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安康发展>第202302期/产业振兴/内容详情

厚植生态优势 做足“产业+”文章 ——石泉县产业融合发展助推乡村振兴实践探索

作者:赵 康 陈 杰发布时间:2023-04-18 10:15 来源: 【字体:

近年来,石泉县坚持以落实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绿色循环发展、加快富民强县”为主题,以“生态立县、产业强县、文旅兴县、惠民安县、开放活县”五县战略为统揽,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主线,以稳定粮食生产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为底线,以产业振兴“五十百千万”工程为抓手,着力构建“一镇一业一龙头、一村一品一园区”产业发展格局,聚力发展“蚕桑、畜牧、蔬菜、中药材、魔芋”五大重点产业和“黄花菜、茶叶、水果、核桃、烤烟、生态渔业”等特色产业,通过建基地、强龙头、育主体、树品牌、延链条、提效益,着力推进产业振兴,实现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和群众增收、巩固脱贫成效。先后获得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中国“蚕桑之乡”,中国优质茧丝生产基地、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等荣誉称号。

一、主要做法

(一)抓规划强引领,产业发展呈现新态势。县委、县政府根据全县农业产业发展基础和资源优势,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因地制宜,精准定位,明确发展空间布局、发展路径、推进措施;全县成立六大产业链,一项产业一个链条、一套专班,“链长制”推进全产业链发展;出台产业奖补政策,明确产业发展任务,将年度任务分解到镇村,通过“建基地、扩规模、创品牌、提效益”,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推行农业订单生产,着力打造富硒产业集群,持续加大品牌营销,做实主导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全县农业产业发展在群众稳定增收的比重逐步增加,蚕桑、魔芋、生猪等产业已经形成了产业化发展。

(二)抓产业促增收,农业生产呈现新景象。紧扣稳产保供促增收,分年度制定产业发展实施方案,强保障、注推动、抓落实、促成效。近年来,全县稳定粮食种植面积23.9万亩以上,蔬菜种植面积8万亩,油菜面积7.2万亩;稳定桑园7.6万亩,年养蚕7.3万张,实现产值18亿元,桑园面积和养蚕量多年保持全市第一;魔芋种植已达4.1万亩,茶园总面积达到3.98万亩,7个茶企被授权使用安康富硒茶公用品牌商标;畜牧产业发展稳中有增,培育市县级阳晨生猪产业联盟示范园6个;发展稻渔综合种养1300亩,培育鱼菜共生、高密度立体养殖企业6家。全县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持续位居全市前列。

(三)抓主体强带动,经营主体迈出新步伐。积极构建“龙头企业+村集体经济合作社+能人大户+千家万户”的生产组织体系,完善健全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土地流转、订单种植、务工等方式,带动11036户农户实现产业增收。全县累计培育农业园区116个,培育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1家、产业联合体8个,省市级家庭农场38家、省市级农业专业合作社17个。“石泉蚕丝”“石泉桑蚕茧”“石泉黄花菜”取得国家地标产品认证,10个农产品被认定为绿色食品A级产品。石泉经开区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成功创建为“2020年省级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五大龙头企业先后创建为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农户增收明显。

(四)抓培训强服务,农户技能达到新水平。围绕蚕桑、畜牧、蔬菜、中药材、魔芋五大主导产业和茶叶、烤烟、食用菌、核桃、林果等特色产业,组建县、镇、村三级产业技术服务体系,搭建“110”技术服务平台,成立产业技术服务队,安排专项资金外聘农林技术专家,按照服务到村、指导到户、精准到人的要求,全方位、多层次开展产业技术服务工作,不断提升全县种植、养殖户技能水平。已推广新品种新技术30项,推广旋耕、播种、脱粒等农机具1300余台套,蚕桑标准化生产技术集成创新与推广获省农业技术推广成果二等奖。

(五)抓集体促消薄,村集体经济实现新发展。通过实施“五大联动”、创新“五大模式”、建立“五大机制”,灵活运用集体经济发展十二种模式,因村施策,大力推行“三变改革”,引导各村通过发展产业、盘活资源、村企合作、乡村旅游、结对帮扶等模式发展集体经济,尤其是基础条件较差、发展潜力较小的村,鼓励其通过“支部联建、产业联盟、资源联享”的“三联”方法,推进强村带弱村,大村带小村,鼓励引导村集体经济通过自主发展产业、闯市场实现稳步增收。全县共成立150个农村股份经济合作社,2022年全县5万元以下薄弱村68个,全面完成“消薄”任务,培育收入50万以上的强村16个,全县集体经济收益超过3800万元。

二、经验模式

(一)产业+文化,激发产业发展新动能。石泉县深入挖掘文化资源禀赋,先后发掘鎏金铜蚕、鬼谷子、汉水等历史文化。池河镇明星村依托万亩桑园等生态资源优势,借力美丽乡村“塑形”,走桑旅融合发展之路,借势“鎏金铜蚕”,唱响蚕桑文化,建成“沧海桑田·乡村明星”乡村旅游3A级景区,先后荣获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陕西省美丽宜居示范村等称号,将文化元素与产业有机结合,形成“桑旅融合、农文旅融合发展模式”带领全村村民走上了乡村振兴致富路。

(二)产业+旅游,培育农旅融合新业态。石泉县紧扣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主题,围绕“田园观光、农家休闲、生态体验、健康养生”的特色旅游定位,先后建成饶峰驿站、沧海桑田、荷塘月色、中池花海、本草溪谷等乡村休闲旅游景区。以景区为主体辐射带动形成农业种植观光园、果桑采摘、冬桃采摘园、枇杷园、香脆李采摘园、中药材观光园、观光茶园、桑品种博览园等农业产业园区30个,开发乡村游、采摘游、赏花游、垂钓游、科普游、农事体验游等农旅融合项目,形成“农旅融合、茶旅融合”等产业发展新业态。

(三)产业+工业,推动产业集群新格局。石泉县紧盯农产品加工销售短板,从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强化品牌培育、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上下功夫。加大招商引资政策扶持,先后引进天成、柏盛、正兴、及食雨、菜字头、自嗨锅等农产品加工销售企业,构建“龙头企业+村集体经济组织+能人大户+千家万户”生产组织体系,建立健全良性利益联结机制。累计培育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1家,订单养蚕7.3万张,订单发展蔬菜种植5000亩,建成蔬菜生产基地6个。形成集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条,推动工业园区和农业园区双园互动、协同发展,推进产业系统化、链条化、规模化发展,发挥产业综合效益,强化要素保障,形成富硒食品产业集群。

三、经验启示

加快推进特色产业发展,必须顺应自然和经济两个规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自然资源禀赋为定位,搭载全域旅游顺风车,强化要素保障,健全产业体系,凝聚发展合力。

(一)立足生态资源禀赋,规划引领培育特色优质产业。全县立足地理区位条件和生态资源禀赋,对产业发展进行系统化规划布局,确定了“一核引领、四区联动”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将全县划定为东部蚕桑文化体验区、西部休闲农业示范区、南部汉江生态旅游区、北部森林康养聚集区。各镇根据区划定位,按照盘活存量、提升现量、培优增量、提高质量的要求,结合“一镇一业一龙头,一村一品一园区”的发展思路,将传统和特色相结合,打造以传统水稻种植为基础的绿色有机特色水稻品牌等方式,厚植生态优势,提升产品品质,坚持特色和优质相结合,走出一条以质取胜的特色产业发展之路。

(二)立足全域旅游基础,提升品牌推动农旅融合发展。全县大力实施全域旅游战略,建成国家4A级景区5个、3A级景区5个,省级旅游特色名镇5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2个、省级旅游示范村9个,全县形成了“一心、四区、多点”全域旅游格局。结合旅游产业发展,提升农产品质量,加大绿色、有机、地理标志产品认证,制定品牌发展规划,创建知名地域品牌,打造一批知名度高、竞争力强的农产品品牌,形成品种多样独居特色的旅游商品。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加快构建符合区域特点的现代农业产业组织体系、生产体系、品牌体系、经营体系,把生态环境资源与发展特色产业、优质农产品电子商务、乡村休闲旅游、养生健康结合起来,形成效果更好、质量更优、协同更紧密的农旅融合发展新业态。

(三)立足经营主体培育,强化带动促进产业多元发展。继续深化农村“三变改革”,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农业园区、合作社、家庭农场、产业大户等生产经营主体,坚持“龙头企业+村集体经济组织+产业大户+千家万户”发展模式,建立健全经营主体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将群众稳稳“镶嵌”在产业链上,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继续优化营商环境,吸引一些体量大、质态优、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来石投资,发挥辐射带动效应,推动工业园区和农业园区协同发展,在资源整合、要素聚集、功能集合、政策集成等方面下功夫,加快形成功能健全、体系完备的产业链条,建设独具特色的富硒产业集群,促进产业多元发展。

(作者单位:石泉县农业农村局)