”等文旅主题活动,不断提升紫阳旅游吸引力。二是建好“一环”即一江两岸环江休闲文化长廊。沿河堤路、彩虹桥、仁和国际至江南滨江长廊,打造休闲步行环线,沿线布置板石雕刻及雕塑作品,增添文化气息。河堤路建板石步行街,步行街内侧建设板石风格的休闲茶馆、主题酒店、民宿客栈及紫阳民歌大剧院。三是建设“一山”即文笔山南宗道源养生旅游区。建议成立文笔山景区管委会,按照4A级景区标准,将紫阳养生谷、云上青中、东来书院、华阳医养等品牌融为一体进行设计打造,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道家文化,提升景区文化氛围。加大经费投入,分步实施建设,力争5-8年内把文笔山景区打造成为陕南最大的道教文化展示区和道家养生目的地。四是打造“一景”即紫阳夜景。持续实施城市亮化工程,打造点、线、面交相辉映的城市夜景照明体系,升级紫阳夜景;利用清澈的汉水资源,建设音乐喷泉、水幕电影,丰富画舫游船等夜游项目;利用江南滨江长廊现有建筑和紫阳修脚产业品牌,建设富硒美食小吃城和富有紫阳特色的足浴养生体验馆,挖掘消费新动能,发展紫阳夜间经济。建议制定全县文化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挖掘利用紫阳茶文化、民歌文化、道家文化、汉水文化、板石文化内涵,包装转化为更多的“文化产品”,推动文化和旅游实现深度融合。五是装扮“一园”即县城大花园。根据县城地形地势,在水边、路边等种植五颜六色的木本紫阳花,并将其定为“市花”;在城区护坡、挡墙及房屋墙壁大量种植月季、蔷薇、紫薇等花卉绿植,把县城建成花的海洋,着力打造“春雨江水长、远闻佳茗香、时有歌声至、满街石板房”的精美县城。

(四)创新管理方式,增添发展活力。一是运用科技手段,大力建设智慧城市平台。加快完善县城运行管理服务平台,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城市环境、城市交通、城市防灾的智慧化管理。强化大数据在城市决策中的应用,打通城管、公安、交通等部门间信息壁垒,积极推出“一卡通”“一城通”“一网通”等集成度较高的便民服务。二是加强宣传教育,提升居民文明素养。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为平台,开展居民素质提升活动。利用公众号、宣传栏等平台对城市创建进行广泛宣传,引导居民养成文明生活习惯。三是巩固提升国卫成果,强化城市管理执法。以创建省级县城建设示范县为契机,实施“美丽县城、品质提升”行动,进一步加大占道经营、违章搭建、抛撒滴漏、噪音污染的治理力度,擦亮国家卫生县城“金字招牌”。提高城市管理执法队伍管理水平,不断规范城市秩序,着力营造优美舒适、便捷有序、干净整洁的城市环境,给广大市民和外来游客创造良好的宜居宜游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